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特殊使用对象的成语

如题所述

香消玉殒
“香消玉殒”比喻年轻女子死亡(殒:死亡)。本作“香消玉碎”,语见《群音类选·〈犀佩记·贞节自持〉》:“想虞姬忠贞可羡,又何愁香消玉碎别人间。”后多作“香消玉殒”。例如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七十九回:“到了次日,凤仙闭户不出,至午后尚是寂然。鸨母大疑,排闼入室,那知已香消玉殒,物在人亡。”
古人习惯用“香”“玉”比喻女子。成语中就有许多例子:“怜香惜玉”比喻男子对女子温存爱怜,“瘗玉埋香”比喻埋葬已故的美女,“玉减香销”形容女子形貌消瘦。有人把“香消玉殒”用于男子,显然是用错了对象。例如:
1.九年过去了,香港娱乐圈的面貌已大为不同:张国荣香消玉殒了,周星驰大隐于市了,李嘉欣息影了。(人民网,2010年1月26日)
2.类似的事情(按,指飞机失事),在重庆还发生过一起,而这次,差点让蒋氏父子当场“香消玉殒”。(《驼峰航线》第四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挑战者”香消玉殒,里根致词悼念——寒冷天气导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时爆炸。(《新京报》,2011年5月22日)
张国荣和蒋氏父子都是男性,当然不能说“香消玉殒”。《新京报》把“香消玉殒”用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更是不伦不类了。
豆蔻年华
“豆蔻年华”语本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两句诗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娉娉袅袅,正像农历二月初的豆蔻,含苞待放。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春末夏初开淡黄色花,种子有浓郁的香味,杜牧用豆寇比喻含苞待放的少女非常贴切。因此这条成语只能比喻十三四岁或稍大一点的少女。有人把它用于青年妇女,甚至用于男性,也是用错了对象。例如:
1.豆蔻年华的知识青年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所在的乡村和农场。(《吉林日报》,2009年10月13日)
2.豆蔻年华,斑斓如云,她们超越梦想一起飞,把青春绽放在了万里苍穹上。她们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21岁。(《解放军报》,中文编辑校对网2009年10月2日)
3.浙江卫视领袖型女主播梁薇,28岁的豆蔻年华……在上海出差期间突然猝死。(《上海青年报》,2009年9月11日)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并非只有女性,当然不能使用“豆蔻年华”。后两例性别倒是没错,年龄却相差太远:参加国庆阅兵的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年龄在21~24岁之间,用“豆蔻年华”来形容已经不妥,而女主播梁薇已经28岁,还说“豆蔻年华”就更加离谱了。
琴瑟和谐
琴和瑟是古代两种弦乐器,因为经常配合演奏,音调和谐,古人常用来比喻夫妻或夫妻的感情。如《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后来人们在“琴瑟”后面加上“和谐”二字,用来比喻夫妻感情融洽。例如元·徐琰《青楼十咏·言盟》:“结同心尽了今生,琴瑟和谐,鸾凤和鸣。”“琴瑟和谐”也作“琴瑟相谐”“琴瑟相调”“琴瑟调和”。如果夫妻感情不和谐,就说“琴瑟不和”“琴瑟不调”或“琴瑟失调”。这条成语毫无疑问只能用来比喻夫妻。现在有人把它用滥了,不管什么人只要关系和谐,配合默契,就说“琴瑟和谐”。例如:
1.撒贝宁理性、严谨、犀利的主持风格与谢娜深入人心的古怪精灵何以做到琴瑟和谐?(《华西都市报》,2012年11月14日)
2.湖人要真正实现内外线的琴瑟和谐,杰克逊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漫长的常规赛也许正是磨合“三巨头”的最佳时段。(《羊城晚报》,2008年10月28日)
看了例1,很容易使人误以为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和湖南卫视主持人谢娜是一对夫妻,其实大谬不然,说他们两人“做到琴瑟和谐”,未免荒唐。至于湖人队的科比、拜纳姆和加索尔三名球星,都是彪形大汉,让他们“实现……琴瑟和谐”,更是强人所难了。
雀屏中选
“雀屏中选”出自李渊射中绘于门屏的孔雀双目而被窦毅选为女婿的故事(见《旧唐书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传》)。因此“中选”的只能是女婿,也可以扩大到配偶。例如清·白云道人《赛花铃》二回:“倘若和得高妙,果有出人意见,一来与自己增光,二来学着古人雀屏中选之兆,三来使老安人晓得红生学问富足,日后必然显达,不致反悔姻盟。”京剧《状元媒》:“杨六郎门当户对雀屏中选,因此上赠宝衫订下姻缘。”有些人不了解这条成语特定的使用对象,不管是选什么,只要被选中,便说“雀屏中选”,以致造成误用。例如:
1.从难民蜕变为加拿大最有影响的文化人士,最后走上政坛……伍冰枝能够雀屏中选,是因为她有卓越的才华、独具亲和力的公众形象和超越于党派之争的背景。(《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2月25日)
2.1969年,西德社会民主党赢得大选,勃兰特当选总理。谦逊与勤快的纪尧姆,雀屏中选,成为总理的政治助理。(《法治周末》,2011年5月30日)
伍冰枝在大选中获胜,成为加拿大第一位华裔女总督,纪尧姆被西德总理勃兰特任命为政治助理,都不是当了谁的女婿,说他们“雀屏中选”显然是搞错了使用对象。
反戈一击
“反戈一击”比喻调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例如鲁迅《坟·写在〈坟〉后面》:“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致强敌的死命。”秦牧《一个叛教僧侣的叹息》:“这位曾经被教会囚禁了十年的科学家,向旧垒‘反戈一击’,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反戈”就是在战争中投降敌方,调转武器反过来打自己人。因此,成语“反戈一击”的使用对象必须是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只有背叛了原来的营垒倒向敌对的一方,才有可能回过头来反戈一击。它同“反击”恰好相反,反击者是被自己攻击过的敌对的一方,而不是自己的一方。现在有人把“反戈一击”同“反击”混为一谈,显然是搞错了使用对象。例如:
1.足球就是这样,你不进球,别人就会反戈一击。(《济南时报》,2010年9月12日)
2.日本……在钓鱼岛和历史问题上寻衅滋事,中国现在反戈一击,要给日本一个全面的教训。(《环球时报》,中文编辑校对网2013年3月14日)
3.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作为“集大成者”的汽车业最有能力反戈一击,成为“中国梦”的急先锋。(《中国青年报》,2013年5月9日)
例1所说的“别人”只能是对方,你久攻不下,对方就会发起反击,说“反戈一击”显然是用错了对象。例2,日本对中国挑衅,中国予以反击,怎么能说“反戈一击”呢?例3,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的汽车企业要向合资企业发起挑战,更不能说“反戈一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