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指路 阅读理解

认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人无不对他充满敬仰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为人处世的高风亮节。 我曾经和季老有一面之缘,而且是在当时并不知道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情况下。那是2003年的一天,我去北京大学见一位中学校友。校友约我在北大图书馆门前见面。
因为是第一次到北大,我并不知道北大图书馆的具体位置。进入校园后,先问了一次路,按照指示,走了一会,还是没找到。我站在路旁东张西望,想再次问路。
我看了看,前面有位老人在散步,还有位女清洁工在捡拾地上的纸片和树叶。我想,做清洁工作的应该知道图书馆的位置,于是我就上前问她:“阿姨,到图书馆怎么走?”她想了一下,然后对我说:“还有好远呢,你一直向前走,前面有个十字路口,你向左拐,再向前走,看到十字路口后再向左拐就能看到了。”我向她道谢后,便继续向前走。刚走出没几步,就听见身后有人喊:“同学,你等一下。”我回头一看,刚才那位散步的老人正向我招手。
“您是喊我吗?”我略带惊讶地问他。
“是的,你不是要去图书馆吗?”老人笑着说。
“是的。”
“刚才我听见你问路了,她可能记错了,你向前走,看到十字路口左拐,这没错,再向前走,看到十字路口应该是右拐,而不是左拐。”老人边说边做手势。
“是吗?”我不知道该相信谁。
“听我的没错,我这个糟老头子在这生活了几十年了。”老人笑着说。
“老人家,我有些不明白,刚才我问路时,您听见那位阿姨说错了,怎么不当时就告诉我?”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
“不应当,我要是当时就告诉你正确的路线,岂不是让她尴尬,尽管她说错了,可是她是在做好事,应该尊重她的好意。”老人说完笑呵呵地走开了。我有点感动,为老人的细心,更为老人的善良。
到图书馆后,我见到了朋友。我把刚才问路的事说给他听,他深有感触地说:“一般人肯定会当场指出那位清洁工的错误,不会考虑到这样会让她感到尴尬和难堪,这位老人真了不起。”
下午离开北大的时候,朋友送我。在途中,我又看见了那位善良的老人。当时老人正在和身旁一位中年人边走边聊。我悄悄用手指了指老人,小声对朋友说:“就是他,就是他告诉了我正确的路线。”
朋友笑了笑:“难怪,我说一般人做不出这事。”
“听你的意思,这老人不是一般人了。”我说。
“说出来你肯定惊讶,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据说,在退休之前,只要是季老的课就座无虚席,没座位的都站着听。我想我是个有福气的人,虽然没有听过季老的课,但仅仅一面之缘,他却给了我人生的教导:尊重别人的善意,哪怕他是错的。
1.说说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从结构方式来说,本文属于哪一种?
3.听到老人的解释后,“我有点感动”。请将“我”此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4.请给文章另拟一个标题。
5.文章末尾写“只要是季老师的课,就座无虚席,没座位的都站着听”有什么用意?
6.读完此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速度,急用!

1、第一段主要起到了引下文的作用,采用倒叙的写法使读者产生好奇心。
2、属于总分总的结构。
3、我心想:对于一个清洁工,身份那么卑贱,人们几乎无视于她的存在,更没有人会为她的面子与尴尬着想,而季老却尊重别人的善意,哪怕他是错的。
4、《受益终身的教诲》
5、说明人们对季老深深的敬仰,不只是感叹他的学识,有赞叹于他的品德。哪怕是一点点小事,也会看出季老那颗善良的心。
6、一个人不要只在乎自己,要处处想着他人,要处处在乎别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20
1、第一段主要起到了引下文的作用,采用倒叙的写法使读者产生好奇心。
2、属于总分总的结构。
3、我心想:对于一个清洁工,身份那么卑贱,人们几乎无视于她的存在,更没有人会为她的面子与尴尬着想,而季老却尊重别人的善意,哪怕他是错的。
4、《受益终身的教诲》
5、说明人们对季老深深的敬仰,不只是感叹他的学识,有赞叹于他的品德。哪怕是一点点小事,也会看出季老那颗善良的心。
6、一个人不要只在乎自己,要处处想着他人,要处处在乎别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