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

大学生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只有注重实践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高校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构建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支撑保障体系,不断深化和提升实践育人功效,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理论学说,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为目的,并且不断被新的实践所补充、修正和完善,是具有实践精神的科学体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它的实施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现实需要。落实实践课的有效性。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迫需要有先进理论(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前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的大学生,从而防止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袭。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相比较而言,他们往往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较高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实践能力,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但同时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政治评价与判断上有不成熟性 ,比较较容易受到一些学者极力推崇和大肆宣扬的从英美等白来的新自由主义等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蛊惑。尤其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活动呈现出的阶段性新的特征,再对其进行纯粹的或者是空洞的理论“灌输”已很难达到意识形态治国时能够达到理想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大学生中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要讲究艺术性,要增强其科学性、针对性和提高其实效性。

  列宁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这就要求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走出学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全面地、深入地、科学地把握基本国情,亲临其境领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大理论成果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自觉认识到这些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现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换句话说,只要勇敢地拿起批判的武器,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社会进步,实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苦苦求索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自信而从容地正面回应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攻讦,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许诺的“梦幻”就会破灭,自然会极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由此可见,让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到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真正理解、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自觉从正确的理论与成功的实践紧密相连的高度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仰、人生准则和行动指南,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这样一项综合活动,即是指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现实,参与具体生产活动、科学实验和处理社会关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以实践的方式让当代青年学生具有远大理想、高尚道德、渊博知识、强健体魄和完整人格的教育过程。然而,在较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简单化了,在事实上形成了大学生骨干等“精英”才能参与的课外活动,演变成“精英实践”的组织模式,从而大大削弱了社会实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效用。那么,究竟该如何改进高校社会实践运行模式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呢?笔者认为,具有全局性的是各级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走出“精英实践”组织模式,逐渐走向“大众实践” 发展道路,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有利条件。

  树立大社会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日常化,推进大众化工作常态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是寒暑假集中的、突击性的活动,而应该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广义的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在已有的教学、科研、实习、传统教育、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类型的基地的基础上,要根据国情、省情、市(地区)情,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使过程规范化,推进大众化工作合理化。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人,必须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既然是教育,就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之一。因此,必须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管理之中,加以科学的管理,确保师资健全、时间合理、评定规范、经费充足。要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变临时考核为规范管理。着力加强组织引导,把社会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与单位选人用人结合起来,与服务西部、建设西部结合起来。同时,积极探索、完善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教学新模式。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个人利益的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三者有机统一的高度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建立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推进大众化载体实体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阵地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在树立大社会实践观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夯实基础,着力完善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企业)见效益。同时,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社会实践阵地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可靠载体,有利于建立巩固的长效的大众化工作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专业化,推进大众化引导科学化。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就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组织指导队伍。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变活动的简单组织为工作的专门研究,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积极担负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使命,发挥高校教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导作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占领学术阵地。这就要求在加强队伍建设的时候,要特别重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指导教师头脑。

  完善活动机制,使社会实践持续化,推进大众化工作长效化。社会实践要达到长期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长期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规律的契合性,坚持高校与社会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以科技服务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回来带着问题开展研究,信息不断线,成果有回馈,使短期实践行为和长期合作联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合作能力。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社会实践考核评价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机制。

参考资料: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11555411.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09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只有注重实践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第2个回答  2010-09-01
当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