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的作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6

1. 文章的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2. 小学生分类作文的作者叫什么名字

说起我的家乡,我不得不以一个十分俗气的开头来赞美: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美在它的朴实,美在它的古老,美在它的亮丽,美在它的脱俗。

西陈村,坐落在义乌的一角。刚刚步入古色古香的小道,打开车窗,看着窗外片片倒退的翠色田野,白杨,香樟,温和的气息扑面而来。

西陈之所以叫西陈,是因为整个村里的人都姓陈。至于我家毛这个怪姓,只能算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了。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他们的性格也很相同,人心肠,快人快语。与西陈村的人攀谈,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没有隔阂,没有做作,纯天然的美。

西陈不比西湖。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散尽了西湖的妖艳。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西陈村环湖而建,每到春初,桃花姣美动人,灿红的花影在绿水中若隐若现。

一直很喜欢那种感觉——漫步在桃花绿水中,微风拂面而来,带来阵阵桃花幽香,浅粉色的气息,洋溢在心里。远处,传来劳动人民的喘息声,孩童们的欢笑声,很是惬意。

脚步悠闲,心潮平静。不会像漫步西湖,来去匆匆,妄想将西湖美景尽收眼底,却总是事愿人违。

西陈不比乌镇。它们各具特色。虽同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但西陈却多融合了现代的风貌。

在西陈,依旧又许多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小日子过得也算甜美。用爷爷的话说:感谢党的改革开放。

早上,一路上都有乡亲向我问好,走到哪里都又熟人,你寒暄几句,我寒暄几句,就像一家人一样。爸爸总说,全村的村民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要相亲相爱。不过,那也是事实。老一点的,女的叫伯母,男的叫伯伯,年轻一点的,女的叫婶婶、阿姨、姑姑,叫叔叔,姑父。因为,那些不是我爸爸的表哥表姐,就是表弟表妹。

整个村子很和睦,互帮互助,是一个和美的村子。

3. 描写作家的文章..

2009年11月9日9时,叶兆言先生在金花大酒店的《文学是一种“痛”》的文化讲座准时开讲。说真话,叶兆言的作品我看得很少,之所以去黄石听这个讲座,更多是因为很想知道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的孙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作家。

叶兆言先生对文学是一种痛的理解,多次提到自己小时候被同学打伤眼睛又遭医生误诊的惨痛经历,说自己后来走上写作这条路实际与这有密切关联。很多文学现象表明:苦难是文学的营养或者载体。叶先生的语言很平和、真诚,好象在倾诉自己的心声。说到父亲,他说父亲是反对他学中文的,可能是因为当时他父亲对当时自己因为写作受到冲击、下放等不公正政治待遇,而不愿意儿子重蹈自己的霉命。因为身体残疾,后来叶兆言先生选择读了南京大学的中文系,父亲并不见得高兴。而自己因为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的孙子,他总笼罩在祖父的绿荫下。其实,他写作是因为受八十年代大学同学的影响,那时“文学热”,大学的同学们写,他也随大流写……经历了五年的退稿痛苦“磨砺”后,他终于把自己文学的“珍珠”——自己的小说等作品奉献给了广大的作者。作家自己调侃说:自己的成功来自坚持或者叫坚守。他的一大批大学同学尽管比自己更有才华,因为坚守不够,最后不了了之,自己成了后来居上的佼佼者。若说他祖父叶圣陶先生对自己的影响,就是叶圣陶先生能每天坐在书桌前写作、改稿,八十多高龄的时候每天都可以坚持半小时以上,说明“作家”就是“坐家”……静下心来,就可以踏实读书、写作,写作与所谓的灵感等无关,仔细琢磨:很有些道理,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际上与叶兆言先生的耐住寂寞、静心读书、写作有异曲同工的功效。

文学是一种善,这是叶兆言先生强调的另一个观点。为了展开这话题,他再次提到13岁的自己被同学打伤眼睛又遭医生误诊的惨痛经历,父母选择了忍让。他还特别强调了痛与善的互相依存的辨证关系。他似乎很欣赏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并且列举《离骚》、《长恨歌》等里面的“善与痛”的细节,他知识面广,尽管不是特擅长言辞,但剖析得具体,到底是搞过文学研究的,透露出大学教师讲课时那般的严谨、理性。

是痛,也是善,造就了文学的美丽。文学没有功利性,要像上帝之爱,不求回报。作家叶兆言先生的演讲,喜欢引经据典,他引用的材料很杂,中国曹雪芹的《红楼梦》、法国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他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这,弥补了他口才的相应不足。

不知不觉,叶兆言先生两个小时的演讲宣告结束。半小时左右的互动、合影,再次让座无虚席的金花大酒店三楼大会议室里爆发一阵阵热情的掌声。面对在场黄石写手、大学生、文学爱好者等巨大热情,叶兆言先生客客气气地满足每个合影者的要求,他微笑的模样让我一下子联想到我曾教过的作家肖福兴描写他学生时代拜见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小学课文,看来叶兆言先生对善的诠释不仅是在语言上,更体现在具体质朴的行动中,我在心里默默祝福他写出更多更美的作品。

因为懒散,我几乎没怎么关注这个叫做叶兆言的多产作家的许多作品,但叶兆言先生的此次“中国作家黄石文化2009年秋季号”的演讲激发了我阅读他作品的兴趣,看来我得多看他的作品……诗人曹树莹总结说:这个冬天,因为作家叶兆言先生的到来显得温暖。的确如此!因为出于对文学的热爱,黄石本地的许多作家、写手云集在金花大酒店三楼大会议室里,在这个物欲横流文学的实用功能或者意义越来越小的时代,一群志趣相同或者相仿的人能因为文学聚集在一起,真的很像把文学当作了心灵的取暖。

从金花大酒店出来,尽管天色并不见得晴朗,但有一种光亮仿佛正照亮着我的眼眸,让我感受到初冬的一股暖意迎面扑来。

4. 哪个作家写的文章好

《斯巴达克斯》 乔万尼奥里 《斯佳丽》 里普利

《惊婚记》 瓦尔特·司各特 《傲慢与偏见》

《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雾都孤儿》 狄更斯 《世界之都》 海明威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

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中国篇)

1、《呐喊》——鲁迅

2、《边城》——沈从文

3、《骆驼祥子》——老舍

4、《传奇》——张爱玲

5、《围城》——钱钟书

6、《子夜》——茅盾

7、《台北人》——白先勇

8、《家》——巴金

9、《呼兰河传》——萧红

10、《老残游记》——刘鄂

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世界篇)

1、《尤利西斯》——(爱尔兰)乔伊斯

2、《追忆逝水年华》——(法)普鲁斯特

3、《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

4、《局外人》——(法)加缪

5、《洛丽塔》——(美)纳博科夫(俄裔)

6、《小径交叉的花园》——(阿根廷)博尔赫斯

7、《百年孤独》——(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8、《黑暗的心脏》——(英)康拉德

9、《喧哗与骚动》——(美国)福克纳

10、《雪国》——(日本)川端康成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暴风雨》 莎士比亚

《忏悔录》 奥古斯丁 《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

5. 关于作家的作文

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只有一个理想,至少我这样认为。从小到大,我的理想有很多很多,当作家就是我的重要理想之一,也可以说是梦想。

激起我儿时的作家梦的源头有三个,一是小学到中学的语文老师对我的作文的夸赞,使我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怀疑”;二是对连载有郑渊洁的童话作品《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的《儿童文学》异常着迷,也对郑渊洁年龄小没有罪的言论有所赞同;三是认为当一个著名作家能赚很多钱,既得名又得利,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在学生时代,我知道父母的期望的份量和自己将来归宿的重要,几乎对课本外的东西从不问津,对文学的全部了解也只是语文课本里的课文。想看中外名著的愿望不是没有,主要是因为金钱不济。想来也庆幸,身为农民的父母能供应我上完大学,已实在不易。

在苦苦闯过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十五年寒窗后,自己由一个农村放牛娃变成了一名上班族。不经意间,自己有了老婆,又糊里糊涂地有了儿子,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像一座大山压了下来。我发现能坐下来,安安静静地思考,并动笔写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上班后,像工作信息、总结、报告和文件之类的东西也不知写了多少,我成了名符其实的“写家”。豆腐块式的信息虽偶有见报,但对文学作品却久久不敢问津,觉得文学这个殿堂太神圣了,生怕自己的冒然进入,亵渎了她的圣洁。

记得几年前,我的第一篇散文被县里的一家文学小报发表时,自己欣喜若狂得不知东南西北,把那张报纸小心翼翼地用塑料纸包了里三层外三层,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一看。接着,又写了几篇小小说四处乱投,结果都石沉大海。至此,我的文学梦又面临了严峻的考验。

就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一样,网络的发展异常迅猛,诸如“博客”、“网络写手”、“网络作品”等新生名词层出不穷。这使我的作家梦又一次膨胀,先是在一些文学网站里发表了一些东西,后又申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并冠以“春雨文学网”的大名,既当作者又当编辑,好不痛快。

慢慢地,我发现在网络中一些点击率很高的作品,往往是一些艳情、官场、世井方面的,特别是最近几年诸如木子美、流氓燕等“文学大家”的作品大行于世。这些东西看了确实“过瘾”,但我时常反问自己,这些就是我从小苦苦追求的文学吗?

我坚信,虽然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多元化使很多人都找不到东南西北了,我的作家梦不会就此破灭的,我会把她作为自己人生最伟大、最圣洁的一块绿地,永远珍藏在内心深处。

6. 写老师文章的有那几位著名作家

哲夫,生于1955年。汉族,武汉大学毕业。全国人大环资委“中华环保世纪行”特邀作家,中国环保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已发作品千万余字,获中国首届环保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国图书奖、冰心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哲夫不仅是个作家,更是一名勇士——一名手执“笔枪”站在生态环保最前沿的“绿色斗士”。

哲夫,国家一级作家,已发表作品千万余字,主要作品有黑色生态环保系列长篇小说《黑雪》、《毒吻》、《天猎》、《人欲》等;长篇生态环保纪实文学《中国档案》、《新闻曝光的背后》、《黄河追踪》、《怒语长江》等。获中国首届环保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国图书奖、冰心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1997年,十卷本《哲夫文集》出版后,哲夫投身“绿色”。他不再写销量超百万册的小说,而转写起了印数至多不过几万册的生态报告文学,外界称他为“环保作家”。

连续五年,哲夫是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中华环保世纪行”执委会特邀的唯一作家,走了多半个中国。

他说,所到之处满眼是无水不污、无土不流的事实!两次去长江源头,他看到源头断流,冰川后退,许多雪山摘掉了白帽子;一次去黄河源头,他看到十河九干,黄河年年断流!

“水并不是变不清,关键是做不做。”哲夫讲参加中华环保世纪行时,他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的记者,在江苏环保人士吴立红的引领下到太湖调查。当地 *** 派警车在后面紧追,跟打仗似的。摆脱后,4个人去了漕桥河,河水黑如墨染,几个农民对他们说,没有用,(检查的人)来了好多次了,没人搭理的……第二天,大部队一去,水一夜之间竟然变清了。后来才知道,污染企业接到了当地 *** 的命令,当天一律不排污,河水是流动的,水马上就变清了,已经污染的水都流到太湖去了。

“这样写作很不快乐。”哲夫说,“并非是因为写作本身不快乐,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时常处在一种无奈状态。以前我是写小说的,销路不错。1997年,开始搞纪实文学,至今写了有七八本书了,但感觉写了白写,至少我没看到这些书起多大作用。‘环保书’一般人不爱看,但我一直在努力把它写得好看,嬉笑怒骂,用尽办法。环保题材是很难写的,把枯燥的东西写生动,让读者为了你的文字再去读,接受环保理念。”

“我觉得环保文学应该是文学中的文学,主流中的主流,是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同等重要的!”哲夫说,“环保”这个词过去是没有的,环境文化或环境文学,过去都是没有的,它是因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应运而生的。环境文学在世界上是主流文学,因为它关系着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可持续的生存发展。中国有些学者和官员称它为边缘文学,这是错误的,它其实是一种人类自我觉醒共同自救的文学,是关涉一切领域的先锋文学或曰拯救文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去了生存条件,其他文学还能存在吗?

投笔“生态环保”更非一帆风顺,不仅被误解为非主流,甚至会遭遇到威胁与恐吓。因为文章会影响到许多人的既得利益,哲夫曾遭遇过死亡威胁——一次,他去某企业采访环境污染情况,写了篇揭露文章,不仅该企业把他告上法庭,而且还有人扬言定要他出车祸。

但他依然我行我素——这样的事情,哲夫经历得太多,回顾起来举重若轻、谈笑风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