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视剧的没落原因

如题所述

港台剧之所以走到今天这种地步,和内地影视剧制作逐渐摆脱政策和观念束缚,逐步回归作品本身脱不开关系,但台湾电视剧市场越发低迷、资金短缺、演员流失也是不争事实。 80年代两岸三地完全是古装剧的天下,90年代,合拍剧、年代剧风靡一时,之后偶像剧开始崛起,用了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迅速登上了荧屏的主力位置,牢牢掌握着一批年轻观众的视线。可以说台湾剧自始至终以“眼泪+爱情+偶像”来抓住观众的心,这也是台剧唯一的杀手锏。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到了90年代末期,模仿台湾偶像剧套路来制作的韩剧反倒逆袭中国市场,台湾偶像剧渐渐被更加精致的韩剧所取代,台剧的“偶像剧”这枚杀手锏锐气大减,近几年依旧在偶像剧方面死撑,可台剧一贯的腔调、剧情安排、人物类型早已不能满足观众的心,相对于题材多样性、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内地电视剧,过于戏剧化、类型化的台湾偶像剧显得越来越“小儿科”和“幼稚”。 台湾偶像剧的确是一个培育新人的摇篮,但不变的电视剧生态环境自然造成人才外流。早期的刘德凯、马景涛、张晨光等一批曾在90年代中期当红的台湾男演员如今无一例外地都扎根在了大陆,甚至一些更老牌的台湾演员如李立群、寇世勋也在大陆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后期的林心如、吴奇隆、苏有朋等都将事业重心放在内地,随后的林依晨、阮经天、霍建华、安以轩……毫不例外“北上”淘金。据统计,2014年横店的艺人中五分之一都是港台艺人。
《大男当婚》导演孙皓分析,自新世纪以来,受内地日渐崛起的电视剧势力影响,台湾剧集的卖方市场渐渐没落,大批资深电视工作者、演员远赴内地淘金,台湾本土市场严重萎缩,入不敷出。除了青春偶像剧与操着台语方言的乡土剧仍旧能够保证市场外,曾经盛极一时的台湾电视剧产业终于开始走下坡路。而大批曾经叱咤风云的明星,不是沉寂了,就是到内地寻救命草。
《囧人的幸福生活》出品方贺盈时代老总张珺涵也表示,到2014年,台湾的制作公司不再拍摄“正常”的电视剧,导致一大批在90年代中期走红的台湾演员,由于年龄的问题而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要么在偶像剧里“沦落”为男主角的爸爸,要么降价去演说闽南语的长寿剧。
尤小刚笑称,内地一线演员的身价够台湾拍两部剧了,台湾艺人没有理由不北上。 多年来,台湾电视人总竖起所谓“本土”旗帜,但“本土”戏难有海外市场,恶性循环下只得紧缩制作成本,让制作环境每况愈下。
《新兵日记》总编剧李信邦曾对记者说,台剧低迷的根源还是一个“钱”字:“经费日益缩减,没有钱,怎么实现制作的理想?”制作《新兵日记》时,李信邦和导演董良就缺乏经费,仅靠着“男人的理想”而坚持。剧中的飞机大炮还有步兵演练的大场面都耗费不菲,至今未能收回成本。他说:“很多台湾电视人选择拍电影或者进军内地,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资源来完成他们拍片的梦想,没有人想拍烂片。”
《三国》这样的制作于台剧是奢望
于正也告诉记者:“内地电视剧蓬勃发展,一集一小时的制作费,约在五十万人民币左右(约两百万台币,如果是大制作的戏,则无上限);而台湾,一集九十分钟的戏,能有百万台币已属不错。
见证了台剧辉煌与没落的演员黄文豪(曾出演《戏说乾隆》等热播剧)表示,都说台湾类型化单一,只会做偶像剧,但谁能告诉大家,做宏大的历史正剧资金哪里来?台湾没有电视台或者公司能出几千万甚至上亿人民币去拍一部电视剧。其次是场地,内地有许许多多的影视城可以提供场景。别的不说,单单是央视自己一家电视台就拥有四大影视城。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非常出名的影视城。例如浙江横店影视城,这在台湾是不敢想象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6
好的剧情都拍完了,现在的年轻一辈没有水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