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的儿子为什么不去夺唐武宗的皇位?

如题所述

五个儿子都很年幼,尚未立太子。唐无病驾崩时只有32岁,就算16岁娶妻生子,长子也不过16岁,阅历尚浅,在朝堂上也没有影响力,且唐武宗突然病逝,尚未来得及立太子,因此给了其他人可乘之机。

唐武宗驾崩后,掌管北衙禁军主力神策营的宦官马元贽见皇子年幼,于是野心膨胀,想要控制朝堂,于是在李氏一脉找到性格木讷、不善言辞的李忱,拥护其继位,并在幕后进行操纵。

唐文宗同样继承哥哥唐敬宗李湛,因此当时朝堂上并没有强制规定皇位只能子继父位,这也是唐宣宗李忱能顺利继位的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公元846年3月31日(会昌六年三月一日)。武宗改名李炎(原名李瀍);4月22日(三月二十三日),武宗驾崩于大明宫,享年三十二岁(古人计虚岁,故有三十三岁之说)。 

他的妃子王氏殉节自缢而死。武宗成为唐朝自太宗、宪宗、穆宗之后,又一位因为服食仙丹妙药而死的皇帝,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葬于端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16

大中之治

唐武宗死去后,宦官选择李忱继承皇位,想继续保持朝政,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无能之人。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唐宣宗时期沙州人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吐蕃贵族统治的首领,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十分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实际上,大中暂治并不稳定。唐宣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寇乱。

李忱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长庆元年(821年),封光王。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以皇太叔继位。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他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皇亲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对外关系上,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李忱在位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工诗,《全唐诗》录有其诗六首。

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后改名炎。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异母弟。初封颍王,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皇太子,立李瀍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会昌。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公元843年(会昌三年),泽潞镇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欲袭位割据。武宗采纳李德裕的建议,命诸道出兵征讨。次年,刘稹为部下所杀,叛乱平息。李炎崇信道教,且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极力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公元845(会昌五年)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经数月努力,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4.46万余所,还俗僧尼26.1万人,奴婢15万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

李炎在位七年,对内打击藩镇和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公元846年(会昌六年)4月22日,李炎驾崩于含风殿,庙号武宗,葬于端陵。

第2个回答  2018-07-26

因为道德,伦理的束缚,老祖宗留下的礼仪,如果父亲镇不住儿子,那么儿子就猖狂了,以后走什么道都有可能。当时的皇位都是由掌握兵权的宦官决定的,宦官想立谁就立谁

1、大中之治:唐武宗死去后,宦官选择李忱继承皇位,想继续保持朝政,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无能之人。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唐宣宗时期沙州人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吐蕃贵族统治的首领,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

2、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后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封颍王,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皇太子,立李瀍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会昌。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1-24
如上面的兄弟所诉,唐朝自代宗皇帝开始皇权的确立都是由宦官们把持著,到後期由於历代皇帝对宦官的过多宠幸和放纵,导致神策军的兵权旁落。都後期连皇帝们都是敢怒不敢言,稍有不慎,恐有性命之虞(唐文宗就是个例子)。 而其中唐文宗想改变皇权被动的一面就策划了唐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有名的政变“甘露之变”,可惜以失败而告终,宦官们冲进了中书门下省(国家的中枢)见人就杀(宦官们怀疑是他们策划了甘露之变),一时中书门下两省血流成河,并把唐文宗幽禁了起来,唐文宗受制于家奴,唐朝历史是亘古未有的事,不久就在郁郁寡欢中病逝。。。 以後的皇帝无一例外都是有宦官扶持上来的,即便是一身豪气的唐武宗也不例外,唐武宗也是唐朝晚期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会昌中兴”为唐朝的赋税带来了巨大效益,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惜仅仅做了六年的皇帝就大行了,他的继承问题无可厚非,还是由那些死宦官把持,到了後来有称之为“小太宗”的唐宣宗也没能遏制这个顽疾。。。 外有藩镇割据逐鹿,内有宦官把持朝政。大唐的灭亡已成定局,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在唐朝的历史上儿子篡老子的位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至於你说的篡夺他老子的位子,我想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想,不是怕他老子,而是怕那些宦官。。。
第4个回答  2014-04-23
如上面的兄弟所A,唐朝自代宗皇帝A始皇权的确立都是由宦官A把持著,到後期由於A代皇帝A宦官的A多AA和放A,A致神策A的兵权旁落。都後期A皇帝A都是敢怒不敢言,稍有不慎,恐有性命之虞(唐文宗就是A例子)。 而其中唐文宗想改A皇权被A的一面就策A了唐朝A史乃至中AA史上的一次有名的政A“甘露之A”,可惜以失A而告A,宦官AAA了中AA下省(A家的中A)A人就杀(宦官AA疑是他A策A了甘露之A),一时中AA下A省血流成河,并把唐文宗幽禁了起A,唐文宗受制于家奴,唐朝A史是亘古未有的事,不久就在AA寡A中病逝。。。 以後的皇帝A一例外都是有宦官扶持上A的,即便是一身豪A的唐武宗也不例外,唐武宗也是唐朝晚期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的“A昌中A”为唐朝的A税AA了巨大效益,并A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惜AA做了六年的皇帝就大行了,他的A承AAA可厚非,A是由那些死宦官把持,到了後A有A之为“小太宗”的唐宣宗也没能遏制AAA疾。。。 外有藩A割A逐鹿,A有宦官把持朝政。大唐的A亡已成定局,只是A时AAAA了。。。 在唐朝的A史上A子篡老子的位也不是一次A次了。。。至於你说的篡A他老子的位子,我想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想,不是怕他老子,而是怕那些宦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