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唱歌的问题!!!

请问:平时唱歌都要变声去唱,如果到了高音,也还要变声去唱么?还有唱rap部分要用变声唱么?还是像说话那样啊!?

声乐艺术是一门控制艺术,假如不能正确地控制和协调身体各器官,没有魂牵梦萦般地去完整体验整个发声体的运动过程,要想掌握歌唱技术是非常难的。学习歌唱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练习如何控制整个系统和寻找使用合理共鸣的艺术。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有健全的发声器官,有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经过刻苦和持久的锤炼,就一定能够掌握它。人的歌唱器官如同一件管乐器一样,它是由发声体、共鸣腔和动力组成的。发声体是声带,共鸣腔包括胸腔、口咽腔和头腔,动力是使声带振动的气息。人要想发出所需要的声音,声带、气息和共鸣体就必须协调作用,相互配合。声音或高或低、或强或弱、或柔或刚,在整个发音过程中身体各部位都应该积极主动,密切配合。没有受过声音训练的人,在自然音域内能够流畅地歌唱。但遇到过低、特别是过高的声音时,就一筹莫展、难以应付了。他们不是声嘶力竭地喊叫,就是憋得脸红脖子粗,怎么也唱不上去。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器官之间配合不当,该打开的地方没有打开,该拉紧的地方没有拉紧,该放松的地方没有放松。 要想解决歌唱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要弄清歌唱的原理。必须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系统地训练各器官之间的协调性。有人曾多次询问在歌唱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捷径?笔者认为: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只要不走错路、弯路,就算是走了捷径。正确的方法加上刻苦的磨练就是成功的法宝。这就是学习声乐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谁遵循了这条原则,谁就能成功,谁违背了这条原则,最终失败就是必然的结局。下面,我就具体叙述一下声乐学习过程中,身体各主要器官的功能和运动过程。



声带在歌唱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犹如管乐器中的哨嘴和簧舌一样,起着发声的作用。声带的光滑程度,厚薄程度,闭合好坏都影响着声音的质量。我们平时所说的某某人的声音好听或不好听,也就是说某某人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好听还是不好听。人体发出来的声音是纯净明亮还是干瘪嘶哑,都是由自身声带的质量所决定的。因此,一个人的声乐梦想能否实现,其声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声带到底是什么东西?它又是如何工作的呢?声带是人体这件乐器的发声体。它位于人的喉结下方,喉管内壁,由两片半圆形的扁状韧带组成。当人呼吸时,它自然放松地分开,让气息畅通无阻地进出。如果人要说话和发声时,它本能地向喉管中间靠拢。当靠拢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受气流的冲击而来回振动进而发声。发出的声音越低,声带的振动面积和振动幅度就越大,而振动的频率,也就是每秒钟来回振动的次数就越少;发出的声音越高,声带的振动面积和振动幅度就越小,振动的频率就会越高。人的说话是建立在声带特定振动的范围之内,不需要严格的训练。但要想满足声乐作品的需要,发出很低或很高的声音,声带就必须要达到所需要的振幅和频率。发低音时,要放慢振动频率,训练声带逐步达到全幅振动,直到发不出的音,就是低音的极限音。反之,随着音阶的升高,声带要逐渐加快振动频率而减小振动面积,直到很少很少的边缘高频振动来发出极限高音。一般来说,男女高音的极限一般是高音C。在这个音上,歌唱者必须控制和协调好声带的振动频率,如果声带振动不协调,就根本发不出此音。平时,对声带的使用和练习,要从自然音做起,不能急燥。在自然音域内要反复用顿音和长音进行强化训练,让它灵活自如地调节振幅和频率而发出柔和的声音,切忌拼命喊叫,损坏声带。练习到一定程度,等声带适应了歌唱时所需要的韧劲和柔劲后,利用中音的感觉,再慢慢向低音和高音发展。原则上,每发展半个音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锤炼和稳定后方可再向前发展。如果感到吃力或着声音有明显僵硬和尖叫,就必须立即停止。因为声带是非常娇嫩和脆弱的发声体,用力过度,或刺激过度,都会发生闭合不严和声带小节等变。

在练习歌唱的过程中,歌唱者要时刻认真体验声带的细微变化,有意识地感觉控制声带那组肌肉的运动。如果准备好气后仍发不出声音来,说明声带没有工作或声带闭合不严,使气息白白漏掉了。如果声带能够发出正常的声音,歌唱者也不能用力过度,而要用柔和的气息使其发声。运用声带发声就象打鼓的原理一样,有人总觉得鼓不够响而拚命用鼓棰砸鼓。结果很容易把鼓面损坏,声带比鼓面更娇嫩,用气过猛或用力过大都容易使其损坏。所以,千万不可拼命地喊叫。在发声的过程中,声带的变化也是很有讲究的,随着高低音的变化,声带振动的范围和力度都要变化,音阶下行时,声带逐渐变厚变宽,使其能发出低沉浑厚的声音。在唱上行音阶时,声带逐渐变薄变窄,并逐渐拉紧,发出高亢明亮的声音。只有明白了声带在歌唱中的作用和它在歌唱中的变化规律,通过长时间的体会和记忆,才能达到运用声带和控制声带的目的。此外,从事声乐工作和学习的人,平时还应该保养和保护声带,不要声嘶力竭地喊叫,不要吃过分辛辣的食物,也不要让身体长期处在疲劳状态中,也不要过分地熬夜。因为这些都有害于声带的健康。一旦声带损坏了,歌唱者就失去了歌唱的本钱,就象一把没有哨嘴的琐呐一样,看着象一件乐器,但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



意大利男高音之父卡鲁索先生在《 歌唱的方法》一书中写道:“在所有学习歌唱的人中,谁掌握了正确的呼吸,谁就成功了一半。”这话一点不假,因为气息是发出声音的动力,也是各种声音技巧的“ 能源”,更是歌唱中重要的表情手段。如果没有气息,就根本不可能有歌唱活动。同理,如果没有正确高效的呼吸,便不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更不可能有淋漓尽致的艺术表现。在整个歌唱活动中,尽管需要身体各部位的相互配合,需要许多环节的协调一致,但呼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整个声音建筑的基石,也是歌唱艺术的生命。如果谁抛开了正确的呼吸去谈论歌唱,就如同鸟放弃了翅膀去谈论飞翔一样可笑。

那么,什么是歌唱时正确的呼吸呢?歌唱中正确的呼吸既不是呼吸时两肩上抬、胸廓紧张的浅胸式呼吸法;也不是呼吸时腹部一起一伏、胸部僵硬紧逼的纯腹式呼吸法。而是打开口腔用胸腔和腹腔联合运动而完成的呼吸动作。正确呼吸的要领是:操纵气息的部位在胸部和腹部的连接处,即横膈膜。吸气时,胸部放松,腰部周围明显扩张,两肺底部的横隔膜向下运动,气息自然充分地吸入身体。呼气时,胸腔扩张挺起,小腹向内向上收缩,横膈膜向上运动,将气息由肺部挤出,完成发声过程。这一过程叫做胸腹联合呼吸法。也是歌唱中最科学、最完美和最理想的呼吸方法。它是由意大利美声学派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声音训练的原则和歌唱艺术的精髓。

胸腹联合呼吸虽然是歌唱中最理想的呼吸方法,但它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种呼吸方法。由于它区别于正常生活中的自然呼吸,是由身体内部各器官协调对抗的结果。所以,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才能获得。在训练过程中,歌唱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要一丝不苟地按照要求去琢磨、去体会,也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去寻找将气息吸入腔体又保持住的感觉。这些方法有:平心静气地去闻鲜花的芳香,有突然受到惊吓时的倒吸冷气,还有无声练习中的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慢呼和快吸快呼等。用这些具体正确的方法练习一段时间后,如果感到胸部、腰部及全身都有了感觉,再用简单的音节练习去套用正确的呼吸过程进行发声,直到能够用富有弹性的呼吸完成歌唱,就算是初步掌握了歌唱过程中的正确呼吸。也算是自己的歌唱生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歌唱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和配合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气息与声带间的关系,如果解决的好,就算是走对了第一步。因为人的发声过程是用气息冲击声带而完成的。气息是动力,声带是震动体,气息与声带的关系如同簧管乐器的气与簧片一样,没有气就没有声,而没有正常合理的声带震动,也会使呼吸无的放矢。有一定的气压才能吹动声带震颤,发出声音。而气压和气柱,也只能依靠声带靠拢震动时给气的阻力和反作用力才能形成。这就是气和声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歌唱过程中,这二者的关系可能是协调的、均衡的、合理的;也可能因观念不对,用法不当而成为不协调、不均衡和不合理的 。那么,怎样观察、判断声气关系的状况并加以调整以求得协调合理呢?声气关系的核心部位是声门,声门状态是声气关系状态的主要标志。声门状态用声气观察比例来思考、衡量和调整。我们常可遇到以下错误:一种是声带闭合用力过份了,甚至受到挤卡。致使声门处两游离缘相互磨擦。这时出现一种假象:似乎歌唱的气不仅够用而且很长,但听起来气流不通畅,没有流动感,音色贼亮刺耳,粗糙发抖而不能控制。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声大于气或声多于气。意思是指用声带的力量多于正常的需要,而气息的流量却少于正常的需要。另一种情况是歌唱时声带两游离缘不够靠拢,声音空虚,气息无的放矢。歌唱的人自觉气短,这是因为声带漏气,相当一部分气能被浪费掉了的原因。我们称此种情况叫气大于声或气多于声。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因声带游离缘相互磨擦或气流冲击游离缘而形成声带病变。,有时,以上两种情况是由于用气不当的原因而造成的。如两肩上端,呼吸过浅或呼吸过于控制和保持而僵化等。这些情况都会造成气压不足致使声带的运动肌肉和某些喉外肌帮忙来进行替代。另外,气用得过猛过冲也会造成声带拼命挡气不能正常作合理振颤。还有,歌唱者的声带不能随声区变化而改变振颤方式也会造成声气比例不正常;如在中低音区和高音区一样主要用声带边缘振动就会气大于声。或在高音区仍坚持声带全幅振动就会声大于气。在实际当中有多种比例的声气组合,这多种比例绝不能说只有一种是对的。歌唱者自身如能从不同作品、不同风格、不同感情、不同艺术需要出发去自觉判断自己的声气关系、调整声气关系,就可清醒地掌握自己的用声和用气。当然,声气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自身也构成矛盾的一个方面和别的因素构成矛盾:如和身体姿势、喉头位置、共鸣使用、歌唱者声音观念、耳朵感受自己发声的错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不管有多少对矛盾,歌唱者必须清楚:建立正确的声气关系是歌唱中的基本原则和第一原则。



在歌唱过程中,喉头位置的高低对声音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喉头位置即使有一点点移动,都会在歌唱的音色上有所反映。因此,歌唱时把握准确的喉头位置,才能把自己嗓音的歌唱性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但在实际歌唱中,准确的喉头位置是很难把握的。一些人在追求声音的高吭和明亮的同时,喜欢抄一条近路:他们用提起喉头的办法缩短咽腔使之容易发出高音;还有一些人本不是中低音却为了追求声音的宽厚而用了压低喉头,伸长咽腔的办法。过分提高喉头的人,呼吸必然浅,声音尖锐刺耳,缺乏通畅感和胸腔共鸣,也没有真正的头腔共呜。音量受到很大的限制。有人甚至下巴突出,面目可怖。过分压低喉头的人,声音吊滞、闷而空、声音沉重,缺乏真正的头声和柔美灵活的感觉,失去了应有的高音。也有人像长号一样在低音区压喉,高音区提喉,高、中、低音区音色完全不统一。

无论喉头过高或过低又分别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人无论喉头升或降舌颚肌都不紧张,下巴不硬不突出,舌骨不前移下压。这种情况的发声只不过音色不统一但无紧逼感和闷塞感。二是另外一些人无论提喉或压喉,舌颚肌都是紧绷的,下巴僵硬突出。这种人歌唱更容易疲劳,对声音损害更大。那么,什么是最恰当的喉头位置呢?作为基本功而言,良好恰当的喉头位置是带有自然的面部表情、半张口深吸气时的较低的喉头位置。有时因每个人声音的特殊性也有例外,那就需要用耳朵的听力去鉴别,看什么喉头位置在个别歌唱者的身上能发出最佳的音色。就同一个歌唱者来说,演唱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感情的作品,甚至一个歌曲中不同句子的不同表情都要求喉位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作某些调整。但喉头位置的任何微小调整都不能使舌颚肌紧张。舌颚肌紧张,下巴僵硬,永远是有害的。在歌唱过程中,提喉和放喉两种动作也是一对矛盾。当提喉肌组用力收缩时,放喉肌组一面伸张一面又保持一定的抗衡力。当放喉肌组收缩用力时,提喉肌组一面伸张又一面保持一定的抗衡力。因此,没有放也就无所谓提,没有提也就无所谓放。提和放的最优分寸感应该统一于科学和艺术的需要之中。这就是歌唱训练时提喉和放喉的辨证关系, 也是学习歌唱时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



要想唱歌就必须张嘴,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歌唱中正确的张嘴却不那么容易。它指的是上下左右前后的整体打开。也就是说,人的口腔内空间假如是一个立方体的话,一方面这六个面都是可变和可活动的,而另一方面它又是相互牵制和相互影响的。怎样处理口腔打开中的纵横内外的关系呢?我们知道,歌唱中口腔张开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使下颚放松、喉咙舒展通畅。二是使口腔起到喇叭口的作用让音波传出去。三是咬字吐字动作的需要。口腔打开的“内”是指喉头适度下降,呈半打哈欠状,会厌打开软颚略提起;“外”指上下颚张开度及唇部的打开。从“内”“外”的关系来讲,内是实质,外是内的舒展和发挥。内比外更重要,如果没有内开而只有外开,那声音会紧逼喊叫,发浅发白。如果没有外开只有内开,有些人在下巴松软的前提下能唱出高音,甚至技巧好的人也能唱到音域的极限最高音,并且位置高而集中,但音响不如内外都开时充分完美。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有内开而无外开时,有些人下巴又同时僵硬,则声音必然闷塞、小而直,音域也会收窄很多。

口腔的纵开和横开指唇的动作。纵开在内开的前提下、能帮助喉头稳定,比横开更促使喉头低一些,容易增加音色的浑厚感和庄重感。但纵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下唇和下巴一定要松下来,随颚关节运动向斜后方向放松的打开。如果下巴向前移动,那就会纵开越大,声音越差。二是上唇不能包齿,可比上齿略高,由两颧骨处面部肌肉的兴奋牵动上唇向上。但在实际歌唱中,没有纯粹的口腔纵开。也就是说,在纵向打开时,总是有横开的因素和它相抗衡。如果不强调横开而使嘴成了一长条,那音响也不会饱满充分。再看横开,横开应是微笑的口型,而不是咧嘴角。这种微笑的口型应和欣喜的心情一样。横开的好处是,它容易使舌颚肌松驰、避免舌骨前移下压,容易使音色明亮灵活。但横开时一定要注意内开的实质,避免喉头过高。咬字时也要注意,嘴角嘴唇随语言而动不要任何强制。同样道理,任何横开时下巴必然有纵开的成份与之相抗衡。如只注意横开而忽视了纵开的成份,那上下唇之间就成了一条窄缝,和根本不张嘴的效果是差不多的,也根本不可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在一般情况下,中声区在内开的前提下,外开中横开的因素应多于纵开的因素。随着声音发展到高音,纵开的因素应该逐步增加。总而言之,在歌唱的整个过程中,声音应该是统一、稳定的,口型也应随感情和咬字而运动自如,这是我们对声音的审美需要和对形象要求的基本标准。



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有人经常问到声音的靠前和靠后问题。那么,声音到底是靠前好还是靠后好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声音的观念问题,主张声音靠前的人总是强调声音的集中和明亮,而主张声音靠后的人总是强调声音的浑后和通畅。其实靠前和靠后的主张都没有错,只是有些片面而已。准确的理解是,应该根据歌曲的要求和元音、母音发音的规律去规划声音在腔体里形成的部位和共鸣的区域。

比如,辅音挡气的多数动作在口腔前部,用唇、齿和舌来完成,而发音的部分和元音都应在口腔前部兴奋放松的前提下,在中后部口腔及咽部形成。这样能产生出高位置、共呜较丰富和较圆润的声音。音阶越升高,母音的共呜区域越从中部靠向后部,声音自我感觉的方向感越趋向于垂直甚至稍倾向于脑后。如果从歌唱的人体和听众之间关系来讲,当然不能让声音向后传而只能是向前传去。也就是说,在中后部形成的声音共呜通过口鼻传向听众。这个过程就是声带振动了身体共呜管道,振响了整个共鸣腔再传向前去的结果。如果用六个字概括,可叙述为“靠后唱,向前传”。如同射箭一样,向后拉弓、向前射箭。前和后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存的。可总结为,呼吸的深入、下巴松软、软颚适度打开,会厌的卷起、声门的良好状态,保证声音的竖向和良好的共呜,以及向后靠住的感觉,这就是前三个字“靠后唱”;而硬颚的适度张开、唇部面部的兴奋放松、良好的舌位和避免舌骨前移下压等条件,又保证了所形成的共鸣的音波无阻碍地向前传送,这就是后三字“向前传”。没有竖向感,缺乏管道共呜的发散的声音无论如何向前送,无论如何张大口腔也是干瘪无力的。也就是说没有“后”就没有‘前”。相反,如后面声音形成了,却包起唇部、面部紧张、硬颚舌头消极翘起、下巴上胸僵硬、那么口腔中后部及咽管依然形不成良如共呜,即使有些共呜也不能传出去。这就是没有“前”就没有“后”。另外,如要加强声音的亲切感、生活感就要将元音和共鸣位置适度前移;如要强调声音雄伟、庄严、就要将元音形成梢靠后一些。声音形成靠后和靠前的程度也是随艺术的需要而加以调整的。不同艺术种类、不同风格体栽的作品,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比如,有人在学习歌唱过程中开始声音白、散、竖不起来,在改进唱法后他往往感觉是在向后唱,声音变得浑后了;又比如,一个人本来声音闷、暗、空、出不来,他想改进声音时可能自觉的要向前唱才能使声音集中明亮,流畅自然。总之,明白了靠前和靠后的真正含意及辨证关系就可不受字面各种说法的困惑和限制,随艺术的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声音概念和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

参考资料:http://123sing.com/newsPage.asp?newstypeid=5&father=-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30
歌曲的演绎是需要很多方面表现的。

第一当然是声音。这是一个很专业的学问,包括气息、用嗓、口腔共鸣、吐词方式等。

第二是情感。这需要歌手对词、对旋律的感悟要强,很多朋友演唱时把全部的重点都放在了声音的部分,而忽视情感,这绝不会唱好一首歌。过分注重声音的原因,是因为歌手的实力有限,演唱过程中老想着到哪里要注意气息了、哪里要注意换气了、快到高音的时候要准备了等,这都是无可避免的。所以,如果唱歌要做到“声情并茂”,练功相当重要。当你练声成熟的时候,演唱时的注意力才会到情感上来。有句话说得好,歌不是用嘴唱的,而是用心唱的。如果发声练到气息贯通、炉火纯青的地步,演唱就更随心所欲的注入情感,演绎歌曲的感染力会更强。

第三是感受。这里再次强调,音乐的感受是天生的,你有多少就是多少,后天弥补的音乐感受很少很少。流行歌曲需要流行歌曲的感受,民歌需要民歌的感受,比如你要阎维文唱“一无所有”,我敢保证会笑翻一帮人!歌手的感受不同,演唱歌曲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有的处理得很平淡,有的处理得扣人心弦。这些处理都是很微妙的,比如一个小小的换气、一个强调的重音、一个不换气的长拖音或者一个骤然的收尾……这些就只能意会了。

第四是节奏感和音准。你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孩听到一个旋律就能敲打出加花的节奏吗?你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孩现场演唱,爸爸给他手风琴伴奏,随时改变音调,他进唱的音调都是准确的吗?你见过一个8岁的小孩在没听到任何声音的情况下,要他随时哼出“降E”、“升C”等任何音调的“1”的发音,哼完后在键盘上按下核对完全准确的吗?这就是天分,演唱歌曲需要这样的基础,虽然不要他们那样出众,但一定不能弱。

第五是素质。这就是业余歌手和专业歌手的区别。其实光在声音、情感、感受、节奏、音准这些方面比较,业余歌手有很多不比专业歌手差。差距就在素质。你知道自己唱歌时的形体和表情吗?你可能有个模糊的形象,就是你投入演唱时自己想象自己的模样,而这个形象很可能是你唱的这首歌的原唱的形象。但这些都是你的想象,自己想象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你知道大家看到是什么吗?你用摄像机拍摄过自己的一次正式演唱吗?其实当你上台的第一个眼神或者第一句话,就能知道你是业余还是专业。这里说的素质还包括对乐理的了解、乐器的了解、对音乐史以及对音乐常识的了解等,当然也有很多专业歌手也不全面,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要做专业歌手,就应该贯彻这些,要对得起“专业”这个词。

理解歌词

在学一首新歌之前,有几次你是先把词从头到尾在心里读一遍的?又有几次揣摩过撰词者的心思和他表达的意境?一首歌曲,无论是先有词还是先有曲,双方作者都是认真揣摩对方(词作者或曲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如果到了你这里,你居然完全不理会他们的用心良苦,就这么凭着自己的感觉唱,我觉得不妥。有些个性歌手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这样表达自我,这种方式不是不好(而且我也喜欢这样),但我会先把作者的意图先搞明白再发挥。再说不是每首歌曲都适合你任意发挥的,有些词曲你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达,比如国歌。

在你深刻理解歌曲以后,你的情感处理方面一定会好很多,如果你的感悟能力强,你会情不自禁的把某个音唱重,某一个音轻轻带过,一个激情的长音会拖得很饱满……
话和唱歌,除了旋律、节奏、气息,还有其它区别吗?有,那就是吐词的方式。请你随意的用你说话的方式读出“让我一次爱个够”,然后投入的把它唱出来……会发现唱的时候嘴型是向两边打开的,而且要夸张一些。如果你觉得差不多,就是你的吐词有问题。所以唱歌要比说话嘴型要夸张,这样吐词才会更清晰、气息更通畅、更宜于表达情感。

演唱国语歌,还是标准的好。比如“Z、C、S”和“an、ang”和“L、N”的区别是很容易搞混的。港台歌星有时会把个别字故意唱得不卷舌或卷舌,要不就是自己的舌头打不过来、要不就是他们觉得那样不好听,或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发音。当我们翻唱他们的这些歌曲时,我没有明确的主张,为了模仿,不纠正也行。但如果是要唱自己的风格或比赛,那就要改正了。

关于粤语歌,劝你们还是学好再唱,要不很容易搞笑的。就像我以前唱粤语歌一样,自认为标准,现在才知道有差距。粤语中也有类似与国语中的“Z、C、S”和“an、ang”的微妙区别,不认真学是学不好的。

气息

说道这个话题,就有些茫然,因为这是最不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我在唱歌之前,练美声两年,给我的感悟很深,气息基础对我的帮助很大。一般没有学过声乐的人发声很平,就用平常说话的位置(嗓子)发音,我们叫它声音发“白”,没有色彩、没有过滤。以下我就表述一下美声练声的方法。

声音应该以小腹为根源,想象声音透过后脊梁,到脑后,到口腔后根,整个声音应是竖立的,靠后的。请找一找这样的感觉:你大口咬一口苹果,露出上牙齿,在一口咬下去的同时,发出“嗯”的声音,感觉声音在口腔后部和鼻腔上部的位置,这就是美声发声的一个共鸣点。接下来把气息下沉,小腹膨胀,稍在小腹用力一顶,在刚才的位置发声,男声喉结压下,女声多注重声音在脑后靠上的位置,你会发现声音比以前要大多了。经常靠墙练习有助于发声,因为靠墙可以接触你的后脊梁,让你更容易找到感觉,并且胸腔的共鸣能和墙产生共振,让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先从“米~妈”的练习开始,逐步升高,有助于练习高音气息;再从高往低练习,这样反复,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感觉的。美声讲究“通透”,经常想象自己的声音是竖立的,而不是扁平的;另外还讲究的是“共鸣”,声音通过胸腔或胸腔以上的共鸣后,会很圆润、饱满。要体会共鸣,你可以这样做:闭上嘴巴,发出“嗯”的音,稍带点深情的感觉,“嗯”的长一点,会感觉头和胸前在震动,如果气息好,这种共鸣会给你的声音添色不少。仔细听听一些高大的美国人讲话,就会知道什么叫胸腔共鸣了(外国人的胸腔结构更容易产生共鸣)。

另外我还要提到的是肺活量,歌手演唱需要较大的肺活量,比如一些很长、不换气的某句旋律,可不要唱完以后面红耳赤、只喘粗气。肺活量要经常锻炼身体才能保持。还有就是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弥补一些肺活量不足的现象。首先就要练气息,好的发声方法它能很好的控制声音通过嗓门的流量,比如唱到“……不怕你背叛我……”这一句时,气息不稳的歌手可能一下就把“怕”字的音以爆破的方式唱出来,一下就把本来肺活量不足的气放跑了,如果后面有不换气的长句不把他憋死才怪。而气息功底好的歌手能控制这些爆音的流量,演唱时话筒也不会出现一些扑声。所以我建议大家练声的时候嘴前放一盏蜡烛,尽量练声时保持蜡烛不摇晃吧!这样你的气就会保持在你的体内长一些时间。想想你是一直往外呼气坚持得久还是憋住不出气保持得久呢?当然这还需要歌手要放松,不要紧张,一紧张,心脏跳动加快,你的气息就更稳不住了。

这里我只能讲这么多,这些是要靠感悟的。不过我要提醒的是,练声是演唱流行歌曲基础,千万不要用练声的方法直白的演绎流行歌,那样就过于做作,就会像阎维文唱“一无所有”。

关于流行歌曲的用嗓,我的观点是只要符合歌曲意境,要喊要破也未尝不可,但这些都是美声中绝对禁止的,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唱美声而练美声,我们是为了唱好通俗才练美声,就像武术要练马步一样,你见过打架的时候蹲着马步打的吗?

有朋友说这样的表述很难理解,要我说说流行歌手里谁的气息很通透,就照着感觉去学更容易领悟,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个人认为,女歌手你们就多听一下“张惠妹”的吧,她可是天生通透的气息;男歌手就多揣摩一下“满文军”的吧,他可是真正靠气息在唱歌的,另外,张学友的气息很好,但对于教学,满文军更适合。

高音

这是朋友们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用他们的话,因为高音“够拽”,呵呵!再次补充一下,好的演唱要综合很多方面,不能说高音越高就是唱得越好。确实,很好的高音能给歌曲的高潮部分增添渲染力,但奉劝朋友们不要只知道高音的价值而忽略中低音,其实饱满的中低音也很有感染力。

唱高音的时候,气息一定是以小腹、丹田为根基的,京腔讲究“丹田气”也是指的这种发声位置。

找找感觉1:如果你是一个女孩,鞋子上突然有一只老鼠,你会怎样?估计会“啊~”的一声长鸣,并且还有“假声”的发声位置。等你平静之后,你在“啊~”一下看,大多数再也“啊”不上去了。为何?因为你收到惊吓的的那一刻,你的小腹在紧张,(想想被惊吓的感觉,是不是全身肌肉绷紧?)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根基,加上一股强大的气流(可以理解成唱歌的气息),直冲嗓子眼,声音不高才怪。所以,你可以把飙高音的感觉理解成“紧张”、“振作”,记住,一切以小腹为根基,要唱高音不是抬起头往上扯的,是感觉重心向下的一种反弹力。

找找感觉2:见过橡皮水管吗?要水管里的水飙向更远怎么办?掐紧水管前端,缝隙一小,压力增大,水就冲得更远。其实高音不一定要音量很大,有些歌手演唱高音时唱出很大的声音,我们说那是用力气和肺活量在唱,而不是在用气息和技巧在唱。想象水龙头理论,应该可以悟出些道理。

找找感觉3:地上有一块很大的石头,把它搬起来吧。你一弯腰,嘴里数数:“一、二、三、走……”,我想这个“走”字你一定用了气息。我不多说了,感觉一下吧,身边有些什么重的……呵呵!这只是一些我创立的让你感觉气息的方法,不正规,但很有效。

还要告诉大家一点,表现高音的能力与你本身嗓子条件有关,如果嗓子天生高亢是很大的优势,比如“孙楠”就是典型的高嗓子,高音演绎不会那么费力。嗓音条件不好的歌手就要靠大量的气息和方法了,但不管是嗓音条件好或不好,声音都是通过气息唱出来的,就像香烟要通过过滤嘴一样,声音过滤一下会更美。

另外我还告诉大家一种心理方法,高音时想象你是在面对广阔的大海高歌,望不到边的海天一色,这样的风光不值得你大声呐喊吗?

中低音

中低音一般要饱满、深情为好。但也像高音一样,很多人欠缺中低音的共鸣。低音是要靠胸腔共鸣和宽大的嗓音结构才能体现的,先天性比较强。以我的经验,低音潜不下去的嗓音是很难练低下去很多,能下去几个音阶不错了。如果一定要录制低音丰富的歌,早上起来不刷牙、不洗脸直接录,声音会下去很多。所以,中低音欠缺的人尽量避免这样的歌,扬长避短,同样中低音丰富的人一定要好好发挥它的潜质,中低音唱好是很迷人的哦!

唱低音要胸前和嗓子放松,用叹气的方式可以加强一些共鸣,实在很低的地方可以加些气息产生口腔共鸣,会感觉声音浑厚一些。但不管怎样,嗓音天生浑厚的人的发挥余地要多得多。

唱中音要多加以润色,包括吐词换气都具有美感,当然这又与感受唱功有关,中低音多听听“蔡琴”的吧。

整体与风格

很多歌手只注意句与句的细节,把演唱的细节单位放在“句”的上面,而不是在整首歌上。

把整首歌画一条起伏的线条吧,你会知道哪里该低调、哪里该高亢了。眼光放高一点,就像足球场上的位置感一样,盯着局部怎么打出长传进攻的有效配合呢?

除非有了一定的实力,否则别谈风格。歌手前期我赞成模仿开始,但不要单一,多唱各种风格歌手的歌,耳濡目染的就掌握了一些共鸣、唱腔以及气息的初步体验,这是好事,到了成熟以后,加上自己的练声和感悟,再挖掘自己的风格是水到渠成的事。

演唱要投入,但投入是要有一个度的,不是要你“使劲”投入,过分伤感或喜悦,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有分寸的投入即可。比如有些类似的词:“……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我就见过唱得痛苦至极的人,那样就没有感染力了,反而觉得好笑。但我也见过一个真正失恋的朋友在卡拉ok唱这首歌,演唱的时候面无表情、唱得很平静,嗓音沧桑,唱腔演绎出来的那种无奈和孤独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我觉得这就是刚刚好的分寸,不需要抱头痛哭。但又有几个人随时能演绎这么到位的呢?这就要靠歌手的音乐感受了。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些朋友在模仿歌星时,不自觉的夸大了明星的特点,比如模仿张学友时,会过分压着嗓子做出那种怪怪的厚实的声音(那时张学友早期的一个特点,现在好像不多见了);在模仿张国荣时,会夸大他的那种大舌头似的靠后的共鸣;模仿王菲时更是那种让人觉得好笑的舌头打结的怪音。其实仔细听听原唱,并没有那么夸张。我就听过一个声音很像张学友的朋友唱歌,每次唱学友的歌的时候都没有把握分寸,后来我劝他多些本色,反而更像原唱了。其实有时候旁观者清,多请教朋友们的意见会很有好处。

另外,情感丰富的人唱歌会比情感平淡的人要演绎得好。与歌曲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也需要歌手的生活阅历丰富。经历得越多,感悟得就越透彻。

颤音

这可是很多朋友追求的东西,呵呵!认为没有颤音就不够专业、不够拽。殊不知颤音在歌曲里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没有颤音就不能唱好歌吗?

颤音,实质是用气息演绎歌曲的时候,强大的气流冲击口腔和鼻腔后部所产生的震动,小腹给予气息的压力产生了气流。我倒不赞成流行音乐一定要用这样死板的方式产生颤音,有些歌星通过喉结的抖动(刘德华)和嗓子眼的一紧一松(张信哲)“做”出了颤音。这些都是一些小的技巧或是一种风格,但在很多高潮部分,他们也具有强大气流的颤音。所以,还是那句话,气息是根本。用了气息,自然会有气流的冲击产生颤音。对于流行歌曲,有些低调的地方不需要像唱民歌一样每个字都在气息上,有时似一种悄悄话,有时像一种无奈的叹息,不会有强大的气流支持你的颤音,这时就需要你用一些小技巧来修饰你的尾音,我认为流行歌曲的颤音表现不完全靠气息顶出来,有时候抖抖喉结,控制嗓子眼里的声音也未尝不可,只要整体在歌曲的氛围之中不受影响即可。

没有颤音的朋友如果铁定对颤音垂涎三尺,就从模仿开始吧――模仿救护车叫唤。好笑吧?这只是没有声乐老师在身边、一种自我揣摩的方法,当然不属于常规的声乐练习。发出“呜呜”的依次循环高低的滑音(稍快),他能让你找到抖动喉结的感觉,慢慢的吧“呜呜”的发音转变成“嗯嗯”的发音,再慢慢的转成“你~”的发音,再唱一些“你”结尾的一句歌……呵呵,这只是一种感受喉结抖动的颤音方式,与气息发声不一样,保准声乐老师看了会气死!但没件事都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揣摩,不妨试试。

最后再次发表一下我的观点,我们如果眼光放高一点,这段历史时期流行强调颤音的唱法,也许再过5年后就不流行强调颤音的唱法了。何必为了没有颤音而苦恼呢?颤音虽然能有效的渲染歌曲气氛,深沉而具有穿透力,但我也愿意喜欢听一些质朴、纯洁的声音。所以,只要用心唱就好,也许你会更有特色!
第2个回答  2009-06-30
那个看个人实际情况了。rap部分跟说话不一样,要有节奏感和力度的。个人觉得,如果可以的话不用变声唱是最好的了。你可以试试变声唱高音和rap能不能唱上去,如果不行的话,换个方法试试
第3个回答  2019-11-04
我是一个音乐爱好者
弹吉他9年
学习过钢琴
贝斯和鼓
非常喜欢唱歌
组过两支乐队
以下是我个人的经验和一点心得
首先你说的情况是音准的问题
音准对于歌唱爱好者来说是一项最基本的技术
你所说的跟着伴奏会很别扭
就是证明你的听力还是能够分辨出你某些音的不准确
听力在天赋上面有很大原因
只要不是一点都没有
那么通过练习还是可以提高的
比如通过专业的视唱练耳学习
你最好学习一点点乐理
弄清楚音之间的关系
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钢琴
或者电子琴
用“6(啦~)”作为标准音
然后弹奏别的音
相比较进行辨别
先从单音开始
逐步提高到双音
再到三和弦
至于假声的问题
我需要说的是假声只是声乐表达的一个比较小的部分
不能够完全代替真声
所以你如果想要唱歌的话
练习真声才是重点
想要提高的话需要很多练习
比如哼鸣(1-3-5-3-1)(1-2-3-4-5-4-3-2-1)
用Ma~Mi~Mn~这三个音哼唱
最好有个键盘
从低到高
每次升一个大二度音程
到达极限后
在顺次降音唱回来
再唱到你低音的极限
如此反复
练唱的时候喉结要下压
就是让喉结保持在下面
气息:深吸一口气
然后发“嘶”的音
尽量长的
均匀的把气吐出
还有“狗喘气”
就是模仿狗在奔跑后
呼吸的动作
也可以在慢跑的时候唱歌
这样也能锻炼气息的控制
唱歌的时候注意发音的位置
而且要配合胸腔头腔以及鼻腔的共鸣
有了正确的发音基础
包括气息共鸣的训练
假声的演唱技巧同样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记得不要相信录音
不要相信KTV
现场歌手才是真正的水平
希望你能有进步~
暂时就说这么多
毕竟声乐练习靠文字来解释很难
PS:我刚刚提到的哼鸣练习就接近于美声的练习方法
我请教过声乐老师和相关专业的学生
第4个回答  2009-06-30
如果到了高音,也还要变声去唱么?一用到底!还有唱rap部分要用变声唱么?不用,还是像说话那样啊!? 是的rap就是说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