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服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畲族服饰的服饰样式 畲族男子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最喜欢蓝色和绿色,红、黄、黑也颇受欢迎。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叫凤凰装。闽东畲族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麻布衫,耐汗、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其款式为对襟、无领,用蓝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男婚礼服装是红顶黑缎官帽,类似清代官帽,青色或红色长衫,其襟、胸前绣花纹饰,外套龙凤马褂,长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绣有龙的花纹图案,脚案白色布袜,圆口黑面布底鞋。 畲族男子的服装式样有两种,一种是平常穿的大襟无领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种是结婚或祭祖时穿的礼服,红顶黑缎官帽,青色或红色长衫,外套龙凤马褂,长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绣有龙的花纹图案,脚案白色布袜,圆口黑面布底鞋。由于长期以来与汉族杂居,这两种服装已经很少有人穿了,他们的装束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畲族妇女的服装独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一般来说,花多、边纹宽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她们均系一条一尺多宽的围裙,腰间还束一条花腰带,亦叫合手巾带,宽四厘米,长一米余,上面有各种装饰花纹,也有绣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语句的。还有的是用蓝印花布制作的,束上它别有一番风采。衣服和围裙上亦绣有各种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五彩缤纷,十分好看。 别外,有些地区的畲族妇方系黑色短裙,穿尖头有穗的绣花鞋;有的喜爱系入幅罗裙;裙长及脚面,周围绣有花边,中间绣有白云图案;还有的不分季节,一年到头穿短裤,裤脚镶有锯齿形花边,裹黑色绑腿,赤脚。畲族妇女的装饰要数发式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已婚妇女,她们有将头发从后面梳成长筒式发髻,像一个鸡冠形的帽子扣在后脑勺上,发间用红绒线环束。有的是在头顶上放一个五六厘米长的小竹筒,把头发绕在竹筒上梳成螺形,显得很别致。梳头时,不仅要用茶油和水抹,还要掺以假发,所以显得高大、蓬松而且光亮。结婚时,小竹筒要用红布包裹,上饰以银钗、银牌,盘绕着石珠串。有的前顶还用银质头花围成环状,头花下沿有无数银球、银片之类的装饰品垂落在眼前。未婚少女的发式比较简单,只将头发梳平绕在头的周围,用红线束紧即可。不过,不少畲族姑娘也剪短发或梳辫子了。 畲族妇女多带大耳环、银手镯和戒指,外出时戴精致的斗笠。斗笠是畲族著名的编织工艺品,做工精细,上面有各式细巧的花纹,用二百多条一毫米粗的细竹丝编成,造型优美,再配上水红绸带、白绸带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致美观,成为畲族妇女最喜爱的装饰品。 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被称为“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畲族妇女的服装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

畲族服饰的介绍 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 *** 。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流行于闽侯,福州,古田,连江,罗源和宁德南路飞鸾一带发式称为凤头髻。流行于福安和宁德大部分区域的发式称为凤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发式称为凤尾式。闽南,闽西有的畲村妇女发式也不同于当地 *** ,如漳平,华安,漳浦,长泰等县畲族妇女发式为龙船髻。闽北畲族妇女以百根银簪并配以红绳,料珠,装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妇女发饰称为笄。2008年6月7日,畲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服饰美术教案 活动目标:
1、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菜被小青虫吃了。
3、通过幼儿的讨论了解小青虫的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幼儿园种植园

畲族以谁为本民族的祖先,其传统服饰为什么 民族起源
瑶族说: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10] 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其它说法: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总之,众说纷纭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即“闽”――“蛮”――“僚”――“畲”一脉相承。
此外,还有人认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于高辛氏近亲的一支氏族部落。有的认为畲族源于河南,其祖先是“龙麒”,等等。
总之,关于畲族的来源,目前尚有争议。
畲族服饰
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 *** 。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流行于闽侯,福州,古田,连江,罗源和宁德南路飞鸾一带发式称为凤头髻。流行于福安和宁德大部分区域的发式称为凤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发式称为凤尾式。闽南,闽西有的畲村妇女发式也不同于当地 *** ,如漳平,华安,漳浦,长泰等县畲族妇女发式为龙船髻。闽北畲族妇女以百根银簪并配以红绳,料珠,装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妇女发饰称为笄。

客家人的服饰与少数民族畲族服饰的关系 畲族服饰对客家人的影响。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服饰,在古代,中原 *** 是束发冠带,南方百越族人则断发文身。虽然世经沧桑,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相互涵化,服饰也将随之改变。根据史书记载,畲族早期服饰极简陋,男女皆椎鬓箕倨,跣足而行,不冠不履。随着生产力提高,妇女服饰也不断讲究美观。唐宋时椎鬓卉服,即头饰是高鬓,衣服是花边。这种服饰至明代仍无多大改变,(潮州)郡州县,其地曰白笼窑、曰水南,去城不过十五七里......州之旧俗,妇女往来城市者,皆好高鬓,与中州异,或以为椎鬓之遗风。④如今畲族妇女服饰虽因地而有差异,但仍保留浓厚的民族特点。过去长汀县客家妇女,发辫盘成高鬓,状如独木舟,谓之船仔鬓,并系以红绳,插上银簪。身穿右侧开襟上衣,衣领、袖口、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缀以花边,裤头阔大,裤脚口亦缀以花边,腰间披着围裙,用银链子系靠,其上半部也绣有花卉和图案。逢年过节或串亲走戚时,脖上还挂着银项圈,手腕上戴着银镯子。穿的布鞋,鞋端略往上翘,状如小船,上面用五色丝线绣了花,打扮起来活象少数民族。这种服饰明显与中原妇女不同,而同现在畲族妇女服饰则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明显是受到畲族的影响,或许她们原来就是畲族。

怎样制做一份畲族服装的手工作品 上网搜

为什么畲族的服饰跟我们汉族的服饰的不一样呢? 因为畲族人的衣服是他们自己动手做的

哪里有卖畲族服饰 你在浙江畲乡文化保护中心能买到。

到福建哪里有的穿畲族服饰拍照?? 你可厂到福建省福鼎市问问,这里有很多畲族聚集地,我去过福鼎市 前岐镇佳阳乡,那里前两年还有畲族村落。另外,除硖门乡下尚有一部分畲族保持原来畲族装束外,其余各乡镇畲族人,现在都竞相时髦,其语言仍是说全国统一的畲族话,但对外与汉族人打交道,都说当地汉族方言。
其他乡镇也有少部分畲族聚集村落,但比较分散,很难找到,看运气问问老人,逛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