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什么意思?

断句的方法是什么,字面意思,文本含义?老子的本意是什么?

这句话目前有两种读法和见解。

1、断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解释:常无,意欲观察其深渊高妙。常有,意欲观察其所归趋。徼,通“侥”,边际的意思。我们要想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必须要从常无的境界中体悟它的本源和本体,如要想更透彻精辟,则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2、断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解释:常没有欲(欲可理解为人的情欲和志欲),才能观察到其至妙处。常有欲,才能观察到其规律及目的。推而广之,人类用无意识来发现事物的奥妙,用有意识来归属他的边界。

3、这句话出自于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道德经》第一章。

4、第一章全段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全段翻译: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道德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2

本句自古有两种断句的争论。
第一种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解释为:常无,意欲观察其深渊高妙。常有,意欲观察其所归趋。


第二种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解释为:常没有欲(欲可理解为人的情欲和志欲),才能观察到其至小至微。常有欲,才能观察到其规律及目的。


自从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后,大家更趋于第二种断句。你想怎么 断都 可以,看 个人体会。盲人摸象,各取其道啦,

扩展资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四声)。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19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我们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欲有求即是追随妄念,无欲无求则是休歇妄想。佛家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林则徐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世间一切罪恶纷争无不源于欲望,此乃众生相。欲望令人欺诈、痛苦、不安,疲惫。观众生日间所作一切无不是为欲望,及至疲惫不堪晚上不得不歇息,第二天醒来有精神后又再次为欲望而造作,如此周而复始。
  【常有欲以观其徼】: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有玄妙深远的含义。有的人以为无欲就是以一个欲望压抑另外一个欲望,那是以妄抑妄,还同二妄。老子说的无欲是指无邪欲,非无正欲,既不可以妄抑妄,也不是无所事事(禅家谓不可落入无事坑中)。正欲者,回光返照,观照自心是也。如憨山德清禅师说“无念者,只是无邪念,非无正念,念有无善恶是名邪念,不念有无善恶是为正念”。老子在此则明确提出必须有欲望,但这个欲望不同于普通人的欲望,而是观察玄妙深远境界的欲望。换言之,就是观照休歇妄想的工夫。
第3个回答  2013-12-19
本句自古有两种断句的争论。
第一种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解释为:常无,意欲观察其深渊高妙。常有,意欲观察其所归趋。
第二种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解释为:常没有欲(欲可理解为人的情欲和志欲),才能观察到其至小至微。常有欲,才能观察到其规律及目的。
自从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后,大家更趋于第二种断句。你想怎么 断都 可以,看 个人体会。盲人摸象,各取其道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8-11
上句,是说不要带有主观理念看待事物,避免先入为主蒙蔽了观察出事物的真理性规律,下句,带有总结的规律性看待事物,以检验此规律性的真理性,这是类似现代认识与实践检验的哲学原理,检验是相对容易的,认识往往出现偏差,无欲观是词句重点,类似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