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论语名句写作文15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1. 关于论语的作文150个字

如果是针对整部《论语》,150字是无法概括的,只能就其中一段谈些感悟。

这里谈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段。温故而知新是指,能够通过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认识和判断新的事物。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学而思、思而学。“温故”不是复读或者复述已经学到的内容,而是对已学知识的思考,同时又在思考中探寻了解新的知识,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

这样的人当然也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不论是否收徒当老师,都能起到老师的作用。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到温故知新的人,应当将其作为老师来对待,好好地向他们学习的。

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做到这点,那么自己也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而一个有思想、有方法,不断回顾与思考,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的人,其在品质方面应当不是问题了。pt�-n0�S�&T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正是因为君子居于社会的管理层,有着如此不可估量的、长久存在的社会影响力,孔子才如此地强调君子的道德,对君子有非常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非常高明,他的教育着力于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君子,竭力避免让学生成为小人。而咱们今天教育的重点却是在知识和技术上的,对道德培养可以说达到缺失的地步,非常必要在这方面进行检讨。

如果孔子不是着力这样去做,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批成为社会管理者并影响当时和后来的学生,而如果没有这批学生,孔子的学生们都是些平民百姓,他就不可能青史留名。而如果这批学生的道德存在问题,即使他们让孔子在历史上留名了,留下的恐怕只能是骂名了。

2. 关于论语的作文150个字

如果是针对整部《论语》,150字是无法概括的,只能就其中一段谈些感悟。这里谈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段。

温故而知新是指,能够通过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认识和判断新的事物。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学而思、思而学。“温故”不是复读或者复述已经学到的内容,而是对已学知识的思考,同时又在思考中探寻了解新的知识,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这样的人当然也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不论是否收徒当老师,都能起到老师的作用。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到温故知新的人,应当将其作为老师来对待,好好地向他们学习的。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做到这点,那么自己也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个有思想、有方法,不断回顾与思考,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的人,其在品质方面应当不是问题了。pt�-n0�S�&T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正是因为君子居于社会的管理层,有着如此不可估量的、长久存在的社会影响力,孔子才如此地强调君子的道德,对君子有非常高的道德标准。孔子非常高明,他的教育着力于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君子,竭力避免让学生成为小人。而咱们今天教育的重点却是在知识和技术上的,对道德培养可以说达到缺失的地步,非常必要在这方面进行检讨。如果孔子不是着力这样去做,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批成为社会管理者并影响当时和后来的学生,而如果没有这批学生,孔子的学生们都是些平民百姓,他就不可能青史留名。而如果这批学生的道德存在问题,即使他们让孔子在历史上留名了,留下的恐怕只能是骂名了。

3. 以论语中的一句为题写一论文150字到200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星空,美得像蝴蝶,在这星空夜晚之下,我得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大道理!今晚,就在这月圆之夜,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今天,本是月圆之夜,应该和家人开开心心的过日子,因为我和母亲不合的的原因,争吵了一下,我无奈之下,无聊的漫步在三楼的花园中,欣赏着星空夜色.银河里的星星仿佛在跟我打招呼,彷佛在安慰着我:别生气了.因此,我和星星展开了对话.我不屑的说:什么吗?是她错在先的.星星失望的说:你怎么能这样?她毕竟是你母亲呀,她不理解你碗不是你打翻的,你就不能原谅她吗?我正想反驳,星星突然语重心长地说:子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古语大意:人家不理解你却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行为吗?顿时,我恍然大悟.但是我却很疑惑,就问星星了:你只不过是通过大气层而磨檫陨石吗?怎么能和我对话呢?星星彷佛没有听见,却又说:你今天刚学这一个论语,怎么忘记了呀?不能不学无术呀!顿时,我刚想起我今天刚学了论语的第一篇:学而时习之,不怎么能忘了呢,真如星星所说的我真不学无术呀!一阵大叫声叫醒了我,原来,我在做梦呀!后来,我跟妈妈道歉了.通过这一件事,我终于明白了学而时习之的道理了。

4. 结合你所熟悉的论语名句写一篇发言稿100字

《(论语)十则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

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

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

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可以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

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5. 以一句论语,写道德修养的作文,200~300字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孔子过着清苦的日子,认为乐趣就在中间,不正当的手段夺来的财富,孔子觉得它就像天上飘过的浮云一样。

虽然日子过得请苦,但清苦的日子里也有欢乐,不一定说只有非常多的财富,才能得到快乐。大部分富贵的家庭也得不到快乐的日子。

孔子宁可一生过着清苦的日子,也不愿用不好的行为来夺取财富。 虽说我家不是富裕的家庭,但是我们每天都过着和谐相处、快快乐乐的日子。

爸爸、妈妈正在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去改变生活。我们家每天都处在欢笑中。

妹妹是个“开心果”,爸爸是个“幽默怪”,我与妈妈是个“爱笑鬼”。 虽然我们家有时会吵架,但是没过几分钟,马上就和好了,不像一些富有的家庭吵架,可能过了十几年,还是没和好。

就像被开水烫到的皮肤,不去治疗,不去抹药膏,到最后愈合了还是会有留下难看的、丑陋的疤痕。 如同现在这个社会,一些已是很富裕的人、领导,但还是去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贪污国家的财产,吞为私有。

还有一些穷苦的人受不了穷苦的日子,就去偷、去抢、去为此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是去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幸福的日子。 孔子说的这句有道德修养的话,使我受益匪浅。

日子是有尊严的,它不愿意看到自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创造自己。它一定会很愤怒的。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这句话多么有哲理啊!它告诫我们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是如天上飘过的云朵一样。

我们一定要做“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人。

6. 用论语里的句子写一篇随笔

一部论语,两万余字,却可进入中国思想史上最灿烂的文章之列。

它影响历朝士子书生乃至普通百姓两千余年,国人的性格,也受到无声熏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书五经不能上讲堂了,儒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一样,在书架上蒙尘。

然而论语的光辉并不会因一时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会和经济一起复兴,论语的精彩,必然会被更多的人体会。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提醒了国人还有这么一部经典等待着我们翻阅。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这样说论语的都后感:“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说是深得其趣了。

我通读论语,时常“于我心有戚戚焉”,为孔子折服。读论语,我以为有必要把孔子请下圣人的高台,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门弟子,追随老师左右,听其言观其行,才利于得其乐趣。

孔子是可爱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师兄颜回子路子贡等等也是个个棱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分成几个方面来论述。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论语,我读论语,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错,我心中的论语,乃是一本学生的听课笔记,所记录的内容,是老师教学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开篇学而第一讲的是什么。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条,第一为学道以长才干,第二为交友以辅仁,第三条乃是修德,此三条者,不过都是为了做一个君子。

孔子之叙君子,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论语,正是为了告诉弟子们,何为君子,君子有怎样的责任,君子有怎样的才能,君子有怎样的德行,君子怎样为政,怎样修身而成为君子……如此种种,都是自君子二字铺展开来。论语当是一本给想成为君子的人看的书,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和君子是相关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去论语中看。想要直接给君子下一个定义是有难度的,君子内涵很广。

先说君子的责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责任。

颜回和子路与孔子各谈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说他想要车马轻裘,与朋友分享,用坏了也不可惜;颜回说得自己要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而孔子说的是什么?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这分明就是施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于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之出仕,并非为自己谋利益,而是实实在在要为了天下人。

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与此类似。真的君子,是胸怀天下的,后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实的竖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还是有的。

此一条,可以说是检验君子最根本的一条了,舍此余不足观。孔子多次感叹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语气中那份无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所在,是根本。要为天下人谋利,当有手段。

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备焉。儒家治国的方法,以仁为本,推行仁政。

然而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被问道为政的办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样。孔子讲仁,兼讲礼,义,孝,忠,德,这些都可以作为为政的手段。

子路问卫国之政,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讲的是礼;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里明了讲的是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这里讲的是仁和德;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

足兵。民信之矣 。”

这里只讲了三个具体的标准。至于其他弟子治理具体地方来问政,孔子给出的答案尽不不同。

用孔子自己的话说,为政大概没有什么是非做不可的,没有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义,都是可以的。

因此可以综合一点说,论语告诉我们,儒家之为政,只须着力于几个基本原则之下,如仁,义,礼,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君子为政的办法,要做一个君子,还须提高自己的修养。

论语在这方面讲了很多,当今初中高中课本读本介绍论语,也往往从这些角度开始。孔子在论语里面教授给人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说立志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有说学习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说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说坚持的,“吾道一以贯之”。

还有许多激励人学习的句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等等,读论语总能被这些话语所感动。孔子要弟子所学的,就是要达到能为政的标准。

孔子以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须自己怀仁,治国以德的人必须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养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就是要好学。

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轻言语,反对武力,好学。后世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想必从孔子这里。

7. 【《论语》中选择一个关于修身语句作为话题,写一段150字的演讲稿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有网友提出“论语十二章有吾日三省吾身已经作为很多人的座右铭结合实际谈谈好处”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太功利了.说实话,不用说咱们一般人不可能像曾子那样一日三省,即使能够做到,也不可能立即得到什么现实利益.如果一定要说像曾子那样一日三省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一旦道德修养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就不会再为一日三省能够得到什么好处的问题所困扰了.当然,咱们每个人还是应当在这个问题上好好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味指责别人.。

8. 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一句名言写一片400字的作文

这里说一说孔子晚年的自我总结,即“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这句话应当是孔子晚年说的,是孔子对自 己一生经历的概括总结,不是对别人的要 求。我们现在经常是对这句话进行掐头去 尾地引述和引用,曲解孔子的意思。

特别 是三十而立,我们现在很多人将其理解实 在偏颇,有的人认为三十岁的时候要成就 自己的事业;有的人认为三十岁要能够在 社会上自立;有的人认为三十岁要开始自 己的事业;有的人又认为三十岁要离开父 母而自己谋生。凡此种种,类似的说法还 很多,但都不符合孔子这句话的本义。

孔子是从十五岁开始总结自己的一生的, 以每十年为一个时间点。十有五而志于学 ,是说自己在这个时候开始立志学习,并将 学习作为自己的主要生活内容。

孔子刚出 生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单亲家庭中成长 起来的。后来母亲又去世了,孔子在十有 五而志于学的时候,早已在社会上立足了, 是先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确定要进行学 习的。

《史记》记载鲁国大夫孟厘子去世前 夸孔子是年少好学的达者,嘱咐继承人孟 懿子要以孔子为师。这个时候孔子只有十 七岁,能够得到执政大夫这样的肯定,说明 他已经立足于社会并取得相当的成就了。

所以接下来的三十而立,就不是指三十岁 的时候开始立足社会或者取得成就。这句 话是说自己三十岁的时候明确了自己的奋 斗目标,并以这个目标开创了自己今后的 事业。

有了目标,不等于事业发展就一帆 风顺,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事业开创的初期, 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也会出现 各种诱惑他放弃既定目标的所谓机会,说 不定孔子也曾经动摇过。但到了四十岁的 时候,孔子就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不会再因 为困难和诱惑而动摇了,所以“而不惑”。

五 十岁的时候,对于社会的历史、人生的命 运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其中的很多 规律,这就叫“知天命”了。孔子其实是个很 感性的人,年轻的时候可能还有点偏激。

作为圣人的孔子是清楚自己身上的弱点的 ,并且一直在努力克服。人到了六十岁,经 历的东西多了,雄性荷尔蒙的分泌也下降 了,心态变得平和,自然开始“而耳顺”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了,还有什么看不透 的,所以就从心所欲了,但还得注意遵纪守 法,即不逾矩。 对于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我还有一点特 别的理解,这里也同大家分享一下。

曾经 流行一个词叫“潇洒”,当时人们都力求潇 洒,自以为潇洒。后来这个词渐渐从我们 的日常用语中淡出,现在基本没人提了。

因为我们现在开始更多地感觉不幸福,所 以幸福成了我们现在的流行词。但什么是 潇洒、什么是幸福,一直没有谁说清楚过。

我认为孔子在无意间就对潇洒和幸福作了 最好的注释,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9. 用孔子或孟子名言写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