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二文言文练习

请帮我找找考试中的文言文课外习题,短篇的,要有答案,
注意:是课外
拜托啦~,谢谢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

(一)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安敢戏君乎: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臣闻之: 。
2、 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
3、 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4、 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5、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二)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5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发尽白,蚤死
(2) 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6、 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三)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 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死 竟: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A、 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 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 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 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2陛:宫殿的台阶。3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2、 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3、 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 可办粗饭几日
(2) 何必图好吃好着
(3) 莫待无时思有时
2、 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4、 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六)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 一牛且数万斤。
(2) 募能出之者。
(3) 徐去其土。
(4)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 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 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仿写句子练习
1、 仿照下列句式造句(“爱”的对象可填人、景、物等)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人们都爱 , , 。
2、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仿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3、 例句: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
仿句:友谊如 ,我们 , ;
友谊如 ,我们 , 。
4、 例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仿句:如果你是 , 。
5、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 ,让人 ;
语文是 ,让人 。
6、 例句: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仿句: ,是在告诉我们 。
7、 例句:我们平静地,宽慰地,带着欣喜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
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仿句:
8、 例句: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仿句:书是 , 。
初中语文附加题专题练习答案
1 师旷问学
1、①向②戏弄③明亮④听说
2、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更好?
3、暮指时间晚,迟了。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
4、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
5、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2 颜回好学
1、司马迁 纪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①蚤通早 ②亡通无
3、①更加②谁③过失,错误
4、有一个叫颜回的喜欢学习,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3 螳螂捕蛇
1、D
2、①抓住,钳制②最后,到底
3、可是仔细地察看也完全看不到什么东西。
4、B
4 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①雨后或雪后转晴②一会儿③通“披”
2、我听说,古时候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消闲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啊。
3、因为晏子的谏议有说服力,更为重要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5 勉谕儿辈
1、①用来做成②衣着,衣服③不要
2、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
3、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返回困难。所以要培养要坚持。
4、在今天,我们仍要发扬节俭的传统美德,因为一有利于美德的培养。二节约物质资源,利国利已。
6 打捞铁牛
1、①将近②使……出③慢慢地④填满,充实
2、那横木就像秤杆秤锤称东西的样子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于是船浮起来,铁牛也被钩出。
3、先用两只船装满土,把铁牛系于两船之间的横木上,然后去掉船上的土,铁牛就浮出来了。

参考资料: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gid=11479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05
1.这是两个文言文习题的网址你看看吧都适合你http://xzj.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563424
http://www.tljys.net/zxyu/ShowArticle.asp?ArticleID=8722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这是一些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说明
此类训练共分4个题型
第一个题型:实词的掌握,根据前两年的中考试卷分析,可分为两种形式。1.解释带点的词(注意要点:①词性活用②通假字③古今异义词)2.辨析一词多义(掌握能力训练上所列题目)
第二个题型:辨析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掌握能力训练上“之”“而”“以”“于”“其”“焉”的用法)
第三个题型:翻译〔1. 关键字、词〔一定要翻译〕2. 句式:〔如是判断句,翻译时必须带有判断动词“是”;如是倒装句,翻译时须按现代文的语序;如是省略句,翻译时须补出省略的成份。〕3、句意畅达(有些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在翻译时要加进必要的词语,使之通顺)4、直译(能直译就尽量不意译)5、保留(文言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职、年号、书名、朝代、数字一般直接留用)〕
第四个题型:对文章的整体把握,题型一般有1.从文中获得的启示;2.文章说明的道理;3.文章讽刺的对象或现象等。(抓住关键语句研读)
附阅读方法:1、逐字逐句疏通
2、举一反三猜读
3、抓住重点研读
4、仔仔细细审题
5、认认真真答题
二、例证性试题:
02年中考试题: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④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⑤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
①值:适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视:看望你。
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 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此题考虚词“之”的用法)
A、吾欲之南海 B、水陆草木之花
C、怅恨久之 D、属于作文以记之
2.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此题考一词多义)
A、 吾今死矣,子可去 B、 贼既至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既克,公问其故
C、 汝何男子 D、 友人有疾
甚矣,汝之不惠 寡人无疾
3.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此题考查关键词“疾”、“委”)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03年中考试题: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此题考查实词的解释)
(1)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2)故人来,方与之食( )
(3)恐其自食其言也( ) (4)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此题考查虚词“之”的用法)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此题考查关键词“故人”“食”)

4、 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

(一)(10分)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①,中道而反,衣焦不申②,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③。方北面而持其驾④,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⑤?’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⑥。’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⑦。’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⑧。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扬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①季梁:魏国人。②衣焦:衣裳皱缩不平。申:同“伸”,伸展。③大行:大路。④方北面:朝北方。将其驾:用手持着缰绳,驾着车。⑤奚为:为什么。⑥吾用多:我的路费多。⑦御者:马夫。⑧举欲信于天下:一举一动要取信于天下,使众望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中道而反 (2)恃王国之大
(3)犹至楚而北行 (4)举欲信于天下
2.选出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 ( )(2分)
A.我欲之楚 B.此非楚之路也 C.小大之狱 D.王之动愈数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文言短文的内容。(不超过20字)(2分)

(二)(10分)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②则不能励精③,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①行:操行。 ②淫漫:荒淫、怠惰。 ③励精:振奋精神。
④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辍耕之垄上 B、宋何罪之有
C、水陆草木之花 D、愿借子杀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非淡泊无以明志 B、卒中往往语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静以修身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2分)

(三)(10分)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四)(10分)
吕文穆公① ( 蒙正 ) 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 “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②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注释:①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的谥号。②孝卫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为卫国公。
1.选出与“其弟伺间从容言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昔贤之所难也 B、怅恨久之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寡助之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其弟伺间从容言之 B、闻者叹服
C、牺牲玉帛 D、庶竭驽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其弟伺间从容言之。
4.在作者看来,倡廉拒贿应该做到哪两点?(4分)
答(1) (2)

(五)(10分)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
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2分)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1分)
4.“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3分)

参考答案:
(一)1.通“返”,回来 (2)依仗 (3)好像 (4)取得信用
2.A
3.他说的这几个条件越好,那么离所需去的楚国就愈远啊!
4.季梁通过“南辕北辙”的故事劝阻魏王进攻邯郸。
(二)1.C 2.B
3.不学习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不能成就学业
4.学习、做人
(三)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四)1.C 2.C
3.他的弟子找了个机会不慌不忙地说了这件事。
4.(1)寡好 (2)不为物累
(五)1.(1)这样 (2)轻视 (3)少 (4)害处
2.B
3.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4.比喻人无自知之明。 比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

(一)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6分)
⑴有一老父衣褐( )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 ) ⑷良因怪之 ⑸谷年十有五( )
⑹是负义也( ) ⑺乃载祖归养(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良愕然,欲殴之 吾欲之南海 b. 捐祖于野 货恶其弃于地也
c. 父以足受 汝何以收此凶具d. 直堕其履圯下 其一犬坐于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4.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4分)

5.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下来。(3分)

(二)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1]嵌[2]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3]悬[4]激注。修木异竹,垂阴相荫[5]。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6]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7]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8],俾[9]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10]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
[1]攲:倾斜。[2]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3] 洄:水回漩而流。不可名状: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状。名,说出。状,描摹。[4] 悬:水从高处流下来。 [5] 荫:遮蔽。 [6] 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 [7] 置州:设置郡,作为州治。州,古时的行政区域。 [8] 芜秽:杂草积土。[9] 俾:使。[10] :补助,增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①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 ②悉皆怪石( )
③不可名状( ) ④修木异竹( )
⑤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 ⑥乃疏凿芜秽( )
⑦植松与桂( ) ⑧遂命之曰“右溪”( )
2.右溪的位置在哪?命名的原因是什么?(3分)

3.用文中原话回答问题。(6分)
①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

②文中如何叙述整治右溪的经过?

4.本文尽管着墨不多,却抓住了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的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整个环境以“____________”为中心物象,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各具风格自成一趣。文中写三者的典型语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罢全文,你若进入“右溪游览会有怎样的感受?

(三)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rǎng) 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
注释:①攘:窃取,偷。 ②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道:此处指行为道德。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是非君子之道( ) (2)请损之 ( )
(3)以待来年然后已 ( ) (4)或告之曰( )
2.翻译:(2分)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3.这个故事启示我们(2分)

参考答案:
(一)
1.(1)穿着 (2)回头看 (3)离开 (4)通“又” (5)这 (6)于是、就
2. b 3.(1)张良感到很奇怪,随即望着老人(离开)。 (2)将来有一天父母年老了,不需要再做这个器具(小推车),因此收回家。 4.第一问:老父叫不认识他的张良为他捡鞋子、穿鞋子。 第二问: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5.敬老爱老

(二)
1、①汇合,汇人②全部③说出④长⑤适宜⑥于是⑦种植⑧因此就
2、小溪的位置在道州城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小溪在州右,因而命名为“右溪”。
3、①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②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4、小溪 岸石 竹木
(水)洄悬激注 (石)欹嵌盘屈 (木)垂阴相荫
5.大自然的清幽奇巧,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妙。(三)译文: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说:“那就让我少偷点,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如果知道那是不对的,应该马上停止,为什么还要等来年?
感:这个故事在今天,似乎显得太平淡乏味。既无哲理又无智能。只是简单的说教:知错就改。
1.(1)远 (2)减少 (3)明年 (4)有人
2.如果知道那样做不应当,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3.对于错误,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因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第2个回答  2009-06-05
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安敢戏君乎: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臣闻之: 。
2、 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
3、 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4、 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5、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1、①向②戏弄③明亮④听说
2、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更好?
3、暮指时间晚,迟了。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
4、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
5、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第3个回答  2009-06-16
希望对你有帮助(附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与赏析
【例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
1.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下铺垫.
2.作者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3.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不写出渔人说了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渔人说起桃花源人不知而世人熟知的事,如果写出来就显得累赘了.桃花源人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4.作者在结尾写“遂迷,不复得路”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
寄托了作者对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大同社会的向往之情.
【例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1.文章中说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惟吾德馨.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3.文章中“惟吾德馨”这句话能概括全文大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表现了作者不受世俗羁绊,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5.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结尾引用孔子的话,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例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1.文中写莲,为什么写牡丹和菊?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作者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写牡丹和菊是为了衬托莲之“君子”形象的高大.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文中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看,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应鄙视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而应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态度.
4.“晋陶渊明独爱菊”而“予独爱莲”,两人的生活态度是否完全对立,为什么?
不,两人都倚世独立,不随波逐流,只不过陶渊明是消极的隐居遁世,而作者是洁身自好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应如何理解?
这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傲自诩的品格.
【例4】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魏学洢《核舟记》)
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赞扬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2.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写得如此细致?
雕刻品是静止的,写舟子的神态给人动态感觉,做到动静结合,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例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政治方面是实行禅让制,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人际关系方面是平等,博爱,融洽,各有归属;社会秩序方面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邪恶和犯罪行为.
2. “大同”社会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政治上都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亲密融洽,和睦友好的;社会环境都是自由宽松,民主团结的.
3.大同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其社会道德要求是讲信修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良好社会秩序.
【例6】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四段文字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三峡重岩石叠嶂,雄伟峻拔的山势 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湍急的水势
第三段:写春冬之时三峡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 第四段:写三峡秋季的凄凉景色
2.第一段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八个字描绘出了什么景色?
这八个字描绘出了三峡两岸山峰重叠,高耸云霄,险峻幽邃的奇景.
3.第三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绘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之清澈.
4.文章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四季顺序写,而是首写夏季,将春冬二季合写,再写秋季?
夏季是水旺的季节,秋季是水枯的时候. 夏春冬秋的记叙顺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秋二季合写,是因为水的状况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
5.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渔歌有什么作用?
结尾引用这句渔歌,突出表现了秋色的萧条怪异,渲染了悲凉的气愤,增强了三峡风光神奇的韵味,表现了旅人的哀愁.
【例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这篇短文,文辞清丽,主要描写山水之美.
2.文中的“静景”描绘的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文中的“动景”描绘的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生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4.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这奇丽山水,从而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清高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例8】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叙述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第二层:写月下承天寺中的景物.
第三层:抒发自己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2.“寻张怀民”一句中将“寻”改为“访”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寻”有一种急于找到失物的紧迫感,这就确切地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3.这篇文章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蕴含着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
4.请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句话.
这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这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流露出自我排遣的微妙复杂的情感.寥寥数语,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 “闲人”指像作者和张怀民那样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例9】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周密《观潮》)
1.文章第一段为“涨潮图”,第二,三,四段分别是“水战图”,“弄潮图”和“观潮图”.
2.第一段描写涨潮的顺序是什么?
第一段描写涨潮的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弱到强.
3.文中写观潮人数之多有什么作用?
写观潮人数之多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出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4.作者在第三段写弄潮儿,是抓住“善”这个字来写.
5.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本文的写景特色.
本文写景的特色:抓住特征,从形,色,声.势四方面具体描绘,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十分形象生动.
【例10】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绝”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话为下文写有人冒寒看雪作铺垫. “绝”字用得
好,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寒意.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连用三个“与”字有什么作用?
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3.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主要叙述湖中奇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结合第一,第二段来看,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4.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里是不是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而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点,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话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