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几首中国古乐器杀戮气重点的音乐

如题所述

古曲中杀气排行第一的: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现在的普遍说法是这样的。《广陵散》全曲共有45个乐段,描写的是勇士聂政刺杀韩王的故事。当年聂政的父亲给韩王铸剑,违了期限,为韩王所杀。聂政听说韩王喜欢听琴,就想扮作琴师接近韩王。在山里,他请了位老师教他弹琴。为了通过关卡不让人认出,他用漆涂脸颊,用石头砸掉牙齿;为了改变声音,他吞火炭把嗓子弄哑,年深月久他终于弹得一手好琴。一天,他在京城门楼下弹琴,“观者如堵,马牛止听”,韩国人都被他琴艺征服了。韩王得知有这样一位弹琴高手,就派人把他带进宫里献艺。进宫时,聂政把匕首藏在琴腹。他弹的琴曲博得韩王和群臣的赞扬。就在这时,聂政突然拔出匕首,把韩王刺死。然后他割下自己的眼皮、嘴唇、鼻子、耳朵,彻底毁坏了面容,自刎而死。韩人将他暴尸于街头,悬千金,征闻这刺客的姓氏和籍贯。

描写战争场面的杀戮氛围NO.1:十面埋伏 经典中的经典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以上是带有杀气的古乐器古曲中的经典

现代的古乐器音乐中杀气比较重的
常静《离弦》,加入了现代音乐的气息
《离弦》专辑是北京Openmusic音乐制作公司推出,由中国最新锐制作人欧阳永亮与古筝演奏家常静联合打造,成功实现了东方最古老的乐器与现代音乐的最佳融合。唱片封面介绍曰:古筝作魂,节律为魄,超时空迷离剪贴混音阵法,出神入化,全无伏线,听得见万马千军,当光剑影 。欧阳永亮&常静,幻听未来古筝。的确,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离弦》,离弦之箭,这里是指音乐的穿透力,也指离开常规演奏方式的乐曲 。已经不受琴弦的约束,凌驾于乐器本身以上的音乐。所有一切皆在每一个音符中,当您静心凝听,你会感受到一中前所未有的音乐的魔力与震撼。《离弦》所极力体现的是一种极端的音乐概念,即在传统的古筝演奏当中穿插Hip-Hop、Rap等最流行的音乐元素,巧妙地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与现代音乐结合起来。而对于各种声效(如水声、鸣叫声等)的处理,也全然不是古典古筝所能够胜任的,整张专辑充满了“杀气”。当初在构思此曲时,创作者就打破常规,采用了“无谱”创作的方式。取名为“离弦”,正体现出对“超越于乐器本身之上音乐”的强烈追求。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8961.htm;http://baike.baidu.com/view/17060.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3
先声明:我不是给诸位回答者拆台的。
我觉得“回答者: zchhlgl”说的很对啊,杀气倒是没有很重,气势很大是真的。
我是学琵琶的,要说有杀气还是《十面埋伏》吧,里面“小战”,“大战”,“埋伏”都比较有杀气,那个马嘶声个人很喜欢。
那个“点将”的那段也很有气势啊!

还有跟十面埋伏配套的就是《霸王卸甲》啦,有气势,没杀气。能感觉到军队行军的样子,很大气的感觉,但是后面有虞姬自刎而且是描写败方的,所以不如《十面》硬朗的感觉。

《战台风》,《将军令》都是古筝曲,不是描写厮杀场面的,我倒是觉得是鼓舞士气用的。不错的哦!

另外私心推荐一个叫《岳飞》的古筝曲,比较长,将近半小时,是现代的,我知道这不是古曲啦!不过真的不错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6-14
有很多啊!一时间说不全,我也喜欢有这种氛围的乐曲
随便写几首希望你也能喜欢

古筝:浙江筝曲 《将军令》《战台风》
古曲《广陵散》
创作筝曲《剑令》《关山随想》《草魂咏》

琵琶:《霸王卸甲》《十面埋伏》
描写战场,超有气氛

钢琴协奏曲《临安遗恨》是写民族英雄岳飞的

说明一下,这些乐曲并不是描写杀戮气氛的,但是我个人觉得挺有气势的,有些比较悲凉苍劲,也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哦!呵呵!
第3个回答  2009-06-07
《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第4个回答  2009-06-07
十面埋伏,如此经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