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如题所述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的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变,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可以引起病理性改变。此外,作业场所中的噪声还可以干扰语言交流,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引起意外事故。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是一个从生理移行至病理的过程,造成病理性听力损伤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接触时间。长期接触较强烈的噪声引起听觉器官损伤的变化一般是从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1)暂时性听阈位移。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暂时性的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①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min之内可以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②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持续暴露于强噪声环境或多次接受脉冲噪声,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全恢复的属于生理性听觉疲劳。在实际工作中常以16h为限,即在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内恢复至正常水平。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如果前一次接触引起的听力变化未能完全恢复又再次接触,可使听觉疲劳逐渐加重,最终听力不能恢复而变为永久性听阈位移。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均属于可逆性听力损伤,可以被视为生理性保护效应。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发生时,听力下降,能听到声响的阈值提高,从而减轻噪声的伤害。

  (2)永久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指噪声或其他有害因素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出现这种情况是听觉器官具有器质性的变化。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可分为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以及爆震性声损伤。

  ①听力损失:是指长期处于超过听力保护标准的环境中[>85~90dB(A)],听觉疲劳难以恢复,持续累积作用的结果,可使听阈由生理性移行至不可恢复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在高频(3000Hz、4000Hz、6000Hz)任一频段出现永久性听阈位移大于30dB,但无语言听力障碍,又称高频听力损失。高频听力损失(特别是在3000~6000Hz)可作为噪声性耳聋的早期指标。

  ②噪声性耳聋:当高频听力损失扩展至语言频率三频段(500Hz、1000Hz、2000Hz),造成平均听阈位移大于25dB,伴有主观听力障碍感,称噪声性耳聋。并且在4000Hz处有一听力突然下降的听谷存在。噪声性耳聋是由于长期遭受噪声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缓慢性、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③爆震性耳聋:又称爆震性声损伤。是在一次强噪声作用下造成的听力损伤,如爆破作业、火器发射或其他突然发生的巨响所形成的强脉冲噪声和弱冲击波的复合作用,使外耳道气压瞬间达到峰值,强大的压强可使鼓膜充血、出血或穿孔,严重时可致听骨链骨折。瞬间高压传入内耳,造成内淋巴强烈振荡至基底膜损伤、出现听力障碍,并可由于前庭受到刺激而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生理保护结构所起的反应已经完全不起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听觉器官的个体防护。

  (3)耳蜗形态学的改变。噪声引起的听觉系统损伤是物理(机械力学)、生理、生化、代谢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使听毛细胞受损伤,严重时Corti器(柯替氏器)全部消失或破坏。损伤部位常发生在距卵圆窗9~13mm处。

  噪声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与噪声的性质、强度和接触时间有关。噪声反复长时间的刺激,超过生理承受能力,就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导致条件反射的异常,使脑血管功能紊乱,脑电位改变,从而产生神经衰弱综合征,可出现头痛、头昏、耳鸣、易疲倦以及睡眠不良等表现,还可以引起暴露者记忆力、思考力、学习能力、阅读能力降低等神经行为效应。在强声刺激下可引起交感神经紧张,引起呼吸和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发冷、出汗、心律不齐、胃液分泌减少、抑制胃肠运动、影响食欲。

  (2)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噪声可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促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腺激素以及促甲状腺激素等分泌的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化改变。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心率、脉搏加快,噪声越强,反应也越强烈,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增加,收缩压有某种程度的升高。但随噪声作用时间的延长,机体这种“应激”反应逐渐减弱,继而出现抑制,心率、脉搏减缓,心输出量减少,收缩压下降。一般认为,心血管系统改变的程度与噪声的性质、参数以及接触时间的长短有关。

  (4)对视觉器官的影响。噪声对视觉器官会造成不良影响。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工人常主诉眼痛、视力减退、眼花等。噪声与振动还能引起眼睛对运动物体的对称平衡反应失灵,其原因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在噪声刺激下产生抑制作用后的结果。一般来说,噪声强度越大,视力清晰度稳定性越差。由于视力清晰度降低,会使劳动生产率下降。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在噪声的长期作用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无力、胃排空减慢等。

  噪声的非特异性效应

  (1)对睡眠、休息的干扰。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强烈的噪声甚至使人无法入睡,心烦意乱或使人多梦、惊醒,而老年人和病人对噪声的干扰更为敏感。

  (2)对心理的影响。噪声引起的心理影响主要是烦恼,使人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噪声也容易使人疲劳,因此往往会影响精力集中和工作效率,尤其是对一些做非重复性动作的劳动者,影响更为明显。噪声的掩蔽效应,往往掩盖一些危险信号的声响示警,故吵闹的施工区域或生产场所易出现工伤事故。

  (3)噪声对胎儿和儿童的影响。研究表明,噪声会使母亲产生紧张反应,引起子宫血管收缩,以致影响供给胎儿发育所必需的养料和氧气。噪声还影响胎儿的体重。此外,因儿童发育尚未成熟,各组织器官十分娇嫩和脆弱,不论是体内的胎儿还是刚出世的婴儿,噪声均可损伤听觉器官,使听力减退或丧失。噪声还会影响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有调查显示,吵闹环境下儿童智力发育比安静环境中的低20%。

  (4)对女性的健康影响。噪声对女性的月经机能会产生影响,常表现为周期异常(周期不规律),经期延长,血量异常(血量增多者多于血量减少),痛经等。当女性接触高强度噪声,特别是接触100dB以上强度噪声时,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可明显增高。孕妇长期接触噪声,生出低体重儿发生率增加,对神经系统先天畸形可能也有轻度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04
1. 对睡眠、工作、交谈、收听和思考的影响
噪声影响睡眠的数量和质量。研究表明,在 40~50 dB噪声作用下,会干扰正常的睡眠。突然的噪声在40dB时,可使10%的人惊醒,60dB时则使70%的人惊醒。当连续噪声级达到70dB时,会对50%的人睡觉产生影响。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容易使人疲劳,心情烦躁,反应迟钝,降低工作效率。当噪声为60~80dB时,工作效率开始降低,到90dB以上时,差错率大大增加,甚至造成工伤事故。噪声干扰语言交谈与收听,当房间内的噪声级达55dB以上时,50%住户的谈话和收听受到影响,若噪声达到65dB以上,则必须高声才能交谈,如噪声达到90dB以上,则无法交谈。噪声对思考也有影响,突然的噪声干扰要丧失4秒钟的思想集中。
2.对听觉器官的影响
噪声会造成人的听觉器官损伤。在强噪声环境下,人会感到刺耳难受、疼痛、听力下降、耳鸣,甚至引起不能复原的器质性病变,即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是指 500、1000、2000Hz三个频率的平均听力损失超过25dB。若在噪声为85 dB条件下长期暴露15年和30年,噪声性耳聋发病率分别为5%和8%; 而在噪声为90 dB条件下长期暴露15年和30年,噪声性耳聋发病率提高为14%和18%。
3.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噪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皮层功能受到抑制,出现头疼、脑胀、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噪声会使人食欲不振、恶心、肠胃蠕动和胃液分泌功能降低,引起消化系统紊乱;会使交感神经紧张,从而出现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引起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噪声还会使视网膜轴体细胞光受性和视力清晰度降低,并且常常伴有视力减退、眼花、瞳孔扩大等视觉器官的损伤。
第2个回答  2020-06-24

道路上的汽车、摩托车都会发出刺耳的噪音,大声的喧哗和工地上的声音也称之为噪音,只要超过人体耳朵能承受范围内的声音都叫做噪音,可见生活中的噪音是无处不在的。不要觉得噪音只是影响了我们的休息和正常的工作,其实噪音的危害要远比我们肉眼看到的多,尤其是噪音对我们身体的危害特别的大,跟着小编一起了解噪音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吧?

噪音对人体的危害——听力

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人们在进入强噪声环境时,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但是,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且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即形成永久性听阈偏移,又称噪声性耳聋。若人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暴震性耳聋。

噪音对人体的危害——内分泌

噪声可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促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腺激素以及促甲状腺激素等分泌的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化改变。

噪音对人体的危害——神经系统

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与噪声的性质、强度和接触时间有关。噪声反复长时间的刺激,超过生理承受能力,就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导致条件反射的异常,使脑血管功能紊乱,脑电位改变,从而产生神经衰弱综合征,可出现头痛、头昏、耳鸣、易疲倦以及睡眠不良等表现,还可以引起暴露者记忆力、思考力、学习能力、阅读能力降低等神经行为效应。在强声刺激下可引起交感神经紧张,引起呼吸和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发冷、出汗、心律不齐、胃液分泌减少、抑制胃肠运动、影响食欲。

噪音对人体的危害——心血管

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心率、脉搏加快,噪声越强,反应也越强烈,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增加,收缩压有某种程度的升高。但随噪声作用时间的延长,机体这种“应激”反应逐渐减弱,继而出现抑制,心率、脉搏减缓,心输出量减少,收缩压下降。一般认为,心血管系统改变的程度与噪声的性质、参数以及接触时间的长短有关。

噪音对人体的危害最直接的体现在听力方面,很多人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距离噪音比较近的地方,久而久之会发现耳朵的听力越来越退化,慢慢的还会因为噪音导致头痛恶心的现象发生,最终噪音会导致人的听力直接退化为零,也就是说噪音有造成耳聋的可能行,所以说要重视噪音对听力的损害问题;当然噪音对身体的损害还有其他的方面,噪音会造成人体内分泌的紊乱和失调,噪音会造成人神经衰弱,噪音也会给人的心血管埋下危险。

第3个回答  2019-04-20
噪声性听力损失,虽无痛,却是一种进行性的永久听力损伤。不过,它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人如果长时间暴露于声压级在85分贝或更高水平的声音环境中,就会引起内耳听毛细胞损伤,继而发生噪声性听力损失。这种损伤,可以是由像爆炸声、枪声这种突爆型强脉冲噪声引起的;也可能是由长时间或反复暴露于巨大的机械噪声或诸如高分贝的音乐等娱乐环境而引起的。
因为很难听清轻柔的高频声音,噪声性听力损失患者能够听见对方说的话,却无法理解话语的内容。这一过程是如此的悄无声息,除非严重到无法进行日常交谈了,人们一般不会意识到,自己患了听力损失。
噪声性听力损失,虽无痛,却是一种进行性的永久听力损伤。不过,它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人如果长时间暴露于声压级在85分贝或更高水平的声音环境中,就会引起内耳听毛细胞损伤,继而发生噪声性听力损失。这种损伤,可以是由像爆炸声、枪声这种突爆型强脉冲噪声引起的;也可能是由长时间或反复暴露于巨大的机械噪声或诸如高分贝的音乐等娱乐环境而引起的。
第4个回答  2016-12-22
耳鸣对人有哪些危害

耳鸣的病因比较复杂,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①耳源性疾病(即与耳部疾病相关)往往伴有听力下降,如由耳毒性药物中毒、病毒感染、内耳供血不足等引起。
②非耳源性疾病,这类病人除了有耳鸣外,常伴有相应疾病的其他症状,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外伤等。
耳鸣症状轻微或短暂出现通常并不被重视,耳鸣严重时则对病人产生一定的危害。这种危害程度与耳鸣严重程度相关。
耳鸣对人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病人的听力:严重的耳鸣常常影响病人对他人言谈的理解能力,就如我们在嘈杂环境下听人言谈一样。耳鸣常使病人休息不好,产生极烦闷的感觉,以至于头昏,精力不能集中,听觉敏感度下降。
(2)心理压力:严重持续性耳鸣常使病人预感到有什么灾难性的病变到来,因而产生一种极为恐惧的感觉,有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3)影响人的精神生活:一旦患有耳鸣,尤其是长期严重耳鸣,常常会使人烦躁不安,影响睡眠,从而使人产生悲观、烦闷的心情。而这种烦闷反过来又加重耳鸣症状。这种恶性循环的作用,使耳鸣病人的精神负担加重,常有思想顾虑、恐惧及精神过度紧张等表现。这样又严重影响工作,因而造成更大的生活和社会压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