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七国中都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将领?

如题所述

如果要选出战国七雄的代表名将,却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原因是,有的国家战力太强名将辈出,要从中选出一个有些困难;而有的国家则是战力太弱屡遭败仗,要从中选出一个同样极为困难。权衡一番,勉强选出以下七位。
秦国:白起
主要战绩: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
白起,芈姓,白氏,战国时期秦国郿邑人,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因人称胜为“公孙胜”,故也称白起为“公孙起”。白起一生为秦国效命30余年,歼敌多达百万以上,因功受封武安君。在名将辈出的秦国,白起可以说是最具代表的一个。
白起一生历经大小战役70余次,攻占城池70余座,其用兵不拘一格、战法多变,且极为善于把握战机。“伊阙之战”,白起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击败了兵力超过自己一倍的韩魏联军;“鄢郢之战”,则又用掏心战术,辅以水攻之术,直捣黄龙;“华阳之战”,白起又采用长途奔袭的方式,出其不意的大败魏赵联军;“长平之战”,则是以示敌以弱、诱敌深入,然后分割包围,从而大败四十五万赵军。
同时,白起在打歼灭战方面,拥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可以说伴随着白起职位不断升迁的,便是六国那一串串鲜血淋漓的伤亡数字。“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鄢郢之战”水淹楚国鄢城溺死百姓数十万,“华阳之战”斩杀魏赵联军15万,“陉城之战”斩首韩军5万,“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据统计,战国时期列国总共阵亡人数达两百多万,而直接死于白起之手的便超过一半,故而白起又被称为“杀神”、“人屠”。
后世对于白起的评价极高,被推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位列武庙十哲,就连毛主席也评价道,“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而秦国除了白起之外,比较出名的武将还有樗里疾、司马错、甘茂、蒙骜、内史腾、王翦等。
魏国:吴起
主要战绩:弱鲁败齐、泾水之战、阴晋之战
吴起,姜姓,吴氏,卫国左氏人。早年曾入申子门下学习儒术,因母亲去世没有奔丧而被逐出师门,后弃儒学兵。吴起历仕鲁国、魏国和吴国,而其在军事层面成就最高时期,无疑是在魏国为将期间。
吴起在鲁国时,便通过示敌以弱战胜了强大的齐国,而在投效魏国,被魏文侯任命为主将的同年便击败秦国,又在次年,即魏文侯三十九年(前408年)发动“泾水之战”,直接来了个千里奔袭,连下秦国五城,迫使秦军退守洛水,只能沿河修建防御工事。之后,在魏国占领河西后,吴起被任命为了第一任河西郡守,而正是在此期间,吴起为魏国练就了那支可怕的魏武卒。
吴起一生也是久经战阵,而要说到最具代表性的,无疑便是阴晋之战了。魏武侯七年(前389年),秦惠公发兵五十万攻打魏国阴晋,吴起则率五万魏军,外加五百辆战车、三千骑兵御敌,两军于阴晋大战,结果吴起以少胜多,大败五十万秦军,成功保住河西。而在弃魏投楚之后,吴起通过变法使得楚国逐渐强大,之后又掉头率领楚军大败魏军,火攻棘蒲、攻克黄城。
《吴子·图国》有载“(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凭借出色的战绩和遗留的《吴子兵法》,吴起得以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同时位列武庙十哲之一,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而魏国除了吴起之外,名将还有乐羊、庞涓、魏无忌等。
齐国:匡章
主要战绩:桑丘之战、五十天灭燕、垂沙之战、攻破函谷关
匡章,人称章子或匡子。早年曾师从孟子,后于齐威王末年成为齐军将领。齐威王三十四年(323年),秦国借道魏韩攻齐,齐威王则以匡章为将迎战,双方于桑丘交战,匡章派部分齐军混杂到秦军之中,以内外夹攻之势击败秦军。
齐宣王六年(前314年),燕国爆发“子之之乱”,齐宣王趁机派匡章统兵十万进攻燕国,结果匡章仅用五十天(《战国策》称三十天),便攻破了燕国都城。齐宣王十九年(前301年),匡章奉命与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联军进攻楚国,对峙六个多月后,双方于沘水旁的垂沙交战,楚军大败,两万多人被杀,主将唐眛战死,楚国被迫以太子横为质,向齐求和。
齐闵王三年(前298年),孟尝君田文发起齐、韩、魏联合攻秦(后赵、宋两国也参战),匡章为联军统率,此战先后持续长达三年,匡章最终攻破函谷关,秦国被迫求和,归还了韩、魏部分地区,匡章则是战国时期唯一一位攻破函谷关的东方将领。
除了匡章之外,齐国的名将还有田忌、田单、田盼、韩聂等,有人或许会说孙膑,但个人认为孙膑由于身体缘故,更多只能起到参谋作用,而无法直接统领大军。
赵国:李牧
主要战绩:大破匈奴、肥之战、番吾之战
李牧,嬴姓,李氏,赵国柏仁人。李牧早期在赵国北部边境从军,长期驻守于代地雁门郡,主要负责防备匈奴,曾率兵大破匈奴,杀死匈奴十余万兵马,并攻破东胡,收降林胡,以致此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赵悼襄王年间,乐乘因廉颇逃走,而廉颇又转投魏国,李牧遂成赵国柱石,曾率兵攻占燕国武遂、方城,此后随着秦国压力越来越大,李牧自雁门郡被调回,开始负责抵御秦国。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秦将桓齮攻破赵国宜安、平阳、武城等地,秦王政亲临河南督阵,赵国急派李牧率军抵御,李牧趁秦军出战机会,先破秦军大营,又破秦国援军,遏制了秦国的进攻,因此战李牧获封武安君。
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秦军兵分两路再度攻赵,李牧则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派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亲率主力北进,于番吾附近对秦军发动猛攻,秦军受阻大败,后又率军与司马尚合攻南路秦军,得知北路战败后,南路秦军败走。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军再次攻赵,王翦利用反间计,导致李牧被赵王迁所杀。李牧死后仅三月,赵国邯郸告破。
正如胡三省所说,“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到了战国末期,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抵抗住了秦军的进攻,因而又有“李牧死,赵国亡”之说。赵国除了李牧之外,名将还有赵奢、廉颇、乐乘、扈辄、庞煖、司马尚等。
楚国:昭阳
主要战绩:楚魏襄陵之战
昭阳,名云,字阳,谥号“山子”,楚昭王后裔,战国时楚国令尹,原为大司马,主管楚国军事,兼领柱国,卫戍楚都郢。说实话,楚国自春秋战国以来虽然始终保持着竞争力,但要选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名将,实在有些困难,昭阳勉强算是一位吧。
当魏国因“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失去霸主地位后,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相王”后,却仍未摆脱强秦对魏国的威胁,无奈之下又于楚怀王六年(前323年)采纳公孙衍“五国相王”的策略,与韩、赵、燕、中山五国合纵,意图对抗秦、齐、楚三国,但遭到齐、楚的强烈反对。
同年,楚怀王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返回魏国,意图迫使魏惠王废太子而立公子高,遭拒后又令昭阳率兵攻打魏国,接连攻陷襄陵等八邑。“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更是大震楚国民心士气(毕竟此前老被魏国欺负),因而楚怀王不仅将“古勃海之地”赐给昭阳作为食邑,甚至连镇国之宝“和氏璧”也赐给了昭阳。
楚国除了昭阳之外,比较著名的武将还有庄憍、景翠、项燕等。其实原本想将项燕列入其中,但鉴于“楚魏襄陵之战”的影响力,再加上项燕战胜秦国,有秦军因腹地叛乱导致陷入腹背受敌险境的原因,因此最终还是选择了昭阳。
燕国:乐毅
主要战绩:攻齐之战
乐毅,子姓,乐氏,字永霸,中山灵寿人,魏将乐羊后裔。乐毅早年曾在魏国为官,奉魏昭王之命出使燕国时,恰逢燕昭王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乐毅于是就此投入燕国,被燕昭王任命为亚卿,辅佐燕昭王强盛燕国。
正是由于匡章灭燕之事,燕昭王和燕国百姓对齐国始终怀恨在心,后因齐湣王接连得罪周边诸国,再加上国内百姓民怨四起,燕昭王遂决定趁机攻齐,并在乐毅建议下积极拉拢其他诸侯国。在乐毅的游说下,韩、魏、赵、秦、燕遂决定合力攻齐。
后燕昭王起倾国之兵,以乐毅为统率,指挥五国联军攻齐。乐毅先率联军在“济西之战”中大败齐湣王,后单独率领燕军追击齐军,攻破齐国临淄,后又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此后,对于齐国仅剩的莒城、即墨围而不攻,同时对已占地区进行巩固。可惜,由于燕昭王的去世,而继任的燕惠王则因田单反间计而召回乐毅,乐毅无奈逃亡赵国,灭齐大计最终功亏一篑。
乐毅因以弱燕而破强齐,于唐肃宗年间被选入武庙十哲,宋朝时又位列七十二名将。除了乐毅之外,燕国名将还有秦开、栗腹、剧辛、乐乘、乐间、武阳靖、庆秦等。
韩国:暴鸢
主要战绩:垂沙之战
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的弱国,除了早年因申不害变法而短暂强盛,其余时间基本处于被吊打的情况下,因而要选名将,也只能矮子里面拔高个了,暴鸢算是稍有功绩者。
暴鸢作为韩国武将,曾随齐将匡章参与过“垂沙之战”,而这也几乎是暴鸢少有的能够拿出手的战绩。暴鸢也曾参加过“伊阙之战”,可惜此战中的暴鸢完全就是个反面教材,被秦将白起打的大败。韩釐王二十一年(前275年),秦攻魏,韩釐王派暴鸢率军支援魏国,结果暴鸢又败于秦军之手。
除了暴鸢之外,韩国能够称得上名将的,或许也就剩下冯亭了。作为上党郡守,正是他将上党郡献给赵国,从而引发了“长平之战”,而他自己也最终因参与此战,而战死沙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