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1、对普通话的要求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字作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普通话证是教师资格认证的必备材料,语文教师的招考要求普通话水平须达到二级甲等。

在课堂上,地方方言的使用可能会引起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甚至会存在因方言不通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无法将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国家对语文教师的普通话等级提出较高要求。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中,普通话逐渐成为国内各地人民通用的语言。

然而,在特殊语境下,为迎合或适应他人也会使用方言,方言的使用也不失为一种拉近距离感、增加亲切感的方式。例如:领导干部在乡村中走访时使用方言,与百姓的距离感缩短,真正走入群众中间。方言是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方言的方言学。因此,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中普通话也并非万能的,方言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普通话与方言并行不悖。

2、顿歇要求不同

语文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尤其在某些情感比较沉重的文章理解过程中,往往会在某些特殊语句朗读上采用顿歇的语言表达手法,有意识地中断语链,给予同学们以较长的咀嚼、思考时间,创造时间的“空白”地带,以无声代有声。

它并非单纯的“空无”,而是利用停顿来表达说话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在停顿中表示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以增强渲染力。例如:“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在朗读中进行顿歇处理,让同学们品味亲人故去时的无助、哽咽之感,体悟亲情。

像这种有意识营造出来的时间空白所产生的课堂效果,显然是有声语言所无法达到的。而在日常口语交谈的过程中,由于思想的深刻性不够,语言的语文味也并不浓重,多为简单的“一问一答”式,或是“一人叙述”式。因此,口语中的停顿及空白没有太多深层次的内涵,多为无意识的、被动的停顿,更多的是一种冷场或是卡壳的表现,艺术鉴赏的价值不高。

3、重音要求不同

重音是指在朗读、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上的重音突出主要有3种表现和作用:

第一,对于某些重点词语或重点知识点进行加重语气的处理,起到突出语言重点及引起学生注意的作用。

第二,在朗读中的某些词语进行加重语气,不仅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强情感的意义。

第三,在课堂上,当教师发现有同学走神或交头接耳时,语句重读还可以起到委婉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且不会影响到上课节奏。

在日常口语交流中的重音除了具有突出重点及引起注意的作用以外,更主要的作用是区分句意。例如:“他去过上海”这句话,当重音落在“他”时,回答的是“有谁去过上海?”的问题;当重音落在“上海”时,回答的是“他去过哪些地方?”的问题。重音不同,意义就会不同。

4、对口头禅的要求不同

对于教师而言,语言应当力求准确简洁,尽量避免出现频繁的口头禅。课堂上的口头禅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中出现“就是说”这类口头禅,使得其教学语言不够精练、简洁,还会影响学生的语言习惯。

在课堂上尤其不能够出现“对吧?”“是不是?”这类口头禅,这些口头禅往往跟在教师的知识灌输之后,这严重违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日常的交谈中,对口头禅的要求没有那么严苛。通过一个人口头禅,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大致情况。因此,使用积极、上进的口头禅未尝不可。

例如:如果有些人每天都将“烦死了!”“我不管!”等话语挂在嘴边,那他极有可能是个低气压、不负责任的人。其实,口头禅在日常口语中也是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无需“明令禁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29
一个教语文 一个教英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