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哪些?

如题所述

集中央权力于君主

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秦始皇就开始设立的丞相,向来被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会分去皇帝的很多权力。以前一些皇帝采用设置好几个丞相的做法来分解相权,避免大权都集中在一两个人手中。朱元璋开始也这样做,设了左、右两个丞相负责中书省。不过皇帝权力仍然受到限制,他干脆利用胡惟庸案的机会完全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原来是皇帝管丞相,丞相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下发到地方,现在就变成了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六部只听从皇帝的命令,皇帝与丞相合二为一,国家大大小小的事务都全部由皇帝个人来决定了。

这样皇帝把朝政都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不过哪里只凭一个人就能够管好天下呢?朱元璋就算不吃不喝不休息,也办不完每天的政事,更何况还需要具备很多专业知识。于是,他新设了殿阁大学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和顾问,以此提高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效率和质量,由于大学士职位的等级不高,没什么实权,这样就保证了权力仍然独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朱元璋中央改制还包括监察部门的改革。他设立了都察院和监察御史,专门负责监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文武官员,谁有才干有政绩,就向皇帝上书建议提拔封赏,谁无能犯了过失,就向皇帝弹劾罢免或降职。都察院也是直接向皇帝负责,不需要经过别人的。

集地方权力于中央

在地方制度的设置上,他按照权力不能集中在一个机构,最终决定权归中央所有的原则,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在原来地方行省的管辖区域基础上,设立布政、按察和都司三司,分别掌管一个地区的民政财政、司法刑狱和军事,三司相互之间没有谁管谁的关系,都直接向中央负责,这样就避免出现地方割据势力的情况。他还把地方四级的行政机构简化成两级,提高从中央到地方的办事效率。

“枪杆子中出政权”,军队是最重要的国家机器,所有的统治者都会尽可能把军权牢牢抓在手中,朱元璋主要通过削弱将领的军权来实现这个目的。负责军事的机构,在中央原来有兵部,有大都督府。他把大都督府一分为五,设立了五军都督府,管理京师内外的军队和各地都司。兵部主管将领,都督府主管士兵,两个机构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避免军权落到皇帝以外的个别人手里。

他还利用官员的一些过失,借机夸大,制造了不少大案来杀掉开国功臣,尤其是那些曾经掌握兵权、在军队中享有较高威望的大臣,从而去除对自己和朱家子孙可能产生的威胁。

巩固朱家天下

明朝是朱家天下,最放心的就是让姓朱的自家人来管理,朱元璋这样想着,就实行分封制,把自己的二十多个子孙封到全国各地当藩王,只留下太子在京城。为了保持皇帝的权力不被诸王分割,诸王有封号,有爵位,但是除了自己的王府和少量亲兵、侍从之外,并没有实际的封地和臣民,也不能干涉地方行政,由朝廷定期发给他们钱粮支付生活开销。朱元璋对诸王的管理很严格,如果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或者犯了什么过错,即使是亲儿子,也要受到责备甚至重罚。

在名义上分封诸王,主要起个威慑作用,免得地方觉得“天高皇帝远”,做出对朱明王朝不利的事。不过朱元璋做了一件对皇帝集权不利的事:他把几个能干的儿子封到边疆当“塞王”,像燕王、宁王、晋王等,他觉得用他们来防守边关最放心,并且为了随时防备北面的元朝残余势力反攻,所以手下拥有相当精良的军队。“塞王”确实在朱元璋在世时发挥了北部边关屏障的作用,但朱元璋一死,皇太孙建文帝继位,就管不住这些名高权重、手握重兵的“叔伯王”了。

加强对人民监控

朱元璋采取的加强专制的各项措施中,最广为人知的恐怕就是设立特务机构、大兴文字狱和实行八股取士这几项了。为了监视和控制臣民思想言论,他设立了锦衣卫特务机构,潜伏于朝廷和民间,随时向他汇报大臣和民众的言行举止:有一次,一位官员在家中请客,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结果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便把他请客的菜单都说得清清楚楚,大家才知道原来“密探”早就存在于自己身边了,这样还有谁敢对皇帝欺骗隐瞒?

朱元璋以前当过和尚,参加过农民起义,在当时的统治者观念中,一个是“下九流”,一个是“贼”“匪”,都不太光彩,所以他当了皇帝后对此非常忌讳,如果发现大臣文字中有“僧”、“贼”或者同音近义字,都要加以严惩,像臣下上书尊称他为“天生圣人”、“为天下作则”之类,他却说讽刺他是“僧(圣)人”、“作贼(则)”,像这样制造了不少文字狱。由于惧怕这样的飞来横祸,官员文人们都战战战兢兢。诗人邓伯言奉旨当庭作诗,朱元璋读到精彩处,忍不住一拍御案,结果邓伯言以为是自己的诗把皇帝气得拍桌子,肯定人头不保,竟然吓得当场昏死过去。明初文字狱的恐怖,这算是个又可笑又可恨的例子吧。

八股文最开始出现是因为朱元璋文化程度不高,不喜欢大臣那些文绉绉、长篇大论的奏折,于是制定了固定格式,要他们按照格式写汇报材料,后来发现这种方法对统治有利,就规定在选拔国家官员的科举考试中,形式必须用八股文体,内容必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这样读书人就钻入到闭塞的思维方式和狭隘的书本知识中,不容易产生对统治者不利的东西。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c44620100bgdj.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2
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一)改革中央和地方机构。①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及丞相,提高六部的地位,出现了绝对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②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掌刑狱,最高司法权由皇帝执掌。④地方上设立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等"三司",分掌民政、财政、军政、司法。三司互不统属,直隶中央。

(二)集军权于中央。①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军权,二者互相钳制。②全国各地设卫所,将不专军,军无私将。军权集中于皇帝。

(三)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组织,由皇帝直接控制,监视官吏,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
第2个回答  2009-07-12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为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明太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立东厂,明宪宗再设西厂,合称“厂卫”,由宦官统领。
明朝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皇帝的只有洪武永乐两代,尽管如此,明朝却能有276年国祚。其关键点就在于皇权的扩大加上内阁优良的缓冲机制,正统以后的明朝,呈现出君主专制则衰落,内阁掌权则复兴的特点。
主要机构六部
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监察机构
太祖尚为吴王时,始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罢御史台。十五年更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分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三到五名,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永乐元年,改北平道为北京道。十八年,罢北京道,增设贵州、云南、交阯三道。洪熙元年,称行在都察院。宣德十年,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正统中,去“行在”字。
六科
六科,负责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洪武六年,设给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始分为六科,每科二人。洪武二十四年,更定科员,每科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该制度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
五寺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隶属于礼部;太仆寺管理马匹,隶属于兵部;光禄寺负责寿宴、进贡等,隶属于礼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吉凶仪礼。
内阁
洪武十三年诛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在废除丞相后,朱元璋亲理政务,一度深感疲惫,于是设立四辅官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五年七月被废。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世宗时改为中极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明仁宗增置谨身殿(世宗时改为建极殿)大学士。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厂卫机构
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上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在东厂设立后,锦衣卫权力受到削弱。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是明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成立。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北。东厂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东厂在设立之初,就由宦官担任提督,后来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置于武宗时期,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
其它机构(三公三孤等)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明朝只永乐年间,明成祖幸北京,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太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一朝皆为虚衔。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太医院,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由宦官所担任)。女官,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只保留少数女官。
第3个回答  2009-07-12
1.废丞相,设六部(工 刑 礼 吏 兵 户 ),设三司
2.颁布《大明律》
3.设锦衣卫
4.设特务机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7-12
废除丞相,设内阁大学士,三司
锦衣卫。东西二厂。
六部,御史台。督察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