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角度与认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大海,烟波浩淼,广阔无垠,蕴藏着伟大的力量,人们常赞叹“海是江河的母亲”。而在一次作文大赛种,一位中学生的妙喻“大海的母亲是小溪”,却让一位老作家赞不绝口。很多事情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往往会有迥然不同的认识。

【话题导引】
大海,烟波浩淼,广阔无垠,蕴藏着伟大的力量,人们常赞叹“海是江河的母亲”。而在一次作文大赛中,一个中学生的妙喻“大海的母亲是小溪”却让一位老作家赞不绝口。
很多事情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往往会有迥然不同的认识。
请以“角度与认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卷面工整。

【写作指导】
“角度与认识”这个话题写作的范围很大。体验事物的视角不同,便会带来不同的感悟。其实,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经常进行“另类”思考。成功与失败,乐观与悲观,进步与后退……换一个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就可能海阔天空、柳暗花明了。
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一话题的写作可以以议论为主,严密地论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个中心论点;也可以写哲理性的散文,蕴涵深刻道理的记叙文;还可以写故事新编或者小小说、书信等。但一定要“文不离题”,围绕“角度与认识”这个话题作文。
从写作题材上看,可以写家庭的经历,学习的感受,生活的体验,社会的认知,历史的风云,人类的现状,世界的发展等等。
但行文时,要力避以下误区:
1.单纯的叙事,不能把重点放在感情的抒发或者景物的描写上。
2.选择论据的说理性不强,用叙事代替议论。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的,叙事要做到详略得当。
3.论证过程不严密紧凑。选择材料要符合话题,由于有字数限制,所以不能面面俱到地分析问题,应该集中笔墨围绕中心话题行文。
【素材举隅】
(一)故事类:
1.两个卖鞋的去非洲经商,发现非洲人不穿鞋。一个人悲伤地说:“他们不穿鞋,怎么卖给他们鞋呢?”另一个说:“都不穿鞋,我们的市场太大了。”结果,一个空手而归,一个发了大财。
2.一位老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卖伞,一个卖布。在雨天他担心卖布的儿子生意不好,晴天的时候担心卖伞的儿子买卖难做。有人劝他说:“雨天,你卖伞的儿子生意就好,晴天你卖布的儿子买卖就红火。
3.两个人看见半瓶水,悲观的人说:“可惜,就剩一半了。”乐观的人说:“太好了,还有一半呢!”
(二)名句类: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题西林壁》)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人间训》)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三)其他
1.同一个苹果,竖着切下去,会看到我们平时看惯的截面,横着切下去,却会看到一个五角星。
2.不同年龄段的人看“0”的不同结果。
3.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会发现它有不同的特征。
4.中立角度看薛宝钗的命运以及宝黛的爱情悲剧。

爱,也在夕阳

当黄昏的最后一抹余辉飘飘洒洒地落到人间的时候,人们心中总是充满了惆怅,黄昏的到来或许意味着一天的光明结束了,而留给人们的,总有天边的那片彩霞……
古人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实,“近黄昏”又何尝令人不悦呢?人们总是说“最好的总是留在最后面的”,那最后的一抹余辉又怎能不是太阳光的精华呢?人们惆怅夕阳西下,只是世俗的生活让人的心灵多了些寂寞,也多了份沉重。“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那夕阳造就的绚丽晚霞不正预示着晴朗的开始么?所以,抛开心灵的复杂,用欣赏的眼光看黄昏,看黄昏后的阳光,你会看到一个崭新的希望伴着夕阳向你招手。
春天的风温暖柔和,夏天的风凉爽惬意,冬天的风只会让人感到寒冷。惟独秋风,丝丝凉意中夹杂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尽的思念。这个让人惆怅的季节也就成了寂寞、悲寥的代名词。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就望望田野里的小麦和山峰上的青松吧,金色——丰收的季节,喜悦的颜色。其实每过一个秋天,我们就会成长一点,也可以说是成熟一点。我赞赏刘禹锡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乐观与豪迈。灰色并不是秋天的代言,那小麦的金黄,青松的碧翠,枫叶的火红也蕴涵着一个个强烈而含蓄的希望。
喜欢上秋天,说明你已经成熟,已经学会了成长。
十八岁的天空,会阳光明媚,也会细雨缠绵,我们不要总去感伤。青春应该是一个让人学会成长,学会思考,学会生活的季节。那绵绵的细雨,只是在冲刷你心灵的污点或是洗去那充满忧伤的记忆。
或许真的是笑着哭最痛,那就让我们学会哭着笑。哭着笑是一种心境,让忧伤边变得美丽,让绝望充满希望。
人生亦如四季,我们留恋少年蓬勃的朝气,我们挥洒青年旺盛的精力,我们向往老年的安逸,但也别忽略了中年的睿智、中年的收获。
换个角度看自己,认识世界。纵使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也会有一种爱涌动在你的心头。

【佳作点评】从体裁上来看,作者选择的是散文。语句流畅而有情致。既有感情的宣泄,也有理性的思考。对事物的体验深刻,对生活的感悟独到。恰当的引用也增加了本文的文化底蕴。
人们总是赞美朝阳的蓬勃正午的朗照而惋惜夕阳的短暂,作者却用欣赏的眼光看到了美丽的夕阳带着希望向自己招手;人们大多喜欢百花争艳的春天与万物疯长的夏天,却常常慨叹秋的萧条肃杀与飞旋的木叶。作者却引刘禹锡的名句证明了“秋日胜春朝”……这种特殊的写作视角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另外,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天气和季节过渡到了人生的话题,点明人生的秋天更值得人们珍惜,更值得人们去奋斗。

请换一个角度

又丢了一只羊羔,愤怒的农夫顺着爪子印沿河边追去,一只饥饿的狼正大口吞食着那只肥美可怜的猎物。于是,在动物们的帮助下抓住了这只狼,将他扭送进了“森林法庭”,听取法官的审判。
农夫坐在原告席上,恼火地向法官陈述着事情的经过,并请求处死这只贪食的狼。
“狼先生,你有什么话要说么?”
狼激动地站在被告席中间,说出的话让人吃惊。
“法官大人,请您耐心听我的辩词。几十年前,当我还是一只幼狼,我的家乡是多么美丽,青山绿水,兔走鹿窜。尽管我们每日都捕杀小动物,但我们并不影响自然的规则,我们安谨地遵循着食物链,保持着森林的美好是生机,几时危害到了人类?然而,自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地建起,自从一个个饭店红火地开张,自从一家家工厂争先林立,我们就换了一个世界。人类疯狂地砍伐着我们家园的树木,无休止地用猎枪追杀我们。我们的血肉之躯被卖到了肉馆,成为人们的下酒菜,我们的皮毛被残忍地剥下来,去给人类预防寒冷,增添美丽。他们树起一排排的烟囱,排泄着令人窒息的气体,把我们深爱着的蓝色天空尽数染黄,他们弄来一根根管子,向水里排放着脏臭的液体。”
狼说到这里,已经两行清泪刷刷流下。听众席中的鹿、兔、猴也是动情的点头,偷偷地擦着眼泪。
“法官大人,人类只是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他们认为我们是凶残的、可恶的,殊不知如果换个角度,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您是不是有了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呢?吃那只羊羔我也是逼不得已啊,树木被砍光了,食草的动物濒临灭绝,我们又将何以为生?”
此时,全场已响起一片唏嘘之声。慌乱中,农夫不知所措。
台上的法官交换了意见,做出如下判决:“此案暂且不审,移交高等法院,待日后法官宣判,休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