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鸥为什么每年都飞到昆明?

我们老师说是因为某一个老人,在读者上面有,但是我搜不到

其实是因为昆明冬季天气温暖,所以红嘴鸥们都飞来过冬。


至于那个老人,他是一个很爱护海鸥的老人,他爱鸥护鸥的故事广为流传。


海鸥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之所以叫他海鸥老人,是因为每年的秋天,昆明的滇池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的海鸥,这个时候,总有一个老人,几乎每一天都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去呵护这些美丽的海鸥。 老人很苍老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很善良的眼睛,肩上挎一个自制的泛白的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喂海鸥的食物,很细心,总是微笑着看着眼前飞上飞下的海鸥们。

据老人讲,这些海鸥很通人性的,当一只海鸥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会用凄厉的叫声呼唤其他的海鸥离开,曾经有一个海鸥,因为游客的抓捕,导致骨折,老人很小心的呵护着这只受伤的海鸥,从1992年起,老人每年都能看到这只受伤的海鸥来昆明,仿佛,海鸥很惦念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飞临昆明,也是一种探望和安慰吧。


来公园游玩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知道老人的家境,只是听他自己说每一个月只有308元的退休金,而他要用其中的二分之一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有的时候,由于老人病了,每月自己的开销多了些,给海鸥们买东西的钱就少了,于是,老人就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用他的话说就是穷人要有穷办法。

云南电视台的记者们知道了老人的情况,请老人讲述自己和海鸥们的故事,老人很激动,也许是寂寞太久了,看着老人激动忘我的讲解,心里升起了莫名其妙的伤感。临到最后,记者和老人约好,要带记者们去看海鸥晚上栖息的地方,那时海鸥的一个临时的家。临别之时,老人一直很客气的道别,连说了几个再见和谢谢,最后竟然摘掉了帽子,和镜头和记者朋友们道别,那种客气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涵养和尊贵。 隔天约见的时间到了,老人并没有赴约。


又隔了几天,记者忽然见到了老人,老人低着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他坐在滇池水边的石凳上,很沉静,只是用手无力的把面包伸向海鸥。记者问老人情况,老人的声音很低,很安详的告诉记者,这几天病倒了,几天的时间,只喝了一碗面条。过了一会,老人说他很累,想回家休息。夕阳中,留给人们的是老人蹒跚的背影。

又过了一些天,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很挂念老人,经过了很多打听,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家,等走过弯弯曲曲的巷子,看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经询问才知道。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早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建国后受到了政治的迫害,没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独,海鸥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的朋友。
后来昆明的人渐渐知道了海鸥老人的情况,由护林局组织自发的捐款,塑了一尊老人的像,依靠在滇池,微笑中若有所思。这算是对老人的告慰。纪念海鸥老人——吴庆恒先生。如果有来生,希望他永远有微笑。


邓启耀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老人与海鸥》,非常感人,大家有空可以找一找,看一看。 《老人与海鸥》 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约来到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nì)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您给海鸥取了名?”我忍不住问。
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您认得出它们?”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我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向老人飞来。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zé)啧……”海鸥听见老人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围住,引得路人都驻足观看。


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diān)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样。
没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


……
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老人背着那个蓝布包,撮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22
昆明自1985年秋季以来,每年冬天都有上万只红嘴鸥在市区内的翠湖公园,盘龙江等地觅食活动,形成昆明的特色风景

昆明的海鸥叫做红嘴鸥,来自北西伯利亚,从贝加尔湖穿越俄罗斯和整个中国来到昆明过冬,之后再集体返回。红嘴鸥虽然不是昆明的,但却是昆明的骄傲!
因为前天,海鸥第21次飞进昆明城区,联想到去年围绕海鸥引发的种种担心,今年这样的疑问应该还会存在——

前天,海鸥第21次飞临昆明城区,翠湖附近的市民第一时间惊喜地报告了这一发现,虽然这些小精灵并没有落下湖面,但人们可以期待,持续了20年的人鸥同乐的城市美景,今年又将如约而至。

翠湖、大观楼、盘龙江、滇池等有开阔水域和丰富饵食的公园或风景区,本就是鸥鸟喜爱的聚集之地,20年来,海鸥飞入春城闹市从未爽约,与市民嬉戏同乐结下老友深情,构筑了一幅秀美和谐的城市风景。随着去年海鸥进城遇到的生存难关,随着今年海鸥再次如约而至,如何将本是寻常的自然现象,升华成为昆明特殊的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已成为政府和市民共同关注的话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好这一被称为独特的“城市园林景观”?如何将“冬季到昆明看海鸥”打造成文化旅游资源?让外来游客因海鸥而加深春城印象……

与在野外栖息的候鸟不同,当海鸥持续21年飞入城区后,对市民而言,就不再是简单的候鸟迁徙的自然现象,必然融入更深厚的人文情感。对政府而言,拥有“红嘴鸥之乡”的称号,“海鸥在城”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科普问题,而具有了强烈的公共事务的痕迹。

因此,去年当“海鸥挨饿”的声音出现时,人们甚至担心海鸥明年还会不会来时,省长致信市长的关心和叮嘱,市长亲临翠湖喂鸥的榜样,企业拿出巨款捐赠给海鸥,更多市民不顾禽流感危险与海鸥亲近,有识之士呼吁立法保护海鸥……

翻开去年的报道可以看到,盘龙江上空海鸥减少、翠湖上空海鸥觅食从往常下午2时延时至下午5时、滇池发现饿死幼鸥、昆明海鸥飞往大理……所有爱鸥市民不得不问:去年曾经发生过“海鸥挨饿”的现象,今年是否会重演?

我们思考,海鸥为什么会“挨饿”? 我们还会思考,面对已经持续了21年的“海鸥在城”这一公共事务,有关部门的管理意识是否到位?长期以来事实上承担着“海鸥代言人”的鸟协,作为一个成员年龄偏大、组成单一的民间团体,能否胜任“权威声音”的重任?

去年,禽流感横行被视为海鸥挨饿的重要原因,但飞临昆明的海鸥是否携带禽流感?长久没有权威声音。传染给人的危险几率究竟多大?没有权威声音。当市民产生担扰导致喂鸥人数减少时,鸥粮又在哪里?号召市民投喂的组织者在哪里?一方面,鸟协称只有专业配方的鸥粮才能保证海鸥的营养,另一方面,更多市民只能买一元钱一袋的面包投喂海鸥,这些专业配方的鸥粮为何不能及时生产?是经费问题吗?仅查阅报道就可以看出,去年企业捐赠的海鸥款项数目不菲,是销售或提供渠道不畅吗?许多包括企业在内的志愿者单位有热情,但缺乏有效组织…… (张明 赵梅圭 曾沛云 左学佳 李荣)

红嘴鸥"先遣队"探翠湖 三四天后大规模入城

海鸥挨饿的消息最早出现在去年2月本报的一篇报道中,鸟协专家表示,海鸥已处于半饥饿状态,这样的消息再次见诸报端时已至12月中旬,此时正值海鸥第20次进入昆明城。12月13日,本报刊登“红嘴鸥盘龙江上喊饿”的报道,由此海鸥挨饿成了全昆明关注的热点。记者在盘点这些去年的相关报道时,一些令人困惑的疑问出现了。

疑问一 海鸥挨饿能否预见

从报道看,去年红嘴鸥入城时间是11月13日,当天,首批2000多只海鸥飞临翠湖。昆明市环保、防疫部门、鸟类协会和市民们同往年一样,投喂添加了具有抗禽流感病毒成分的新型饲料,注意观察鸥鸟有无异常反应,不间断地对海鸥聚集地进行消毒和清扫,预防海鸥可能带来的禽流感病毒。

日历翻到了12月中旬,盘龙江上的海鸥在减少的消息见报,人们听到一个强劲的声音在喊“海鸥挨饿啦!”到12月底,盘龙江上没有海鸥的身影。人们惧怕禽流感是可以理解的,据与鸟协很熟悉的人士透露,这种惧怕包括专家在内。

因禽流感喂鸥人数减少可以接受,但是当“海鸥挨饿”的声音出现时,从当时报道看,海鸥是否携带禽流感病毒没有定论。那为什么这个声音非要等到盘龙江上海鸥被饿走了、翠湖的海鸥反常得滞留到下午5点多钟(因为吃不饱)才出现呢?这个声音距海鸥第20次入城的时间中间有长达一个月的空白,为什么喊饿的声音不能及时的出现在海鸥刚入城的时候?难道海鸥挨饿真的不能预见吗?更何况此前的“红嘴鸥处于半饥饿状态”声音并不是2005年冬天的“专利”。

疑问二 海鸥一年吃多少粮

去年是“海鸥挨饿”声音最大最响的一年。记者在搜集调查资料时发现,海鸥挨饿的声音早在去年2月就出现过,当时云南某企业一次就捐了50万元给鸟协用于海鸥研究和专用饲料生产。50万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关于这50万元的最终去向,记者没有找到相关报道,但我们明确知道的是,到了年底专家疾呼海鸥挨饿时,当全昆明城都行动起来留住海鸥时,大家的捐款意向都是生产海鸥专用饲料。那海鸥一年到底要多少鸥粮才够?

从相关报道可以找到这样的数据,往年海鸥专用饲料不超过40吨,但在2005年海鸥专用饲料的生产达到了往年的一倍多,那就是80吨左右。那来昆的海鸥一年到底是要吃40吨还是80吨鸥粮呢?

在2004年11月18日见报的一篇报道中,“据鸟协调查,昆明越冬的海鸥在野外自然取食,所吃的食物有鱼类、软体动物、昆虫以及少量的植物和垃圾物,其中鱼类占95%以上、软体动物占0.21%、昆虫占4%、植物性食物和其他所占的比例不到1%。这说明海鸥是以鱼类为主的食肉性鸟类。但是,海鸥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进城的海鸥对人们所投喂的面包、馒头照样能吃。有专家发现,以面包、馒头为主食的红嘴鸥体重仅229克,城外以鱼类为主的体重为290克,二者相差了71克,这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忧虑。”这里又出现一些数字,但透过这些数字,我们还是不能明确知道,一只进城的海鸥一天到底要吃多少食物?它们自己一天能自主觅到多少食物?人工投喂的鸥粮在海鸥一天的食物中到底占多少比例?市民扔向海鸥的那些馒头、面包又占多少比例?采访中就有市民对专用鸥粮的数量和价格表示疑问,一位园林界人士更坦言,对专用鸥粮的权威垄断,其实形成了对鸥粮供应渠道的“阻断”。

链 接

春城晚报去年海鸥报道回放

去年是海鸥飞临昆明城20周年,在这个值得昆明人自豪和庆祝的年度,却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海鸥挨饿!当这个震动昆明城每一个角落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市民走向翠湖走向海鸥、企业捐出爱心款生产鸥粮……去年够吃了,今年呢?今年海鸥还会不会再挨饿?

2005年2月 鸟协专家王紫江说:“目前,红嘴鸥生存状态每况愈下,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饲料供应不足,销售不畅;观鸟人多,喂鸟人少,使海鸥处于半饥饿状态;违规鞭炮惊扰海鸥;食物不足,无力迁徙等。”

2005年5月 本报都市新闻从寻找海鸥老照片开始,开启了2005年海鸥入城20周年的专题报道。在为期两个月的报道过程中,许多市民把自己家中珍藏的海鸥老照片送到本报编辑部,大家都愿意把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2005年10月 王紫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预测海鸥将于2005年11月进城。自1985年红嘴鸥首次飞入昆明主城区后,几乎每年的10月中下旬,这些小精灵就会从遥远的北方飞进滇池水域,在滇池停留近1个月后开始陆续进城。

2005年10月13日 本报热线接到市民报料:10月12日早上,高新区发现海鸥“第一梯队”!市民王昆生正在晨跑时忽然看见天空中有一群盘旋的飞鸟,刚开始以为是鸽子,仔细一看原来是海鸥。(张明 赵梅圭 曾沛云 左学佳 李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1-25
昆明有着四季如春的美誉,证明昆明的冬天很温暖,因此,红嘴鸥每年冬天都会来昆明。现在大理州洱海也有海鸥来徙,一开始是在挖色乡的小普陀岛风景区,现在在大理市下关镇洱海周边也有海鸥。
第3个回答  2019-12-23
“昆明自1985年秋季以来,每年冬天都有上万只红嘴鸥在市区内的翠湖公园,盘龙江等地觅食活动,形成昆明的特色风景 昆明的海鸥叫做红嘴鸥,来自北西伯利亚,从贝加尔湖穿越俄罗斯和整个中国来到昆明过冬,之后再集体返回。红嘴鸥虽然不是昆明的,但却是昆明的骄傲! 因为前天,海鸥第21次飞进昆明城区..
第4个回答  2018-01-25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昆明冬天暖和,红嘴鸥来昆明越冬,而且有一个大滇池适合它们栖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