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内心的那团火 | 汽车产经

如题所述

撰文 | 陈昊、黄持

出品|汽车产经

在采访结束后,我上前去追问何小鹏,最近究竟是什么变化超乎了他的想象,以至于让他在1024科技日上如此天马行空?他带着半开玩笑的语气说:“我不告诉你。”

10月24日,这个属于程序员的节日里,小鹏汽车用了两个多小时的发布会呈现了足以称得上“信息量爆炸”的内容。而这个过程中,何小鹏说过好几次,最近的变革超出了他的想象,甚至是“他们这样一群在最前面的创业者都无法想象的速度。”

1年时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份额就从5.8%增长到了12.6%,9月单月则已超20%;距离人们谈论新势力还能活多久也不过1年多的时间,如今“蔚小理”的月交付已经可以过万;半年时间,小米、360、富士康等公司纷纷官宣涉足造车。

即便只是在“汽车圈”,这些变化也足以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何小鹏一定是喜欢这些变化的。

他说:“我一九八几年第一次坐在一台车上,那时候的车跟现在的车也差不了太远,为什么30年了,车却没有巨大的变化?我们如果再去造一个没有变化的车子,那我创业干什么?”

于是,我们看到了小鹏P7的鹏翼版、小鹏P5的车内影院和睡眠空间,直到1024科技日上上,宣布要在2024年量产飞行汽车。

何小鹏的大学同学,UC期间的创业伙伴黄荣海曾这样形容何小鹏:“他内心有一团火。”

如果说当初创业做小鹏汽车,是这团火新的萌发,那如今,这火已似燎原之势。

当然,有人说小鹏给了太多的期货,无论是800V平台,还是城市NGP都没有具体落地的时间表,而给出时间表的飞行汽车,也被认为有太多难以解决的阻碍。

但小鹏P7鹏翼版的热销、P5激光雷达选装比54%、智能空间选装比56%、高速NGP里程渗透率60%……

这些也都是远超最初小鹏内部预测与想象的事实。

当然,用这种经验主义来证明未来的事情,也并不能完全服众。但就像何小鹏在演讲中说:“我们所有的思考逻辑都是要能够脚踏实地走向量产。”他很清楚如何控制心中那团火的燃烧。

这也是为什么小鹏可以让很多人们不相信的东西变成现实,也是为什么选择再相信他一次的理由。

现实,超充与城市NGP

何小鹏说:“我觉得绝大部分对于创新的思考,宏观上是正确的,微观都是错的。像经纬度一样,你不知道准确的数值,需要向前行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你的方向,可能只有3%或5%的角度,但这才是创业的过程。”

机器马和飞行汽车是何小鹏更遥远的想象,而超级补能与就是小鹏汽车在寻求最终理想过程里,那5%的调整。

国庆电动车车主充电排队的“囧途”成了热搜,充电桩不足、电网容量不足,也把电动汽车补能的痛点无限放大。但在众多车主充电1小时排队4小时的时候,很多蔚来车主却可以凭借高速路上的换电网络实现快速补能。

这份专属的“优越感”,显然对品牌价值和用户体验有大幅拉动。

小鹏在之前也一直有布局自身的充电服务网络,目前已有439座超充站、108座目的地充电桩和1648座免费站。

但此次公布的“超级补能”体系,一方面要实现更合理的充电网络布局,另一方面也要改善充电时的使用体验。

通过“车端-桩端-站端”的技术升级,让“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不再是空想。

接下来,小鹏将实现800V高压SiC平台的量产,与之配合的是480kW高压充电桩,以充分发挥800V平台的补能潜力。

而在站端则推出了自研储能充电技术,为充电站提供更稳定的电容量,尤其在电网负荷不足的环境下,平均储能满足每天30车次的不间断充电。

未来2年,小鹏计划将服务网络覆盖全部地级市、主要县级市和绝大多数高速公路。最终构建超级充电-城市补能-高速周边组成的服务体系。

如果说超级补能是补足现在的用户体验,那么城市NGP就是小鹏从现实走向梦想的一条路径。

在发布会上,小鹏汽车展示了一段5分钟左右的视频,一台完整利用了XPILOT软硬件架构,覆盖VPA停车场记忆泊车、高速NGP、城市NGP等多个功能模块的P5,从酒店停车场出发,一路通过智能辅助驾驶前往小鹏汽车肇庆园区。

尽管这只是一场演示,但并不妨碍小鹏为我们展示出的,一个强大的由辅助驾驶勾勒出的未来。

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说:“一个正常的用户的驾驶时间,高速场景大约只占10%,但如果将高速场景打通到城市主干道、快速路和次干道,那么10%就会延长到90%。”

这意味着辅助驾驶可以在人驾车的大部分时间里产生作用,使用辅助驾驶会变成一个常态。当然,这也意味着场景复杂度的几何级上升。

这是小鹏智能辅助驾驶的下半场。

小鹏希望通过数据闭环和软件迭代,实现长尾问题的收敛和安全性的提升,同时完成全场景的打通,实现点到点的辅助驾驶。

而这,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已经是体验的极大进步。

当然下半场也绝非那么简单,吴新宙在现场并未给出明年上半年城市NGP的首批落地城市与时间点,何小鹏也把自动驾驶责任划分的难题留给了法规制定者。

吴新宙常和他的团队讲,赛道的上半场是一个短跑,比拼的是算法的爆发力。但下半场可能是一个马拉松,比拼的是体系和效率。

但既然敢说下半场开启,小鹏也一定对自己的体系与效率有足够自信。

强化科技企业“人设”

很多事情,说多了,人们也就信了。

当年何小鹏没有像李斌一样选择定位高端、通过避开大众市场竞争的方式入局造车的思路,而是选择了由下而上的大众路线。

或许从那时起,何小鹏就已经为自己想好了路。

从个人曾创立UC的履历,到最初小鹏G3车顶上的360°全景摄像头,再到P7上的高速NGP,还有“1024科技日”……过去7年里,小鹏从产品到品牌,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为自己塑造科技人设。甚至今年1024科技日的开场辩题,都一下子把你拉到了科技巨变的50年后的想象。

于是,当飞行汽车、机器马横空出世时,外界的第一反应也许有些惊异,但也更多愿意选择相信小鹏的这条路。

其实何小鹏何尝不清楚这背后的风险、挑战和困难,但当被问及飞行汽车、机器马这些小鹏生态公司的业务如何商业化落地,以及投入与回报的考量时,他说:“任何一家公司从长线来看都要有足够的利润。我们最开始做生态公司考虑的是战略,投资公司考虑的是财务。所以我们现在只考虑战略为主。”

曾有一种讨论,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品牌都搭载上了科技配置时,小鹏一直以来所树立的科技人设是否还会有优势?

现在看来,小鹏一直所坚持的东西,已经开始见到效果。就像奔驰也没有很多独门绝技,但它依然是其他品牌所无法取代的奔驰特斯拉的车机大屏即便再难用,也不影响它在很多消费者心中的科技标签。

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而这次1024科技日上,小鹏也成功激发了人们对于其品牌未来愿景的想象,至于具体是什么,何小鹏卖了个关子,留到以后再说。

写在最后

当被问到程序员有什么特点时,何小鹏说:“老实、实干,会赚钱、不会花钱,当然这是开玩笑的。”

但正是因为何小鹏身上那股靠谱劲儿,让他说的很多话值得相信。

在1024科技日上,似乎很难找到太多技术落地的明确时间表,即便有,可能也是几年之后。这难免让人觉得,小鹏是不是在“画饼”?

但何小鹏说:“一个公司的核心重要、次要和不重要就像一个暴风眼不同的环一样,越中心的地方我们做的投入越多,但可能过了5年之后这个暴风眼的某一些能力已经往外移了,因为它稳定了。”

因此,小鹏每半年就会有技术分析会,会讨论一个技术在几年后有没有继续研发的价值,有些就会降低或稳定投入,有些就会加强投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是一个渐进的逻辑。

也正是这种渐进,让想象的靠谱程度,可以变得更高。

至于何小鹏心中的未来蓝图,他选择再2023-2024年再与我们分享。或许,他还需要一点时间,让想象变得更加完整与现实,但他不会忘了控制心中的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