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介绍截拳道

介绍介绍截拳道~!
越具体越好..谢谢啦~!

第1个回答  2013-12-11
截拳道是由李小龙所创立和发展的武术体系,完整的说,应称做"振藩截拳道".这是因为,李小龙创立,发展并传授的武术体系和技击艺术是由李小龙所创立和发展的武术体系,完整的说,应称做"振藩截拳道".这是因为,李小龙创立,发展并传授的武术体系和技击艺术,
振藩功夫的训练内容:
<1>.拳法与上肢攻击技法;
<2>.踢法与膝撞技法;
<3>.关节擒锁技法;
<4>.窒息与扼杀技法;
<5>.缠摔与地面扭打、投摔、绊摔、扫摔技法。
振藩功夫的技术体系组成:
<1>.咏春拳(振藩)<即经李小龙改进后咏春的技术>;
<2>.功夫(振藩)<即李小龙所传授的除咏春拳以外的其他中国拳法>;
<3>.西洋拳击(振藩)<即经李小龙改进后强手在前的独特拳击法>;
<4>.踢拳(振藩)<即振藩拳法高级阶段的现代自由搏击技术>;
<5>.擒拿;
<6>.振藩武器.

我所知道的就这么多,本人不是学习截拳道,是学跆拳道的,个人认为跆拳道在实际用处并没有泰拳和自由搏击那么好用,但是脚法是第一,因为跆拳道毕竟是专精脚法。

瀞洉沦洄 回答时间 2007-08-28 16:35

<1>.拳法与上肢攻击技法;
<2>.踢法与膝撞技法;
<3>.关节擒锁技法;
<4>.窒息与扼杀技法;
<5>.缠摔与地面扭打、投摔、绊摔、扫摔技法。
振藩功夫的技术体系组成:
<1>.咏春拳(振藩)<即经李小龙改进后咏春的技术>;
<2>.功夫(振藩)<即李小龙所传授的除咏春拳以外的其他中国拳法>;
<3>.西洋拳击(振藩)<即经李小龙改进后强手在前的独特拳击法>;
<4>.踢拳(振藩)<即振藩拳法高级阶段的现代自由搏击技术>;
<5>.擒拿;
<6>.振藩武器.

�6�3乖.寳寳ɑ. 回答时间 2007-08-28 21:47

主要就是用膝盖 和各破

截拳道只有一种站桩,并且要求学员于进攻和防守后尽快返回原来的站桩。”
截拳道不若其它武术有多种站桩(即戒备势),她只有一种。因为截拳道站桩可说
拥有尽可能多的优点与尽可能少的缺点,充分发挥出进攻的效率以及防守时的严谨。
进攻方面:截拳道把强手、强脚放在前面(通常是右手右脚),而八成的攻击是由
前手前脚(即强手强脚)发出,故此打击的力量必然较强,同时前手前脚与敌人距离最
近,进攻的路线亦必然最短(即进攻速度可达到最快)。
截拳道站桩的后脚跟微微中跷起,效果就如一个弹弓,随时可启动攻击,并且可加
强冲力(即增加打击力量)。
防守方面:前后脚差不多成一直线的站桩,把自己的“被攻击面”尽量收窄,从一
个平面差不多变为一条直线,被击中的机会可大大减少。
侧身对敌的站桩,把身体要害移到后手(通常是左手)已可大部分防卫消挡范围内
,“进攻手”和“防卫手”各司其职,容易而有效。此外,前脚和腿微向内扣可起保护
裆部要害之保用。
截拳道的站桩(戒备式)
截拳道站桩采用半屈膝姿势,体重平均分布两腿,两腿之间距离要有良好平衡及舒
展感觉。后脚跟微跷以便有较强的灵活性。前脚和腿稍内扣,使前脚与躯干成一直线。

倚重后手防卫,抬高后手肘和前臂,并靠近身体以作保护。前手握拳准备随时发动
攻击,但要与肩臂同样保持轻松自如(练习一段时间后,前手可放低一点)。

先出拳后上马的原理
欲出拳够重,必须先出拳后上马,“力在拳先”。
一般武术都是出拳上马同时,这样从“地”借来的力量(打击力量大部分是从运用
腰马借地力而来的)给上马分薄了,不能大部分集中在拳上,力量不能充分发挥。欲尽
量发挥打击力量,必须先出拳后跟马步,但这是“违反自然”的,要经过长久时间不断
练习才能养成的习惯,截拳道要求学员做到这点。
“先出拳后上马”除了增加打击力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中途变换攻击路线
。因为出拳在先,而马步后来跟上,故当拳在中途而察觉对手已有充分防御,便可以变
换马步即时改变攻击路线,达到攻击变幻莫测的效果
第2个回答  2013-12-11
李小龙曾说过,不管你学习任何武功,如果它不能将速击倒对手,就没有任何实战价值,特别是对于一些体格好、意志又坚强的西方格斗者,用拳在瞬间入里透内地痛击他们远比击倒他们更具威胁力。毫无疑问,在格斗中击败或击倒对手的时间愈短,则自身的安全性就越高,这就意味着你的技术必须精简、直接,亦即讲求效率,而“寸劲拳”则又正好符合这一原则。李小龙宗师就这样从实战出发,并在咏春拳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以本能反应为主导与潜能最大发挥为主体的,至简、至灵、至威、至猛的截拳道之寸劲拳训练法。也可以这样说,李小龙的寸劲拳已大大不同于传统咏春拳中的寸拳,因为他的寸劲拳不仅保存了咏春寸拳的优点,更大胆地将中国武术中一些内家拳法的诀要融入基中。所以,李小龙的寸劲拳可以代表整个武术,而咏春寸拳则只可代表咏春。正因为李小龙宗师进行了大师进行了大量独特的改进、创新与升华,才使之脱胎于传统而不同于传统,也由此使寸劲拳更易实际应用、更修习与更具强之摧毁之力。

李小龙在教授木村武之、伊诺山度等嫡传名弟子练习寸劲拳时,曾经这样说过:“任何一位武术爱好者与一位伟大的武术家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只是努力的方式与程度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而寸劲拳的训练与运用就是潜能发挥的具体表现。”接下来,李小龙又给大家举了一例子:一位农夫的儿子由于不能够熟练驾驶一辆车子,故而翻到了水沟里了,这位农夫身材并不高大,但他却毫不犹地跳进了水沟,并把双手伸到车下,把车子抬了起来,让另一位跑来援助的人将自己的儿子从下面拽出来。事后,农人对自己的力量难置信,便再去试一次,结果根本就动不了那辆车子。给他儿子检查身体的医生则说这是奇迹。医生解释说,身体机能对紧急状况产生反应时,肾上腺就会大量地分泌出激素,并传递到整个身体,进而使峰全产生出额外的能量。这就是医生做出的惟一解释。

上述这个实例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人在绝境或遇到险情的时候,往往会发放出不寻常的力量来。而李小龙就是将这种不同寻常的力量渐臻佳境,从而可以随时随地施展出来。事实上,人的潜在能量的确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武道研修者又都拥有一座存有潜在能量的金矿。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有效的发掘训练和没有具体展现的形式,所以每个人的潜能从未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寸 劲 拳 训 练 过 程 中 对 全 身 各 部 的 要 求

我们都知道,“寸劲拳”是截拳道中最为精细的拳法,它对技术和对拳理上的要求也相当高,如果我们不能明了其中的精细与窍要之处,而按一般的拳法要求去练习的话,则肯定无法打出高质量的劲力来。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像一般的教材那样在“寸劲拳”的修习过程中,不懂拳理,不明道理,不明每一个精细动作的规范尺寸与角度要求,而盲目凭蛮力去练习的话,那么即使苦练一生也打不出好的“寸劲拳”来。

在“寸劲拳”的打击过程中头部保持中正最为重要,因为头为一身之主,而且欲保持中正不偏,还需做到“虚领顶颈”。发力时的以声助力虽然重要,但也不用在每一个动作到达定点时都大声吼叫,因为如发声过于频繁,则会使热气大量外散,造成入不敷出的亏气现象。再者,在用“寸劲拳”打击时,还应将牙齿咬紧,这样不但可以增大全身的力量,还可使打击目标时的劲气与气力更加集中,以增强“穿透力”,也就是传统武学中所说的“牙欲断筋”。事实上,当面前站着你的仇人时,你一定会把牙咬得很紧,而咬紧牙关后自会觉得浑身是胆、浑身是力,并会有压倒一切的气概产生,如此还能先从精神上去打击对手。

根据李小龙的要求,若想打出高质量的“寸劲拳”,肩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肩关节属于“三节”中的根节,而且气血、内劲能不能顺利地通过肩而到于肘,再通过肘达于手,肩部的放松和紧缩将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李小龙曾举例说,人的内力的运用如水在一个水管中流过而节节推向攻击点,但如果把水管的根部扎紧时,“流水”可能就无法畅通。对肩关节的锻炼与要求一般是先求其放松,在气血通达的前提下再逐步转入沉肩的锻炼,以使肩关节微微向下沉劲,从而促使人体的内劲和气血下注于涌泉,上注于肘手,中蓄于腰脊。

李小龙的一些练功图片虽然也从侧面展示了肘关节在重击中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没有较详细的文字说明,因此笔者也只能根据他当年所记录的一些纲要,并在其武学思想的指导下来完善其学说。在国术中,肘为中节,是承上启下的转换部位,所以中节绝不能空,如果肘关节的劲力一空,则整个上肢与躯体所蓄的劲力就会涣散。因为根节是劲力的发源之处,中节则是劲力的含藏之所,而梢节(手、足)才是劲力的终放之点。在“寸劲拳”的具体打击过程中,基本的要求是“垂肘以求中正”,也就是肘必须有向下垂坠的劲,这也是为了使练习者能逐步地掌握既无前栽后仰之弊,又无空虚漂浮之病的关键所在。接下来,才是催肘以求发力,因为肩不催肘肘无力,肘不催手手不及,惟有以肩催肘,其劲气方能贯肘,以肘催手,劲气才能到手,亦即三节合一则整劲乃出。这也是李小龙出拳时产生威力的秘密之一。

腕为梢节,亦为连接手与臂的关节。在李小龙的“寸劲拳”中,它有独特的作用和与众不同的发力姿势,这也是学习“寸劲拳”发力技术的重要技术环节。在出击前,拳头适度放松,手腕下塌而微微向下(图292),在拳冲出接触目标的瞬间,手腕才突然转上并同时握紧拳头发力,以拳之下端由正面打击目标(图293),其着力点是拳头下部的三个指节。在这里,李小龙之所以要求在出拳前应先下塌,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姿势的作用在于能聚集劲气于手部的神门穴与增大腕关节的支撑力量,如果以普通的姿势去调整腕关节则劲气所贯注的便不是“寸劲拳”所特别需要的神门穴而是集中于劳宫穴。劲气注于劳宫穴的优点是长劲比较猛,但却无法打出具有震动内脏的“寸劲”来。所以说,“寸劲拳”的特殊的运腕技巧,是“寸劲拳”发力加速的最后和决定性环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