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为什么有的地方叫“宫”,有的地方叫“殿”

如题所述

原因:

1、宫是指居住的地方,古时候的私人居所叫做“宫”,也可以说是现在的卧室,后来专指帝王的住所。

2、殿是指处理政事、办公集会、接待大众的地方,类似于现在的客厅。后来泛指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也经常供奉神佛等。最早在单体建筑的名称缀以殿字的,是秦始皇所筑的甘泉前殿和阿房前殿。

宫殿为皇帝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商代时期,就出现了宫殿。

秦汉以来,宫殿规模更为宏大,如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 未央、长乐、建章诸宫,唐代的大明宫,明朝的南京故宫。现存宫殿还有北京明清紫禁城(故宫)和沈阳故宫(明末清初)两座,以紫禁城最大也最完整。

宫城内包括礼仪行政部分和皇帝居住部分,称前朝后寝或外朝内廷;此外,还有仓库和生活服务设施。宫殿常是国中最宏大、最豪华的建筑群,以建筑艺术手段烘托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势。

扩展资料

外朝分布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三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

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故宫内廷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建筑多是自成院落。

在故宫“内庭”最后面。重檐庑殿顶。坤宁宫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故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0
宫是生活区,殿是办公区。
第2个回答  2017-02-10
“宫”,咱们在前几期给大家讲过,它是指由多个套间组成的屋子,在远古时候,最早指老百姓们遮风避雨的地方。而后来,这个词渐渐专指只有皇帝才能拥有的建筑。
“殿”,最初的意思是指人的臀部,这个部位基本属于人体下部,有居尾部的意思。我们经常说,“你们快跑吧,我来殿后”,这个“殿”就是“在后面”,“在底部”的意思。当然,后来这个字慢慢演变为建筑学上的一个专用语,泛指高大的房屋,可以指皇帝、官员住的,也可以指给神佛住的,比如大雄宝殿等。
“宫”和“殿”从外形上看,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功能上。
细心的小伙们会发现一个问题:
故宫里为什么前朝的三个“大房子”要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而后廷的房子(包括东西六宫)要叫乾清宫、坤宁宫、翊坤宫、永和宫、景仁宫等等呢?

其实这些叫法的不同就体现了“宫”和“殿”的区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