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情的常见模式

如题所述

从容赴死,也是每一个殉情者奔赴灵魂盛宴享受的过程。为了达到情死,达到与自己心爱的人永远在一起的目的,殉情者们不惜花上几个月的时间计划死亡。“殉情调”《 游悲 》中就详细描写了殉情男女主人公串街买红头绳、彩色脚带、象牙梳子、红青金圈帽、羊皮披肩、口弦、竹笛、长刀等纳西族青年男女平素喜爱的衣物用具的过程。这个情节的描述给后来寻找心灵自由者们提供了很好的效仿模式。传统殉情者事先买好各种彩色布、丝绸,然后赶到丽江、大理的集市采购殉情所需一切用品。路途远的,需花费几天或者十几天时间,采购结束后,带上糖果、糕点、瓜子、钱等用品,一路前往事先选好的殉情地。殉情地一般会选在玉龙雪山附近或风景优美、貌似“玉龙第三国”渲染的那样能看见雪山,有草坪、杜鹃花,隐蔽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然后是辛勤劳动,用树枝搭起漂亮的“游吉”( 殉情房,象征结婚新房 ),再用绚丽的布绸围饰“游吉”,并采来各种山花把它装饰得漂漂亮亮,胜过结婚的新房。活生生一幅张罗喜事的画面。对准备殉情的恋人们,这的确是个值得他们庆祝的喜事。在搭好的“游吉”里面他们昼夜尽情地弹口弦,尽情欢乐歌唱,唱殉情调《 游悲 》,互诉衷情,各人剪下一缕头发,送给对方,将其珍藏在贴身衣服内。“游舞”( 指殉情 )时,他们约定穿上最心爱的新衣,食用购买来的各种食品,将吃剩的糖果、瓜子、钱等撒在四周后,才“从容就死”。
野合的过程,表示两人在生时结合了,生生世世将永远在一起,就算到了“玉龙第三国”也是以相爱的夫妻身份出现。
雍容赴死、从容赴死,这两种殉情的常见模式,一直跟随《 鲁般鲁饶 》沿袭下来。丽江周边纳西族固守不变的习俗,对原生态文化的看守和不抛弃,其实是基于对灵魂信仰的珍视,或许还掺杂对被嘲讽的精神力量的救赎。 殉情多数为热恋中的纳西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权而作出的沿袭祖先文化的一种悲剧行为。主要以情侣为主,一对一,或集体情侣殉情。除了情侣之间的殉情外,另一个现象 —— 友情殉情,也在殉情中较为常见。
“友情殉情”在纳西殉情文化当中也曾重彩描绘过,殉情者当中也存在一定的比例。上世纪50年代末,巨甸就出现几次为友情而死的,多数为女孩陪死,有时多到几个女孩,相对来说男孩为友情而死的数量上明显少于女孩。有一例比较例外。这是一片离村几公里的密林,每当春节前后,漫山开满杜鹃。因没路,比较偏僻,平日很少有人到。当家里人发现孩子失踪两天以上,父母就会寻找,担心可怕的殉情发生。有一次十四家失踪孩子的父母找遍了能想到的地方也没下落,没想到一个星期以后,村里人闻到一阵阵腐尸传来的味道,令父母们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其实他们早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直接带上孩子的遗物顺着味道寻找尸体。当找到以后,所有人被眼前凄惨的一幕惊呆了。六对情侣分别吊在六棵树上。离他们不远处的两棵树上分别吊着一男一女,他俩生前不是情侣,只是六对殉情者当中的好友。十几具尸体挂在树上,场面凄楚,不忍描述。顾彼得在《 被遗忘的王国 》中对为友情而死的事件有详细的分析:当一个男孩和女孩失踪两天多时,其父母总是怀疑这种可怕的事实。于是立即组织人彻底搜寻,几天之后,就会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找到不幸的儿女,父母们嚎啕大哭,顿足捶胸,并且开始安排做“哈拉里肯”仪式。从父母的悲伤来判断,他们是多么希望能在殉情前把他们抓回来啊!然而,殉情者一旦被活着抓回来,会被众人侮辱,或者被父母或者被邻居打个半死,所以他们在选择殉情地点的时候非常小心,绝不能活着被发现。
为“殉情”而死的男女青年,就地火化或掩埋,不能异地火葬。纳西族火葬的历史从古代就有记载。景泰《 云南图经 》卷五载:“磨些蛮死者无棺,以竹篑舁之山下,贵贱一所焚之,不收其骨,侯冬择日走马到焚所用毡覆地呼死者之名,隔抓之,或骨或灰,但得一块,取之以归家祭之,祭毕送至山涧弃之。非命死者别焚之。”“土官死,则置于床,陈衣服玩好鹰犬于前,妻子无哀则杀牛马,焚尸之际,亦把死者生前的一些衣物玩好付诸于火。”到清代“改土归流”后始用棺葬,死无丧服,仍沿旧俗火葬,但各地略有不同。乾隆《 丽江府志 》载:“士人亲死既入棺,夜用土巫名刀巴者杀牛羊致祭,亲戚男女毕集,以醉为哀。次日送郊外火化,不拾骸骨。至每年11月初旬,凡死人之家,始诣焚所拾灰烬全物,裹以松枝疫之,复请刀巴念夷语,彻夜再祭以牛羊,名曰葬骨。”最后根据家族意愿请东巴念经超度。
纳西人信奉灵魂不死,直接可以追溯到东巴教的普及纳西文化中对灵魂不死的神秘阐释。认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者他的灵魂经过东巴“教路”仪式,都将被指引到该去的地方。正常死亡者的灵魂被超度到祖先的居住地,也就是北方一座叫“居那什罗”的神山;而非正常死亡者,他们的灵魂不能归祖认宗。通过东巴隆重的大祭风仪式“哈拉里肯”对殉情者的灵魂进行慰藉,指引他们到美丽的“玉龙第三国”—— 殉情者的天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