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遵守规则的好处

如题所述



我们周围有很多规则和约束。规则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因为人们享受着规则带来的好处,他们常常用规则来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时甚至会将规则内化,将其作为人格的一部分,补充原则的范围。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深受毛主席那个时代共产主义思想影响的长辈。他们可能是规则的粉丝。

我们不能太狭隘地看待规则,也不能随意判断规则完全“好”还是“坏”。就像我们的母亲,我们可以在她的羽翼保护下茁壮成长,却被她的“善良”所限制,导致人格发展的滞后。对母亲有爱恨情仇的感觉是很正常的。当有人说他/她对自己的母亲只有“爱”而没有“恨”,或者只有“恨”而没有爱,我们或许可以判断他/她可能是受了早期成长经历的折磨。

至于规则的好处,这里就不赘述了。既然都是分析和解释,就要把“问题”当成一个操作。这样既能满足内心深处的自恋,又能升华内心的攻击性。想想就很过瘾。

今天,我去宜家购物。走之前,在客户休息区看到这样一幕: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在吃披萨,她身后的奶奶也在吃。他们俩看起来都很享受,而旁边的妈妈吃了两口就说:“这披萨不好吃,妞妞(不是她的真名)。我们要不要停止吃它?”妈妈会给你买别的好吃的。小女孩没有说话,继续吃披萨,奶奶也没有回应她,这时妈妈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

这一幕在其他场合也会经常出现。套用网络热词,有一种冷,让你妈觉得你冷。小女孩对食物的感受是在被她妈妈对食物的感受影响,或者说她妈妈是在用她评判美食的标准给孩子制定规则。言语中传达的行为含义是:妈妈觉得这个不好吃,你也是,以后以此为准则。我妈无意的一句话,可能是对她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应,我不禁想到,这个小女孩长大后很可能会受到母亲的局限。

这位母亲将规则与人格的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评判标准作为她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对规则的过度认同,是对自由向往的逆向形成。孩子不是因为自己的自由而自由。在用爱包装的控制下,让女儿品尝过去的不幸,希望女儿爱她。然而,共同经历的代际传承可能会让她的愿望落空。

在孩子玩游戏的情况下,也能看到对规则过度认知的影子。

狭义的游戏定义可能是那些电脑上的网络游戏、手机上的游戏以及近年来流行的桌游,但广义的游戏定义可能不仅限于这些与电子设备相关的游戏。其实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是游戏,甚至有人总结出一句话:人生如戏。仔细想想还是有道理的。学习的本质是记忆。通过死记课本上的知识来解决一系列难题,算出正确答案时的心情应该和游戏里杀大boss时的体验是一样的。游戏和学习本质上是一样的。

但也有家长担心孩子玩游戏,尝试各种方法似乎都无法解决孩子的“游戏瘾”。可想而知,这类家长对游戏的理解是狭隘的。他们把游戏过度拆解,分门别类,把所谓的“坏”踢出门外,只把无关紧要的利益放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然而,他们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和约束导致了他们对游戏的痴迷。所谓的禁忌制造了诱惑,孩子的好奇心从来没有得到满足。与其千方百计限制他们,不如引导这种好奇心,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游戏的乐趣。我见过很多游戏玩得好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优秀,没有所谓的“网瘾”。

对孩子“网瘾”的解释是,父母过度反对孩子玩游戏,抑制了孩子对游戏的喜欢。当孩子经常玩游戏,忘记学习的时候,本质上是孩子在给父母玩游戏。因为父母不允许自己玩游戏,孩子的潜意识在帮父母达成愿望。

很多时候,规则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是一种友善的保护。只有当我们内在的自我不够完美或者不够强大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向外界寻求支持。靠填充和支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都证明了人有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大智慧。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90后、90后的工作生活。节奏和老一辈差远了。具体的扩大是许多规则不再适用于他们。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无限向往,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行。这些变化表面上是对前人总结的背叛。其实天马行空的思维才是创新的主要动力。抛弃旧规则不是不礼貌,这是对前辈的尊重。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规则和边界。不引起争端的重要原则是尊重对方的规则。自由和创新是人们美好的追求,这个时代有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