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如题所述

麻将起源于明朝。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什么娱乐用的设备,船上的将士只能以投掷骰子赌博作为消遣。但是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经常有将士想家,甚至有试图谋反的,试图杀了郑和他们,为了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

郑和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以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分别刻了1-9“条”,然后又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了1-9“桶”(筒)。

然后又根据风向,刻了“东西南北”四个风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9“万”。然后以“大中华耀兵异域”的口号。刻了红色的“中”,然后根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最后有一块牌不知道刻什么好,就不刻任何东西,这个就是“白板”。

第一次玩的时候是郑和、副帅、大将军、郑和的夫人(太监也可以娶妻)四个人一起玩,最后确定了游戏规则后,全船开始都玩此游戏,船上有一个姓麻的将军,他玩这个游戏得心应手,于是郑和给这个游戏命名“麻大将军牌”,即是后人的“麻将牌”。

形成过程

在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也叫默和牌)的戏娱用具。纸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宽不到一寸。纸牌开始共有60张,分为文钱、索子、万贯三种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两张,另有幺头三色(即麻将牌中的中、发、白)各两张。

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对牌者为胜。赢牌的称谓叫“和”(读音:hú,ㄏㄨˊ)。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从此纸牌就变成120张。在玩法上,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也就是说,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还可以吃、碰。

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同门三张数字相连)、“碰”(三张相同)、“开杠”(四张相同)。此时的纸牌又叫“碰和牌”。

与此同时,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碰和”,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并且有了开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诈和受罚等规定。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纸牌接受、继承下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17
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由来一 麻将本名应是「抹将」,抹的是水浒传的108个好汉。相传元末明初有个名叫万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欲将水浒传的故事让达官贵人也知水浒故事,进而爱民护民遂发明麻将,将水浒英雄融入这个游戏中。 麻将以108张为基数,分别隐喻108条好汉。如牌中九条喻为「九条龙」史进,二条喻为「双鞭」呼延灼,一饼喻为「黑旋风」李逵。之所以分为万、饼、条三类,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谐音。每类从一到九各有四张牌,刚好108张。108条又是从四面八方汇聚梁山,所以加上东、西、南、北、中午个方为各掭四张牌计20张。这些好汉有富贵贫穷各阶层,所以再加上「发」、「白」隐喻富有及穷白,加上八张牌,整副牌共计136张。 后来又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共计144张。另有一种民间趣话,打麻将用四方桌既是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张牌,因为一季有十三个星期。四季合五十二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赢了时的那一张,代表一年最后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 年。这也是另一种趣话。 由来二 麻将起源於护粮仓麻将牌起源江苏太仓,这是苏州杂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结论。 太仓在古时是皇家粮仓,仓内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运」。粮仓既设,雀患便生。 守仓兵丁以捕雀取乐,仓官变鼓励为奖励,发给竹制筹牌记数酬劳。这筹牌上刻有字,可用来作游戏的工具;这牌子又是赏钱,有证券价值,於是便可以用来作输赢。 这种游戏流传下来,演变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将。其玩法,术语等都与捕捉麻雀有关。 譬如筒、索、万。筒的图案是火枪的象形符号(截面图)。几筒表示几具火枪。索即束,是细束捆串起来的鸟雀,所以一索图案的是鸟,二索上像竹节,表示鸟雀的脚,官吏验收时以鸟足计数,兵丁将鸟雀集合成「束」。万,即赏钱。另外,东、西、南、北为风向,土枪无力,发射时要考虑风?。中,即打中,故涂红色。白,即白板,打空枪之谓。发,即得赏发财。「碰」, 即「砰」,枪声。成牌之「胡」,实为「鹘」;属鹰的一种,有高强的捕鸟本领,有了鹘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胜皆曰「鹘」。除此,麻将中的「吃」,杠」 等术语几乎都要与捕捉麻雀联系起来。 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将牌」呢?原来太仓方言的「鸟雀」就叫作「麻将」,「打鸟」或者「打麻雀」统称「打麻将」,故麻雀牌也叫「麻将牌」。 由来三郑和于公元1405年至1433年先后七次奉旨率船队出使西洋,一说为弘扬国威,加强联系;二说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其历时28年,行程10万余里,可谓世界航海的壮举,郑和也就成为世界航海界的先驱。而今天人们称为“麻将”的游戏就是他在航海期间发明的。明宣德年间,郑和率领船队直驶西洋群岛。十几日乃至几十日的海上生活,水手们感到很无聊。郑和为了给水手解闷,就在船上设计了一种竹牌游戏,以此来打发水手们的“业余生活”。这种所谓的竹牌游戏就是今天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麻将”。明朝时的船只无动力可言,主要以风为动力,所以出海航行的人最关心的事情就是辨别刮什么风,所以这种竹牌游戏即以“东、南、西、北”风4张牌为始。有了风要撑起风帆以及靠岸抛锚就是绳索,所以麻将中又有一至九条(索)的牌名。在海上航行,淡水是必不可少的,而装水的器具当时叫竹筒,放在船仓常常排列成行,一直要排九行,于是在麻将里便有一至九筒的名目。九张万字牌缘于出海前朝廷按级别拨给每个船员一至九万串铜钱,这些钱分给水手们上岸后买水酒喝。那时航海没有现代化的日期记录,只能以日出日落和节令的变化来辨别一年四季,就这样,郑和便在竹牌上加上“春、夏、秋、冬”四个“花牌”。明代的中国,已处在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富有的船员上岸后用皇家的铜钱购进了不少当地的物产,显示了当时中华民族的神威。于是聪明的发明者又在竹牌中加入“中、发、白”三张牌。这便是今日人们称之为“麻将”牌的历史由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4-29
很多人都会打麻将,估计很少有人知道麻将是怎么发明的?谁发明出来的?又有着什么样的来历?麻将在之前也叫麻雀、雀牌,我们先看看关于麻将的来历相传,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人发明了麻将的雏形,唐朝魏州昌乐,也就是今河南昌乐县,有个叫张遂的人,是个天文家、数学家,他就曾编制了一套纸牌,每个纸牌规格大小都一样,宽3.5厘米,长15厘米,每张纸牌上还印有“万”、“索”、“筒”的图样,之后又增加了东南西北中发白其中牌,其实万、索、筒是古代货币量的概念,但是纸牌优缺点,就是拿在手里不方便。以上算是麻将最早的雏形,但是最终是谁发明的,有很大的争议郑和说明朝宣德年间,郑和在航海途中,因为长年累月的在船上,很多船员觉得无聊,于是郑和就在船上设计了竹牌游戏,郑和设计的竹牌内也有东西南北四张牌,后又增加了1-9条(索),因为在船靠岸时要抛锚系绳索,所以才得以增加,据说东南西北也是根据航海风向得来。然而出海,船内需要淡水,当时装水的容器是“竹筒”,所以后来又增加了1-9筒,随后又因各种原因增加了1-9万(清朝按照规定分发给每个船员1-9万串铜钱),再加上之后的“发”、“中”、“白”,因为常年航海,经历春夏秋冬,便增加了这四张“花”牌,用来代表四季的变化。万秉迢说相传元朝末年,明朝初年,有个叫万秉迢的人,他非常喜欢《水浒传》中的108个好汉,想让贵族世家、达官显贵也熟知梁山好汉,于是将108将融入到人们的游戏中,麻将以108张为基数,分别代表着每个好汉,比如九条就是“九条龙史进”,二条则是“双鞭呼延灼”,一饼则是“黑旋风李逵”,因为这些梁山好汉都是各地汇集,所以增加了东南西北中,又以梁山好汉有富有贫,所以增加了发和白,不过这一说法我不怎么相信。更有人说麻将所用的四方桌是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同时也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又因一季有13周,所以每人又有13张牌,4季节加起来共有52周,共364天,加上嬴了时的那一张刚好是一年的时间。究竟是谁发明的也是众说纷纭,不过最终是兴起于明末清初,现如今家家户户都以此为乐,在此新年之际,祝愿大家还是小赌怡情,娱乐为主。追答

第3个回答  2022-02-04
这个鬼东西害死好多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第4个回答  2019-10-28
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
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麻将的转变:
汉魏以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琼而独立行棋,向象棋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游戏。而博戏的琼变为五木,即五个木制的骰子,也独立成为一种博戏用具,称为樗蒲。以掷点分胜负。相传这又为曹植所造的骰子当时用玉制成,后改用骨制。变五木为两骰,立方体,其六面刻点,点数从一到六。所以当时又叫“双六”。
博戏到了唐代,骰子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变为六个骰子。据《西墅记》所载,唐明皇与杨贵妃掷骰子戏娱,唐明皇的战况不佳,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四”才能转败为胜。于是唐明皇一面举骰投掷,一面连呼“重四”。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悦,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点涂为红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两面为红色,其余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后,用六个骰子合成各种名目以决胜负的戏娱方法,在当时称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最完善的戏娱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产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现在一些地区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制成,变骰子的立方体为长方体,变骰子的六面镂点为一面镂点。骨牌有21种花色。每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为12点,最小为二点。每色有两张或一张,共32张。
唐代中期,与骰子格同时,又有种叫“叶子戏”的游戏出现。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一。唐《同冒公主传》说,“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这是最早的有关叶子戏的文字记载。此外还有几种说法:系叶子青所作;系妇人叶子所作;系唐贺州刺史与艺妓叶茂莲船上戏骰子格。这些说法似乎都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戏”,并非一种成形的游戏。只不过是玩骰子格时记录输赢数值的纸片。这可从欧阳修《归田录》中得到证明: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备检查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文中所谈的叶子,就是纸片,但这种并非游戏,只是记录数值的纸片,我们却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将牌的鼻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