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如果有人再读或者再写有关三国的书籍。请大家不要老盯着五虎上将之类。三国之中我最心疼魏延。史料记载魏延是一代名将!深受刘备信任很重视。任职征西大将军、郑南侯等。威震汉中。职位可比诸葛亮。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魏延也当帅材。喜欢出奇制胜,与诸葛亮的稳扎稳打各有千秋。却因为与诸葛亮军事风格不合而错失军权,又因与杨义老狗的个人矛盾诛灭九族。他不是谋反是内讧而已呀!魏延的死是诸葛亮不喜欢他造成的。希望大家多多看看魏延的资料。还他一代名将各清白。魏延功比关羽,张飞多已!他架起了蜀国最困难的时期。可叹……罗贯中罪不可恕!
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希望大家不要被罗贯中骗了,还魏延一代名将个名声。希望大家积极评论。虽然分数少。但是我本身的分也少,希望大家体谅。我很为魏延报不平。希望大家支持 .如果大家有魏延详细的资料请告诉我

  魏延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信阳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葛亮死后,魏延因被陷害谋反而遭杨仪一党所杀。
  [编辑本段]魏延 - 个人档案
  蜀汉名将,字文长。初随刘备作战,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但没被采纳。魏延为人孤高,深明大义,多立战功,在后期尤其为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较矜高,有些叛逆性(这个“叛逆”不是古代意义上的谋反,而是现代意义上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个小孩子挺叛逆),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时常发牢骚,不懂得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与杨仪势同水火。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毁栈道、攻击杨仪。最后被冤枉成谋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惨后果。
  官至: 征西大将军 南郑侯 凉州刺史 汉中太守 前军师
  赐予假节
  相貌:面如重枣,目若朗星
  性格:骄矜高傲、忠诚
  子:魏容、魏昌
  [编辑本段]简明历史传记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魏延(王心海饰)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于杨仪,魏延因持功心有不甘而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
  [编辑本段]《三国志·蜀志·魏延传》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三国志11中的形象)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三国志10中的形象)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陈寿: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徐澄清:《三国演义》中“魏延脑后有反骨”这一说,为好多人所熟悉和接受。这就须从历史本来面貌来辨其真伪。这里我只就诸葛亮用人之得失和魏延之悲剧发点议论。
  杨戏:“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三国志·魏延传》:“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3
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时,只有五十四岁。

诸葛亮究竟得的是什么病?《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没有明确记载。但

根据《三国演义》所描述的诸葛亮生活习惯,我们大致可以推测,他很有可能患

有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三国演义》多次描写到诸葛亮吐血的场景,这很可能是消化性溃疡引起的

症状。在专业的《病理学》教材中,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病时,往往会发生黑便和

呕血现象。这主要是因溃疡底大血管被腐蚀破裂而引起的。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其作息时间没有形成规律性。他年轻的时候疏狂成性,

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

于洞府之内。食无定量,睡不定时,缺乏有规律的身体锻炼。“草堂春睡足,窗

外日迟迟”便是他的生活写照。

自跟随刘备出山以后,诸葛亮更是缺乏必要的肢体运动。由于每次打仗他都

“手摇羽扇,独坐轮车”,身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势必影响食物的消化。此

外诸葛亮还是一个废寝忘食的工作狂,这更是加重了肠胃功能的负担。到最后一

次伐魏时,诸葛亮的饭量严重下降。而这一信息正好被他的死对头司马懿得知

了,司马懿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三国演义》也有多处关于诸葛亮昏倒的描写。这有多种疾病的可能性,比

如高血压、脑溢血、贫血、低血糖等。这些与工作压力大,长期受精神刺激,情

志不调,以及营养不均衡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诸葛亮是一个内心非常敏感的人,他无法做到举重若轻,工作的每一个失误

都会给他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而且他又是一个好面子的人,北伐屡次失败,无

法实现他对世人的承诺,这让他心急如焚,忧心忡忡。而身边大将的接连死亡,

则更是让他伤心不已。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原,看到赵云的儿子前来报丧,诸葛亮掷杯于地曰:

“子龙休矣!”而且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益栋梁,吾去一臂也!”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用计谋把司马懿杀得大败,但忽听有人报张苞身亡,于

是孔明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绝于地,自此得病卧床不起,蜀军不得不放弃进

攻,退回汉中。

当初刘备病死,也没见诸葛亮这样伤心,为什么损失一员大将就让他悲痛欲

绝呢?这是因为战争打到最后,蜀国已经缺兵少将,张苞病亡意味着孔明的进攻

力又逊一筹,取胜的难度更大了。

第六次北伐中原,忽报关兴病亡。孔明放声大哭,昏倒于地,半晌方苏。众

将再三劝解,孔明叹曰:“可怜忠义之人,天不与以寿!我今番出师,又少一员

大将也!”

数伐中原而不成,诸葛亮的内心已经脆弱到了极致,再也经不起失败的打击

了。眼看着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无法用计胜之,只好把希望寄托于盟军东吴

的联合行动上了。谁知又有一个噩耗传来:“魏主曹睿闻东吴三路进兵,乃自引

大军至合淝,令满宠、田豫、刘劭分兵三路迎敌。满宠设计尽烧东吴粮草战具,

吴兵多病。陆逊上表于吴王,约会前后夹攻,不意赍表人中途被魏兵所获,因此

机关泄漏,吴兵无功而退。”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众将急

救,半晌方苏。

当这次吴蜀联合进攻行动被曹魏瓦解后,诸葛亮便彻底崩溃了。孔明叹曰:

“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是夜孔明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

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夕矣!”
第2个回答  2009-06-28
魏延 子文长 江表义阳人氏,原本是刘表手下大将,因刘琮降曹而转投长沙太守韩玄。关于战长沙时,为救黄忠斩杀韩玄,后任汉中太守 征西大将军、郑南侯。史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的勇将,智勇双全 善养兵卒,深得刘备信任,屡次被委以重任。 详见《三国志〉〉
第3个回答  2009-06-16
魏延在蜀汉军事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刘备之所以任魏延为汉中太守,就是因为看到魏延的将帅之才,汉中是蜀国的北大门,汉中若破,蜀中危矣!!!可见魏延在独当一面上还是很受人认可的...至于魏延叛乱一案,正如楼主所说,乃是罗贯中误写。
第4个回答  2009-06-18
魏延确实是一员虎将,三国志魏延转记载:魏延并无谋反之一,并未谋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