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中国歼-10战斗机

如题所述

歼-10的项目验证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由成都飞机公司和第811飞机设计所基于流产的歼-9型战斗机进行设计。原歼-9项目是为设计一种速度达到2.5马赫带鸭翼的三角翼空防型战斗机,其作战目标是原苏联的米格-29和苏-27。最初的计划要求,后来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1988年重新将这款新型战斗机的设计定位在一种采用新技术的中型多用途战斗机上,以替换中国空军庞大的歼-6、歼-7和强-5机队,并有效应对当时同类型的西方战斗机。

虽然中国和以色列官方都否认双方在新型战斗机的研发上进行了合作,但普遍的猜测认为,在美国于1987年向以色列施压,促其放弃了国产“幼狮”战斗机项目后,以色列将该项目的先进研究成果转让给了中国。并且,非官方的中国媒体也声称歼-10/“幼狮”确实从一开始就是中以两国的共同研究项目。但是,考虑到两国不同的政治背景和歼-10与“幼狮”不同的作战需求,似乎又不能肯定双方存在过合作。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空军追求的是空防型战斗机,而“幼狮”的设计重点是对地攻击,空战能力只是其次要考虑。同时,中国新型战斗机的设计尺寸要大于并重于“幼狮”,以充分利用其推力为12.5吨的发动机。“幼狮”采用的发动机是推力为9.4吨的普惠1120型发动机。除了以色列的“贡献”,装备了F-16A的巴基斯坦空军也有可能向中国提供了部分先进技术信息。

歼-10的首架原型机可能于1996年中期就首飞了,而中国官方报道的首飞日期是1998年3月23日。但实际上,在后一个日子上天的是经过重大改进的3号原型机。为向项目发展提供样机,共生产了五架供飞行测试的原型机(机号1003-1007)和两架地面测试平台(机号1008-1009).两架预生产型歼-10中的首架于2002年6月28日首飞成功。

从2003年2月开始,至少七架(机号1010-1016),也可能是10架预生产型歼-10(可能没有装备雷达)陆续提供给了中国空军。其中的几架目前正由中国空军的作战部队进行作战测试和评估,而其余的几架则留在位于陕西阎良的中国空军试飞训练中心用于最后的项目发展阶段。

据报道,歼-10的飞行测试于2003年12月全面完成,并获得了生产许可证。首批50架歼-10A可能已经开始生产。首个装备歼-10的战斗机团(可能归驻中国西南、印度当面的第44航空师)将于2005年底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估计中国将生产至少300架歼-10,但这一数量仍只能是其空军装备的数千架歼-6、歼-7和强-5中的一小部分。据称,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的歼-10月产量为两架。

作为单座歼-10A基本型的补充,一种双座的改型(歼-10B)也于2003年12月进行了首飞。改进机加长了机身,以容纳后座舱和增大机内油箱的载油能力。改型机的外观特征表明该机并不是教练机,而是意在发展一种新的打击型战斗机,或者是歼-10的电子战和防空压制型号。

和印度的“光辉”一样,中国也计划发展新型战斗机的海军型(歼-10C),。据称,中国海军更希望装备一种双发动机舰载战斗机。因此,歼-10有可能重新设计,并使用两台俄罗斯克里莫夫公司的RD-93型发动机。考虑到海军型战斗机的采购量有限,因此该方案无疑效费比欠佳。中国海军为此更倾向于使用俄罗斯的苏-33。

除了满足中国空军自身的需求,歼-10(外销型)极有可能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从目前来看,中国没有将歼-10推向国际市场的明显迹象,该机也没有在国际航展上露过面。

总体布局

歼-10沿袭了“幼狮”式战斗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设计时的气动布局,但为了满足中国空军的要求而进行了修改,采用了中国新型战斗机最初设计时的大尺寸和大重量。

在对“幼狮”战斗机的近耦合鸭式布局进行改进之后,歼-10放弃了“幼狮”的水平尾翼,而采用大三角翼加鸭翼布局(翼展比后者长一米多,翼面积增加15~18%)。但同时,歼-10保留了“幼狮”(还有瑞典的“鹰狮”)采用的活动翼面技术:外翼前缘为机动襟翼,固定内翼在全动鸭翼的配合下产生绝佳的气动性能。常规飞机的水平尾翼位置被三角翼后缘的四块活动副翼所占据。翼尖部分没有设置用于轻型空空导弹的挂架,这一点与“幼狮”和“鹰狮”不同。

歼-10布局最为称道之处是它的翼身融合。通过精心设计主翼与机身中部结合处的曲面,既增加了机内容积(用于载油、装备,以及为尔后发展预留空间),也有效利用了它带来的空气动力增升效果。主翼后部机身两侧没有安排其他结构,这再次体现了翼身融合的设计理念,只是在尾喷管前端机腹下加装了两片外斜腹鳍。这两片腹鳍用于战机大迎角飞行时,配合高大的垂直尾翼保持飞机的稳定性。与“幼狮”相同的是,歼-10也设计了四片减速板,其中两片位于机身上部主翼后方,其余两片仅位于机尾下部腹鳍之间。

除了机翼,歼-10与“幼狮”的另外一处重大不同在于进气道。“幼狮”的进气道与F-16类似,为固定几何形状。而歼-10采用的是带中心激波锥的二维可调式进气道,这种带调节板的进气道布局与F-4“鬼怪”Ⅱ有些类似。只是歼-10将“鬼怪”的进气道平移至机腹下,由调节板(位置在边界层分离板的后方)构成进气道的前部,这为发动机提供了不同飞行状态所需的气流,更加适合高性能空空作战。此外,可调节进气道所增加的高效整流压缩能力(在1.5马赫时为5%,在1.8马赫增加至15%,在2马赫时为25~30%)极大地提高了飞机超音速飞行时的发动机推力,从而使飞机获得更好的爬升和高速性能。这种进气道布局的不足主要包括隐身效果欠佳(这也是所有机腹进气道布局飞机的通病)、重量偏大且结构复杂(F-16为此增重80~100公斤)和生产费用增加,同时调节板的动力和调节系统还加大了飞机的维护负担。

适合超音速飞行的气动布局、强劲的发动机和可调节式进气道使歼-10最大速度能够达到2.2马赫,大于“幼狮”宣称的1.8马赫。歼-10的高超性能集中于空空作战,因此无论是执行空防还是截击任务都将是一把利器。

考虑到中国明显地将美国战斗机视为其主要空中威胁,加之美国的战斗机设计一直强调夺取空中优势的能力,因此不难理解中国要将空空作战能力(包括进攻和防御)视为其战斗机发展的主要需求。同理,歼-10在结构设计上强调机动过载要达到9G(所有最新型战斗机都追求的目标),这无疑体现出中国空军要求这款新型多功能战斗机要在制空作战中技压群芳,至少要达到F-16最新型号的性能。

歼-10为放宽静稳度设计,并采用四余度线传飞行控制系统。这是中国战斗机首次采用这种当前最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中国空军使用一架经过特殊改制的歼-8Ⅱ技术验证机测试经过重新设计的线传飞控系统,这显示出歼-10的线传飞控系统应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产物。

推进系统

至少歼-10的首批生产型将采用久经考验的俄制AL-31FN涡扇发动机。苏-27家族也采用了AL-31系列发动机,不过FN型增加了一个经完全重新设计的检修舱。这一检修舱的设置是标准的俄式风格,在最初的AL-31型号中位于发动机上方,还包括部分压气机上部机壳的外侧位置,但FN型的检修舱则调整到与西方战斗机发动机检修舱同样的位置,位于发动机和压气机下部机壳外侧的位置。

除了歼-10原型机和预生产型使用的发动机外,据称俄罗斯于2001年一次性向中国提供了54台AL-31FN(另有渠道报道说是100台)。这些发动机用于首批生产型歼-10。但俄罗斯拒绝向中国提供该型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基于这个原因,中国正在研制可以替代AL-31FN的国产发动机。不过,即使所有的歼-10都将使用AL-31FN,中国也将寻求一种更加先进的改型,其最重要的技术要求当是配备轴向360度矢量喷管,以提升飞机的机动性能和发动机与机身有效配合带来的推进效能。这种发动机曾经在1998年的珠海航展上首次露面,俄罗斯明显是领会到了中国对发动机的潜在兴趣。实际上,被西方奇怪地忽视了的发动机矢量控制技术却在亚洲得到了广泛欢迎,它首先被印度空军装备的战斗机采用,接着是马来西亚,而现在可能是中国。

把目光投向未来,中国可能最终采用“土星”公司的AL-41型发动机。目前,该型发动机正在为俄罗斯下一代的战斗机进行研制。AL-41的体积可能与AL-31相同,但推力要增大30~40%。因此,AL-41可能成为未来歼-10型号的潜在选择,并使其具备与同在概念验证阶段的F-16Block60相同的作战能力。

目前,强劲且省油的AL-31FN为歼-10在空战中发挥高超性能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其无论是在高速、大爬升率飞行,还是在大过载机动时都勿须担心发动机停车。该型发动机由于油效比极高,因此使战机在执行远程渗透任务时同样表现不凡。加之歼-10具有容积达5000升的内置油箱,这虽然比加两个保形油箱的F-16要少700升,但战机仍能够在携带较大载荷的情况上达到一个理想的作战半径。歼-10还能携带三个副油箱,虽然目前尚不具备空中受油能力,但据悉中国已有开发歼-10空中受油能力的远期计划。

由于俄罗斯拒绝提供AL-31FN的生产许可证,而且考虑到中国一直在努力实现装备采购的国产化率,因此歼-10极有可能将在未来采用一种国产发动机,如黎明发动机公司生产的WS-10A。但目前知道的信息仅包括WS-10A的推力水平(与AL-31相近)和布局(双轴小涵道比并带加力燃烧室的涡扇发动机),并且黎明公司已计划在该发动机上加装矢量喷管。

座舱和航电设备

歼-10的单座座舱为飞行员提供了良好的全向视野,这比以往继承前苏联设计风格的中国战机进步了不少。飞机的航电设备采用了符合西方机工程原理的设计组合:大屏幕抬头显示仪、三台液晶多功能平显,油门和推杆控制系统、数据存储系统、先进的自动航行和气象数据计算机和头盔瞄准具。虽然这些产品的提供商目前还不能确定,但头盔瞄准具已经基本能够确定将采用国产型号,由洛阳航空设计所设计生产。

歼-10采用一种多模“边扫描边跟踪”雷达。为获得订单,以色列埃尔塔公司推出了其EL/M-2035型雷达,而俄罗斯公司则为中国空军提供了一系列选择,其中包括他们正在使用的部分雷达(如同相加速器公司的“珍珠”,这种雷达是装备歼-8ⅡC的甲虫-M型雷达的改进型)。中国国产JL-10A型雷达也是一种选择,但目前不知道它的研制进度是否能跟上歼-10的服役时间。由于歼-10的生产已陆续展开,因此它的雷达应当已经选择完毕,但目前仍没有与雷达具体型号相关的报道。

中国的歼-11(苏-27和苏-30)装备了一种高性能的红外搜索跟踪和激光测距一体化系统,这为战机提供了完全被动搜索和跟踪能力。歼-10自然也有可能装备一种同样或者类似的系统。但在歼-10的原型机和预生产型机上看不到用于容纳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的球状结构,似乎也没有其他的机身窗口显示有内置的该类系统。

武器装备

歼-10装备了一门半埋入式双管23毫米机炮(俄制Gsh-23型机炮的中国版),位置在进气口下方前起落架左侧。歼-10的机身下设计了11个挂架:六个在机翼下、一个在机腹下中轴线上、其余四个为机腹下方两侧半共开工的串联挂架(与幻影-2000、“阵风”和F-15E的机腹挂架配置类似)。中国官方尚未公布歼-10的外挂载荷能力,但估计为5500公斤。

根据照片可以看出,歼-10的原型和预生产型机大多挂载两枚PL-8(以制“怪蛇”Ⅲ)近程红外制导导弹。歼-10的武器系统还将包括已经在歼-11上使用的俄制空空导弹(R-73近程和R-77中程主动制导导弹),以及中国的PL-12中程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歼-10也可以携带国产和俄制的空地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包括鹰击-8K反舰导弹和新型鹰击-9反辐射导弹),以及非制导炸弹和航空火箭弹。

据报道,用于歼-10的导航和目标指示吊舱正在研发之中,这些设备可能与机炮对称安置在进气道的右侧。

技术和作战考虑

当获得有关歼-10的首批情报时,虽然西方国家知道它先进的气动布局和技术直接来自以色列“幼狮”战斗机,但还是认为它是一种轻型战斗机。实际上直到最近,大部分西方媒体在提供歼-10的评估数据时仍是基于“幼狮”战斗机的重量、尺寸和技术性能。

但在获得了准确的数据后,显露在人们面前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歼-10实际上是一种中型战斗机,在作战性能上类似于F-16C Block 50和幻影2000-5,或者更准确点说,就像单发的欧洲战斗机或“阵风”。因此,说歼-10与最新的F-16型号具有相当的作战能力一点也不为过,只是它的机身更大,并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歼-10最初的设计选择中,与当前西方战斗机设计思路不谋而合的地方得到了加强,特别是采用可调节式进气道。

歼-10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国产战斗机一样,当前最现实的问题是其航电设备和制导武器的发展进程和可靠性。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是数字线传飞控系统,它不仅存在着可靠性问题,而且在与满载现代航电系统的战斗机结合以后,它是否能够全面发挥潜能也将令人拭目以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01
歼十能击败F-35??????????
送楼上的十个问号。不能人云亦云。
首先是在有F-35的地方就一定有美国的预警机,所以这个假设难以成立。即使在双方都没有预警机的情况下,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歼十能和F-16打个平手就算是不错的了。在双机对双机的情况下,歼十大多会被击落。这是因为中国空军的训练水平和战术水平远远低于美军。美军在训练中事故频发,是因为美军常把他们的飞机飞到性能极限,并且常常以最接近真实的情况来进行模拟对抗。而在中国这是目前难以想像的,飞机是国家财产,也了事故当官的就有可能要下课,有几个有这大的胆子呀。
再说了,F-35可以肯定会装备美国最先进的AIM-120中距离空空导弹,加上自己的雷达反射面比歼十小,机载电子设备比歼十先进,在空中先发现歼十应该没有问题,在四十公里外就发射AIM-120的可能性极大。
回过送头来看看歼十的研制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通过巴基斯坦得到了一架完整的F-16,通过对这架完整的F-16的反设计,中国的研究人员终于明白了原来飞机可以这样设计。中央军委下令一定要在搞出同样水平的飞机来。但是请各位注意巴基斯坦这架F-16其实是一架缩水版。以当时中国的制造水平来年,要制造这样的飞机是不可能的。对于航空科技基础研究太落后了!就拿仿制的“太行”大推力发动机来说吧,搞了十几年终于可以定型了,但还是要请各位注意,F-16的原装发动机是数字式控制的,而为了赶进度,保证“太行”的顺利定型,中国采用的仍是老式的液压控制技术。这就是中国的技术水平。不过值得高兴的是,通过把一架歼六改造成电传控制的静不稳定飞机然后进行了大量试飞,中国在飞行控制的电传控制系统方面取得了突破。终于完全掌握了这项关键技术。随着这几十年来中国在制造设备和技术上的不断努力,(当然有些设备还不是自己设计制造的,是从德国和以色列等进口的)在机体制造上已没有大的问题。
研制歼十最大的问题是要把从西方进口的设备和从俄罗斯进口的设备让它们在歼十上兼容地工作。人家可以出口设备出口导弹给你,但是软件却从来不出口,所以必须得自己搞,没有办法就只好按照美国的1553总路线标准自行设计了所有的软件。
总的来说吧,歼十的水平就相当于F-16C/D型。或者还要弱一点。
很多关键技术还在别人手里,国内的飞机制造业者还得更加努力才行。我们虽然很弱,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2个回答  2007-01-01
为中国独立研发成功的第一型高性能,现代化战斗机,J-10在激起军事发烧友极大热情的同时也遭到了相当多的批评。其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相持不下;前者往往倾向于夸大该机的作战能力,而后者则以造价过高,技术过时等理由对其大加抨击。那么事实究竟如何?J-10 在世界战斗机之林中的真实位置在哪里呢?

首先让我们对目前世界战斗机的整体情况进行一下概括:

战斗机按照体积/重量可分为两大类,即重型战斗机和轻型战斗机,前者以F-14, F-15, F-22, 和Su-27/30系列为代表,后者以 F-16, F/A-18A/B/C/D, EF2000, J-10和阵风为代表。重型战斗机往往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不惜血本地来确保尽可能强大的作战能力。事实上,直至今日也仅有F-15, F-22, 和Su-27/30系列在结构中大量使用昂贵的钛合金构件。重型战斗机因价格昂贵而装备数量有限,轻型战斗机一般用来补充重型战斗机数量的不足,执行相对而言较为容易的任务;例如F-16在问世之初毫无全天候,超视距作战能力,仅被用于昼间视距格斗和目视投放非制导炸弹。欧洲国家受到国力的限制,无力负担美国高/低(重/轻)搭配的战斗机组合,被迫以单一型号完成多种任务。国力较强者(英,法,德,意)研发了EF2000和阵风这样的“重型化”轻型战斗机,而国力较弱的瑞典则研制了价格更为低廉的JAS-39, 该机和中国大陆/巴基斯坦的JF-17, 台湾的IDF, 韩国的 F-50 (设想的T-50战斗机版本)同属超轻型战斗机。重型战斗机在作战半径,雷达功率,载弹量,改进潜力等方面均有轻型战斗机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将重型战斗机如F-22 和Su-27/30系列和轻型战斗机如J-10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是不合适的。

与其它轻型战斗机相比,J-10的性能是颇为优秀的。根据已有资料推算,在空战载荷(1/2内部燃油,4 空对空导弹)下,J-10的翼载荷小于300千克/平方米,推重比接近1.2。虽然这个推重比低于EF2000和阵风的推重比, 却不输于大部分F-16, F/A-18A/B/C/D的推重比,J-10的空战翼载荷则与EF2000和阵风极为接近,大大低于F-16, F/A-18A/B/C/D的空战翼载荷。由此推断,J-10的亚音速加速性能当与F-16, F/A-18A/B/C/D相近,略逊于EF2000和阵风,亚音速机动性和敏捷性与EF2000和阵风相当,优于F-16, F/A-18A/B/C/D;超音速加速性能,冲刺速度,机动性和敏捷性与EF2000相近,优于其它型号(大后掠角三角翼,低翼载,可调进气道均指向优秀的超音速性能)。

那么与F-35这一隐形战机相比,J-10是否还有一搏呢?

一个没有被广泛地认识到的事实是,F-35并不是严格定义上的战斗机,将其称为轻型轰炸机更符合实际情况。F-35的设计思想来源于美国空军对近距对地支援战术的研究,其设定作战环境是大规模重装甲军团的交战前沿,设定作战对象是在机动野战防空系统掩护下运动的装甲部队。因此F-35并不强调空战性能,其飞行性能与F-16, F/A-18A/B/C/D相比毫无提高,最大速度还有所下降(从F-16的M2.0和F/A-18A/B/C/D的M1.8降到了M1.4),原因很简单:近距对地支援并不需要超高的空战性能,速度过高将使飞行员无法有效观察地面情况。同样,F-35的设定作战环境对其隐形性能的要求是有限的;由于美国空军并不要求F-35穿透纵深防空体系,F-35的雷达隐形被设计成只在I/J 波段有效,即能有效地对抗战斗机火控雷达和机动野战防空系统雷达;在波长更长的分米波波段,如KJ2000的L波段和S300 Big Bird 雷达的D 波段,F-35的雷达隐形能力是大打折扣的。此外,与F-22一样,F-35在红外波段是不隐形的。J-10从而可由预警机或高性能地面雷达引导,或使用被动射频传感器定位,来接近F-35;一但距离靠近到数十千米F-35的雷达隐形将无法击败J-10的火控雷达。尽管F-35的雷达隐形将给主动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造成问题,被动射频制导(反辐射)和红外制导导弹却丝毫不受影响,而俄国R-27和R-77系列超视距空空导弹均有反辐射和红外制导型号,给PL-12配备这类制导系统也不存在什么技术困难。由于F-35的速度较慢,在与J-10交战时主动权将在J-10一方,而F-35既无力追击全速撤退的J-10,也无法避免与向其扑去的J-10交战。

J-10 的机载电子系统和武器装备确实与西方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毕竟当新型西方战斗机已开始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时J-10依然在使用常规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然而电子设备的更新速度是极快的,在一架战斗机的服役期内将经历数次电子设备升级,中国高速发展的电子工业将使J-10在机载电子系统方面迅速赶上西方先进水平。因此批评第一批生产型J-10的机载电子系统技术过时实在没有什么意义。至于武器装备,不仅和机载电子系统一样能不断升级,而且只要有效就没有必要过分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事实是美国空军大部分机载武器都是越战时期和1980年代开发的。

J-10的早期生产型价格较为昂贵是必然的,原因如下:
1。生产企业必须收回研发费用和生产线建设费用
2。生产线不成熟,效率不高

随着生产线的不断运行,总产量的日益增加,研发费用和生产线建设费用的收回,生产技术的成熟,生产效率的提高,后期生产型的价格将大幅度下降。由于J-10不象Su-27/30那样大量使用昂贵的钛合金,使用一台而非两台发动机,零部件总数少得多,后期生产型J-10的单价将大大低于J-11的单价。这一点美国的F-15/F-16生产历史可充分证明。中国空军庞大的J-7,Q-5机群正在迅速老化,除双三角翼的新J-7是1990年代以来生产的以外均年事已高(Q-5在80年代后期便已停产),迫切需要大量新型战机。新的进攻型导向也要求装备高性能,多用途战斗机。因而大批量生产J-10(中国空军最终可能需要1000架)是绝对必要的。J-10与J-11发动机的通用性将有效地简化后勤保障。

概括起来,J-10不是特别先进,但在总体设计上与欧洲最新型战斗机不相上下。它虽无力与F-22对抗,却足以击败F-35(假定对抗双方均拥有预警机)。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单价将大大低于Su-27/30/J-11。将其称为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单发战斗机并非夸大其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