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的“昏沉”以及“掉举”各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昏沉”,梵文 Styama ,是指使身心沉迷、昏昧、沈郁、钝感、顽迷,而丧失进取,积极活动的一种精神作用。昏沉与清醒正好相反,人在睡眠不足,体力透支时,容易昏沉。

掉举,心所名。指心浮动不安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俱舍宗以此心所属大烦恼地法之一,十缠之一;唯识宗则以之为随烦恼之一。此外,恶作与掉举合称掉悔盖,为五盖之一。

扩展资料:

有部大烦恼地法之一,法相宗随烦恼之一。谓使心躁浮不静的作用。《俱舍论》卷四:“掉谓掉举,令心不静。”《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掉举?谓随忆念喜乐等事,心不寂静为性……是贪之分,障奢摩他(意译“止”,禅定)为业。

智慧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①、世间智慧:古印度称为五明,既是世俗慧。

⒈声明:世间的种种语言。

⒉因明:世间的哲理、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的论断方式,称为因明。

⒊医方明:医学知识,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学问、方法,称为医方明。

⒋工巧明:世间的种种科技、技术,称为工巧明。

⒌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为内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

佛法称为内学,其他的知识称为外学。这五种学问称为世俗的智慧,我们以

世间分析、聪明智慧,就可学习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掉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昏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学六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8
第六意识中有个明觉意识,第七识也有明觉意识,只是我们一般人都感觉不到第七识,所以常说的明觉意识多指第六意识中的。
当明觉意识相对杂念意识强大时,明觉占具主角,杂念意识就只能乖乖的做个配角,不会兴风作浪喧宾夺主。这个时候就是明觉状态。
当明觉意识相对杂念意识弱小时,杂念意识就相对强大了,于是杂念兴风作浪喧宾夺主。这时就是掉举状态了,任杂念狂飞施虐。
无论是明觉意识还是杂念意识,都是第六意识中的,所以都有各自的生灭强弱的动态变动运行,当变动到某一个时刻,刚好明觉意识很弱了,弱的几乎没有了,同时杂念意识也很弱了,弱的几乎没有了。这时就是昏沉状态了。
明觉,昏沉,掉举,浅定,深定等等状态都是不停的运转的。意识活动是运动变化的,宇宙也有成住坏空的运动变化,年有四季运转,日有昼夜运转,人有生老病死运转,天有风雨雷电,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宇宙信息是同步的,万物之间都有共性存在。
其实,昏沉也是一种念头,所不同的是,它相对普通念头来看显的比较顽固和强大,当他来的时候似乎看不到他的边界,如同被无边无际的铺盖一般笼罩着。
可以用对待普通念头的方法去观看他,你会发现其实他也是在生灭变化的,只是他比普通念头生灭变化的周期长了而已。你会发现,原来他也是个没有自性的妄念而已。
(仅供参考)
第2个回答  2020-07-08
十缠
【十缠】 [出翻译名义] 缠者缚也。谓一切众生。被此十法缠缚。不能出离生死之苦。证得涅盘之乐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无惭,惭即惭天。谓人于屏处,作诸过恶,不自凄耻也。
二、无愧,愧即愧人。谓于人所见处,为诸过非,不知羞愧也。
三、嫉,嫉者妒也。谓见他人荣富,心生妒忌也。
四、悭,悭者吝也。谓人于世间资财及出世间法财,不肯惠施也。
五、悔,悔者恨也。谓所作之过。蒂芥胸臆,不能自安也。
六、睡眠,睡眠者。谓人昏懵不惺,常乐睡眠,无所省察也。
七、掉举,掉举者,摇动也。谓心念动摇,不能摄伏,于诸禅观,无所成就也。
八、昏沉,昏沉者,昏钝沉坠也。谓神识昏钝,懵然无知,不加精进之功,遂致沉坠苦海也。
九、嗔忿,嗔忿者,恚怒也。谓人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便发恚怒,而忘失正念也。
十、覆,覆者藏也。谓隐藏所作过恶,惟恐人知,不能悔过而迁善也。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9
“昏沉”,梵文 Styama ,是指使身心沉迷、昏昧、沈郁、钝感、顽迷,而丧失进取,积极活动的一种精神作用。昏沉与清醒正好相反,人在睡眠不足,体力透支时,容易昏沉。《成唯识论》卷六云:
“云何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必,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有义昏沉痴一分摄,昏昧沈重是痴相故。”
“昏”与昏通,作蒙昧解;“沉”作不降解,“无堪任”是说不能处事,“毗钵舍那”是梵音,译为观照。此意是说,神智昏昧,气血下降,精神难以振作,无法处理事务,此种状态即是昏沉。睡太多、吃太饱也会昏沉。这种情形刚好和十一个善心所中的“轻安”成对比。要对治昏沉,必须要勤修禅定功夫,把精神安定在“轻安”的领域中才可。
有一位禅师每一次打坐即昏睡,为了提起正念,不受瞌睡所诱,就在悬崖绝壁上打坐,没有多久,昏沉一来,身体一动,重心不稳,就跌了下去,修行人心想这么高的崖壁摔下去,一定是粉身碎骨,算了吧!谁叫我这么业障,禁不住睡魔的诱惑,换一个报身再来修好!正急速下堕时,身体忽然停在半空中,仿佛有人托着他缓缓上升。他睁眼问道:“救我者是谁?”空中有声回答:“金甲护法。”
禅师在悬崖边上,重新调整坐姿,内心不禁沾沾自喜:“想不到我的修行已到达有神护法之境,这下子再也不怕摔下去了……。”正想得高兴时,护法神在空中又说:“我因你一念精勤所以来护你的法,现在你的慢心一起,功德全失,二十世不再护你的法以。”禅师一听吓得冷汗直流,懊悔不已,一直责怪自己的轻心慢意。何功何德受得起护法神之护,不知惭愧,反而自大自满,说不尽的忏悔、惭愧,打定主意,绝对不再昏沉。因为再跌下去,就没有人来救了,意志虽然坚定,仍然敌不过习气,坐着、坐着,一个瞌睡来又直往下坠去,禅师此刻身心顿清,知道护法神不会再出现,也无求生之念,就在身体要重摔于地的一刹那间又缓缓上升了,禅师问:“救我者谁?”答:“金甲护法!”师云:“方才说二十世不护法,今又为何?”答:“你方才至诚恳切忏悔,生惭愧心,此功德可抵二十世,所以又来护法。”
我们的心时常随着环境、习惯而转,不容易改变。笔者以前在学校中,吃过午饭,即有午休,养成午睡的习惯,初到日本留学那年,由于日本没有午睡的习惯,十二点十分下课,十二点五十分又开始上课;四十分钟的时间用餐,还要扣掉来回教室之间的路程十五分钟,所以下午第一节课精神很容易昏沉,无法集中心力听课,坚持了二个月后,精神也振作起来了,至今无需午睡,精神仍然很好,只要有心调适,有定力、毅力去改正,没有改不过来的习气、习惯。
对治“昏沉”就是要常观照心的动静。如一首禅诗云: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耳!”
我们睡眠,我们起身、打坐、说话、经行……等一发,都是心的表现,要使心须臾不离自性清净的佛性,就要将心念放在“觉照”上。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认清哪些是昏昧的妄念,哪些是清净的正念。有位禅师听到隔壁的一位姑娘唱道:“张豆腐、李豆腐,枕上思量千条路,明朝仍旧打豆腐。”这位正在打坐中的禅师因这首词而开悟;依境不随境,因境生正定;法无定法,端赖个人的禅定功夫。
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这个地方绝了粮,七日间未曾进食。有一天孔子午睡之际,颜回不知从何处弄来一些米,正准备煮粥。粥饭将熟之时,孔子睡眼惺忪中,见颜回以手入锅,抓起一口粥饭送进口内,遂以为颜回饿昏了而忘了礼教。粥已熟,颜回先盛了一碗给孔子,孔子起身道:“我方才梦见先父,因此,在喝粥之前,想先以此祭拜亡父。”颜回说:“不,不行,祭拜之物一定要洁净,方才煮粥时有炭炭掉入,因此我将它掏出来,但又不忍舍弃,于是放入口中,这锅粥并非洁净之物。”孔子闻言大声叹息说:“我过去一直相信眼见为凭,后来才发现并不尽然……。”
学问广博如孔子,若修行功力不足,心一昏沉,也会有判断错误的情况发生。

【掉举】 梵语auddhatya,巴利语 uddhacca。心所名。指心浮动不安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俱舍宗以此心所属大烦恼地法之一,十缠之一;唯识宗则以之为随烦恼之一。此外,恶作与掉举合称掉悔盖,为五盖之一。就此心所之所障,有部及阿毗达磨杂集论、成唯识论皆以之障定;经部及瑜伽师地论之说,则以之障慧。又于发智论卷二、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七论中,心之掉举、恶作,就相应、不相应之关系分为四种,即心虽掉举与恶作不相应、心虽有恶作与掉举不相应、心有掉举亦与恶作相应、心无掉举亦与恶作不相应。又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以掉举、心乱恒展转相应,关于其体之异同,有诸种说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