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水淹七军,擒获数万魏军,为何成了后来覆灭的导火索?

如题所述

关羽水淹七军,擒获数万魏军,成了后来覆灭的导火索的原因是:水淹七军导致他抽调了镇守荆州的兵力,使得后方薄弱;水淹七军,让东吴认识到其潜在的危险性,决心除掉他。

关羽,是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名列第一位,在刘备建立江山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他被后人以忠义所敬仰。

但是在襄樊一战与曹魏拼杀中,擒住了于禁,斩掉了庞德,开掘河水,水淹七军,走上了最辉煌的时刻,但是悄悄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是因为:

抽调了镇守荆州的兵力,使得后方薄弱

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兵力不多,而关羽还要两线作战,一是与曹魏,一是和东吴。这使得他捉襟见肘,当与曹魏作战的时候,已经马上成功,作为统帅的关羽顾不了太多,抽调了驻守荆州的部队,但是刘备在荆州周围安排的驻军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救援,使得东吴趁虚而入。其实这也暴露了他战胜曹魏之后的侥幸、自大的心理,取得成功,稍有得意也在所难免,但是导致了他的不幸。

让东吴认识到其潜在的危险性,决心除掉他

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足鼎立,实力可谓相当,一方对另一方的斗争都会引起第三方的关注。关羽的异常勇猛,让东吴的众将士认识到此人能力非凡,今日不借机除掉他,必然后患无穷,对于东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正是基于这一点,关羽亲手埋葬了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1

因为成功做到了水淹七军、擒获数万曹魏军队的关羽,真正地达到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之后的关羽是志得意满,不懂得韬光养晦。说的直白一点其实就是骄傲自大这也就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关羽,生年不详,公元220年兵败被杀。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因为关羽在个人武艺和兵法战术上都很有修养,所以在后世的流传单中关羽逐渐被神化,被称为“武圣”。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神化的一代武将,最后的结局确实有些凄惨。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这个悲惨来源于他水淹曹军、生擒曹军数万人之后,可以说在人生巅峰的时候迎来了他的“滑铁卢”。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曹魏军队之间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关羽采取水陆并进分战略,先围襄阳,攻樊城,而后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进而包围樊城!这时候的关羽威震天下,甚至连曹操都产生过迁都的念头,想要以此躲避关羽的锋芒。

这时候的关羽可以说是迎来了他军事史上的巅峰,但是在这个巅峰时刻来临的时候,关羽并没有韬光养晦,也没有谨小慎微,而是有些志得意满。

所以关羽在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之后,没有巩固自己的生理果实,而是贪心的想要继续扩大战果。这也是关羽后来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被杀死的直接导火索。因为东吴政权派出了陆逊,他偷袭了关羽的大后方。再加上关羽内部发生了叛乱,所以直接就导致了关羽全军覆没,而他自己也身死。

第2个回答  2020-09-17

首先,根据《三国志》记载,在襄樊战役中,关羽首先围攻襄阳和樊城。于禁赶来营救樊城,却遭遇暴雨洪水,水淹七军。尽管关羽在俘虏了数万曹魏士兵,达到了巅峰。然而失败也来得很快。当关羽希望一举攻克襄樊,进一步扩大功绩时,同时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了,吕蒙突袭荆州。

由于荆州后方失守,关羽进退失地,最终在东吴麦城军队的围攻下,被击毙。由此可见,从时间的角度看,水淹七军不仅无助于关羽的进一步胜利,而且成为关羽死亡的导火索。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襄樊战役俘获曹魏的士兵让关羽感到骄傲和自满。关羽对敌人的轻视,直接反映在他继续从荆州后方抽调兵力与襄樊作战。

一时的胜利使关羽相信他很快就能攻占襄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关羽进一步调兵到后方,写信给刘封和孟达,希望他们能派部队支援他。因此,后方力量薄弱导致吕蒙成功突袭荆州。此外,根据《三国志》中记载,关羽是俘虏了几万人,但是反过来就是关羽增兵数万人。而曹魏的数万的俘虏显然给关羽的后勤成就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由于食物匮乏,关羽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竟然打上了关东吴粮食的主意。这也反映了关羽对东吴的轻视。对于关羽的行为,孙权、吕蒙等人都非常不满。这就导致了东吴的反击,他们都以打败关羽为目的,与此同时,关羽因为水淹七军的巨大战国,气势如虹。如果关羽的势力继续壮大,曹魏和东吴的处境将会非常危险。因此,曹魏和东吴在当时实际上结成同盟对抗关羽,二打一的局面。

第3个回答  2019-10-11
因为关羽太傲气了,一生得罪了太多人,对孙权对江东众人都没有好听话,本来联盟就不稳定,所以后来也可想而知了。
第4个回答  2019-10-12
主要是他的功劳太大了,所以有点儿沾沾自喜,最后变得骄傲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