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现代诗歌的节奏?

怎样的节奏的轻快的,怎样的节奏是凝重的?怎样的节奏表现怎样的感情?怎样把节奏与感情融合在一起?回答的好再加分哦!!!!

说到现代诗歌的节奏就不得不提到闻一多在1926年5月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新格律诗理论主张,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指诗的辞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有整齐之感。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09
  1、语义单位划分法,如词或词组;
  2、成分划分法,主谓宾,定状补;
  3、助词依附法,即将表时、动态的助词划在前面的修饰成分内;
  4、诵读检验法,节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旨和情感,一旦划分影响表达则无价值.因此,划分节奏后诵读一下,看是否影响表达.

  一是主要按词的意义和语法来分,二是有少量诗句朗读停顿与语法、内容停顿不一样,这时候要适当照顾到朗读停顿.三是尽量划成二字音步和三字音步的基本音步.从这三个原则,可以推导出一些具体规定,如:虚词(如“不但”、“那”、“所”)、助词(如“的”)一般不单独划成一个音步,而是与其前或其后的实词划在一起;“一无所有”这样全由实词组成的四字成语,应划成两个二字音步,只有“是白石的”这类含有虚词、助词的四个字才有必要划成一个四字音步等等.

  代表作品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2个回答  2014-04-30
诗歌节奏问题:首先分清韵律的条件下。若是西方诗一般用字词中的“重音”联构成句的节奏。中国古诗词和现代诗 则是平仄即字音的长短高低来表现节奏。本来的语言文字的排列,应依附于感情内容的舒徐强弱的脉络,来定何处应缓声吟哦,何处应短促击节,何处慷慨激昂又何处宜委婉回环,以辅助感情波痕的传达。据汉字的特点字音的脉络可以有相对独立的品格,古诗词已经形成了定式(自度词除外,但得注意韵律和节奏)以形成感情节奏的框架。诗人按照这个框架发挥自己的感情内容。这个框架就是平仄规律。 还得注意诗词的体式。内容决定形式。格律体式大致分为,古风、排律、律诗、绝句、小令、长调、散曲、套数等。特殊规定体式 --对仗。诗词曲都必须得押韵,考虑平仄,掌握体式。把握感情节奏。 要想写词曲必须掌握格律,可以用一本工具书。比如《诗词曲律说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4-30
关于现代诗歌节奏,请大家参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一书的第八章!抛去他“新托马斯主义者”的准宗教外衣,对现代诗歌的艺术感觉批评家中恐怕没有谁比他更精准了。 内在激情当中的一种音乐节奏是现代诗歌的最重要节奏,如果蓝老师和老巢在现代汉语诗歌中很少感觉得到这种节奏,是因为灵魂中真正有大力量的诗人太少!这种节奏是天才的!从浪漫主义者开始,他们就强调这种节奏,柯勒律治就说过,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可能成为诗歌天才的。大诗人和小诗人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灵魂中有没有这种力量,而这基本上是天生的,比如兰波。但不能排除天生有但在早期创作中没有被发现的,而经过了最艰苦的创造“工作”才把它激发出来了的,典型的就是里尔克。努力以“纯诗”为目标写诗的诗人写得不会很多的,特朗斯特罗姆全集不到180首,这差不多是个精品的极限。美国女诗人玛丽安·穆尔第一本诗集就是6首诗。李清照一本词集不到50首,当然,她如果把她认为只能写进“诗”中的豪放激情也放进“词”中,会写出100首的。……好在“纯诗”就是个理想,诗歌不可能的但又得拿来做目标的东西。瓦雷里也没逼自己都写纯诗,就是说一首诗中如果能见出些“纯诗”就行了。 扯远了。还是说说节奏韵律,马利坦很中肯,他说内节奏的音乐性跟语词的外在音乐性是可以配合得很好的,真正的大师是能把它配合好的,比如瓦雷里,所以瓦雷里的译诗确实没法读。但是人类心灵的“创造性”得到证明,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现代诗歌”的成就带来的。蓝老师熟知弗洛伊德,那我就用个弗洛伊德的概念,那是因为最初的最重要的创造是在非语词化的原发过程中产生的,它是视觉意象或听觉意象,(科学证明,在人类的内在感知觉系统中这两种意象是占了90%以上以上的,所以排斥意象是诗歌永远做不到的。)允许原发过程意象大量直接进入诗歌是现代诗歌的最大特色,这也是为什么布莱克既被认为是浪漫主义先驱,又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先驱的原因,他的许多诗已经接近于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自由发声……“创造”的初始形态多数是“非语词”的,爱因斯坦就说他一般脑中会先有些图像、公式……而后再被翻译成文字。诗歌创造在弗洛伊德所说的继发过程中才真正面对“语词化”表达的问题。传统诗歌跟现代诗歌到这个步骤都是差不多的,但传统诗歌到这时要遵循逻辑化表达的限制,而现代诗歌到这时是遵循将属于原发过程中的那种音乐性由着诗性直觉自由推动而走向最终形式的。(指西方诗歌) 所以当有人问特朗斯特罗姆你的诗有没有音乐性的时候,他说音乐性就是形式,就是诗歌语言。优秀的现代诗歌一首诗就是一个形式!但是因为我们见到的不优秀的、没有真正创造力的现代诗歌太多了,所以我们意识不到。其实,口语诗也好,再短的诗也好,翻译的诗也好,真正有创造性的诗是不可能不打动我们的。读读这首翻译的短诗吧: 木头的纹理 波浪一般起伏。 凝滞的大海, 你什么时候看见 最后一名水手 驶过? 它既有意象,又有大情感,还有强大的文化反思力量!真正的感人的好诗是放在哪里都是好诗的!现代诗歌有很多晦涩的,有很多体现了艺术家坚决设置阅读障碍意志的诗,当然也有确实写不清楚的诗,但“好诗主义”确实最值得弘扬。 但是马利坦忽略了一个问题,语言学转向的问题。现代诗歌写作经验的确更多的时候受到的是“语词”的激发!不过,这是由于诗人终日与词打交道造成的,就像爱因斯坦创造时可能脑中会先有公式,音乐家创造时脑中会先听到声音旋律意象。不过,这也能得到解释,这时的词是客体化语词,一定是非逻辑语词。西方诗歌中现代和古典之争说到底争的就是个“逻辑”和“非逻辑”,直接展示“原发”意象和情绪情感音乐还是在“继发”过程中受逻辑规律支配套进诗歌既有的先在格律中的问题。……
第4个回答  2014-04-30
上面的回答已很完备,了解了古典诗歌的形式方面的特点{格律、音步}以及按语法结构作停顿单位的基本要求之后,至于形式更为自由的现代诗歌的节奏问题便可触类旁通了。掌握了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朗读中注意逻辑重音,对节奏的舒缓和急促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