该怎么告诉孩子,关于“死亡”这个概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该怎么告诉孩子,关于“死亡”这个概念?

清明节来临,想必不少人会回老家扫墓祭祖或者谈论到类似的话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对“生”的反面——“死”表现出了极度回避的态度。死亡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忌讳,忌讳到连说“死”,都会用很多词语来委婉地躲避这个字;觉得死亡不吉利,甚至连穿黑色的衣服,都觉得丧丧的。


每天晚上这位妈妈都要给女儿洗澡然后安顿好后,再给女儿讲故事哄她睡觉。有天晚上,妈妈给只有5岁的女儿讲故事的时候,女儿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长大,如果一直可以这样的话多好啊。”妈妈就对女儿说:“傻孩子,每个人都会长大啊,等你长大了就会变漂亮的小姑娘了,还可以上大学喽。”“可是,等我长大了妈妈是不是就会老了?””是啊,到那个时候,妈妈就会老了。”“那,妈妈老了后会不会死啊?”女儿之所以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前两天妈妈和女儿看了一部动画片,动画片中描述了一个悲惨的死亡故事。

这时妈妈就轻轻地拍着女儿,安慰道,“每个人都是从小小的婴儿再长到少年,然后再长大,然后再变老。最后都会死的,这个叫做自然规律。”谁知道,听了妈妈这样说过之后,小女儿默默趴在妈妈的身边哭了,不断地说着“我要活到一百岁,爸爸妈妈也要活到一百岁,都不许死。”而这位妈妈看到女儿的这种反应,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了。




QingMing

死亡一直以来都是个很严肃很沉重的话题,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跟孩子谈论什么是死亡。可是孩子一天天长大,死亡是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当家里的年长的亲人离开人世时,孩子还是要遇到死亡。那么如何跟孩子谈死亡呢?大多数家长是用回避的方式来跟孩子谈论死亡。

回避或是粉饰死亡,对孩子有害无利,不如趁此机会,给孩子进行一场有用的“死亡教育”。


“奶奶就是睡着了。”

“爷爷变成天上的星星了。”

“小猫出去旅行了,去找它的好朋友了。”


我们以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让孩子不必面对死亡这个残酷的事实,不用因为死亡而感到痛苦,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因为孩子无法理解死亡,他以为睡着的人还会醒来,变成星星的人也会一直存在,死亡从此对于孩子就不再具有杀伤力,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误解,形成狭隘的死亡认知,从而也不懂得珍惜生命。

所以,如果我们在网络上搜索,就会发现很多孩子,因为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死亡教育,所以不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之处,漠视生命导致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新闻,比如孩子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情节,把同伴绑在树上烤全羊,致使重度烧伤等。还有每年我们都能在新闻上看到有年轻的生命放弃了自己、离开了世界。当然也少不了听到有虐猫虐狗的新闻。

根据统计,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换算下来,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其实,死亡是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在高耸的山巅眺望,我们曾经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所以,让孩子了解死亡,敬畏生命,才是我们所有人对孩子生命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相较于学校和 社会 ,最应该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地方应该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过,与孩子谈论死亡,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如实地告诉孩子死亡,远比孩子一个人琢磨,等到不得不的时候再去面对要好得多。


面对“死亡”这个必须面对但谁都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大人们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跟孩子谈论死亡,谈些什么?如何谈?其实,就是在问为人父母者:“你是怎么看待死亡的?”所以,大人的态度和认知非常重要,并且也需要学习一些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在 态度方面 ,面对孩子时不要惊慌失措,或慌不择言地应对,或一味地回避,可严厉地斥责,都不可取,死亡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的一个知识点,否认或逃避只会增加“死亡”的神秘感,引起孩子不恰当的想像。只有当孩子正确地理解了死亡之后,才能尊重生命。


另外,要 避免将两种极端的态度传达给孩子 ,一种是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一种是不用怕死。其次,在谈话的方式上,最基本的一点,一般情况下不要无缘无故地突然跟孩子谈论死亡,只有当孩子有疑问或遇到恰当的时机时才可以提及。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运用的方式也会不同。


婴幼儿(0-4岁) , 对“死亡”没有概念


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4-7岁的孩子,有了一定的 社会 认知能力


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人生的许多问题都表示出兴趣,与具体的死亡没有多大关系,而提问的本身也表示他的一种发育上的成熟。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讲,“死”只是一个词汇,他并不太懂这个词汇的含义,他能理解的往往只与他经历具体的过程相关。比如他在医院接触到过这种事情,就有可能把医院当作“死”的归宿了。看见骨灰盒,他会认为“骨灰盒”就是“死”的意思。

7-13岁的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性


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 科技 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不过,家长们切记,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当注意一个原则,如果他问到了,一定要正面回答。回答时要简单明了,避免含糊不清和欺骗的回答,比如“他走了”,“他睡着了”等等。

当孩子没有正面问到的时候,尽量不要讨论这个题目,因为孩子的成熟度有异,教育者如果在孩子身心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提到这个问题,反而会使孩子受到不必要的惊吓。

当孩子主动询问“死亡是什么”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不用特意找时间和孩子聊死亡。

在生活中自然地告诉孩子就好,比如家里养的小动物去世了,就顺便问问孩子,小动物死了你有什么感觉?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抱着孩子来感受他的身体变化,同时可以跟他说:“小动物死了就什么都感觉不到了,它感觉不到饥饿和口渴,也感觉不到悲伤和快乐。而活着的我们会伤心,因为再也见不到心爱的小动物了,你说对不对?”我们还可以跟孩子一起为小动物举办一场“葬礼”,认真地说一声再见。然后陪孩子做一本纪念画册,告诉他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点。当然也可以在此时给孩子普及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


二,不要急于解决孩子的问题。

孩子对死亡产生疑问时,会冒出很多神奇的想法,比如他们死了以后会去哪里呢?他们还会记得我吗?这时可以顺着孩子的问题,陪他一起提问,帮助他思考。其实不需要把死亡的前因后果都告诉孩子,但一定不能胡乱回答或是美化死亡。比如我们跟孩子说死去的人只是睡着了,这不仅是欺骗孩子,还会让孩子对睡觉产生恐惧。记住一个原则,照顾孩子的心灵感受比急于解决孩子对死亡的求知更重要。

三,利用绘本或资料和孩子一起找答案。

如果孩子问一些我们也不知道的问题,那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共读死亡教育绘本,或是其他图片、影像资源来找答案。我们可以用绘本的故事告诉孩子,死亡是正常的,它并不可怕。如果孩子在为绘本中死去的人难过时,把孩子抱在怀里,告诉他:“有一天爸妈也会死去,我知道这会让你很伤心,那时你也不用害怕,你还有其他亲人。你只要记得,无论我们是活着还是死去,都非常爱你。”


综上所述,当孩子问“死亡是什么?”的问题时,我们要在第一时间,开诚布公,坦然地和孩子交流死亡话题,这远比让他们独自去 探索 和理解死亡要好上一万倍,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 育儿 专家。

读到这里,如果您的孩子发出这样的问题,您准备怎样给孩子解释呢?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分享哦!

文章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