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的写作背景

偶要《有的人》的写作背景,请知道者尽快送来,本人追加5分悬赏~!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这首诗就是之后诗人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臧克家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扩展资料:

《有的人》全文: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对比,对比造成两种生死观的巨大落差,更有助于揭示其美丑、善恶的本质区别;同时,这种对比是贯穿全篇各节的,从全诗而言则是用了铺陈手法,依次展开。

文中多处暗引鲁迅的诗文,如“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源于鲁迅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则源于鲁迅《野草·题辞》中“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数句。化用鲁迅诗文以讴歌鲁迅精神,形象而又鲜明,能更透彻更贴切地表达诗作的主题。全篇语言凝练,富于节奏感。情感表达在对比中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过目不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写作背景: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看到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等,他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睹物思人,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了自己对纪念鲁迅先生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这首诗热情地歌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的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的揭露了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存,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灭亡的道理。

作品名称:有的人
外文名称:Some people
创作年代:1949年11月1日
文学体裁:现代诗
作 者:臧克家
内 容: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503/ca704596.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15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这首诗就是之后诗人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臧克家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扩展资料:《有的人》全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对比,对比造成两种生死观的巨大落差,更有助于揭示其美丑、善恶的本质区别;同时,这种对比是贯穿全篇各节的,从全诗而言则是用了铺陈手法,依次展开。文中多处暗引鲁迅的诗文,如“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源于鲁迅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则源于鲁迅《野草·题辞》中“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数句。化用鲁迅诗文以讴歌鲁迅精神,形象而又鲜明,能更透彻更贴切地表达诗作的主题。全篇语言凝练,富于节奏感。情感表达在对比中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过目不忘。全文
2818
陈思卉真真 LV.22017-09-18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全文
87237
偷偷爱着你99 LV.162017-10-08
写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看到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等,他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睹物思人,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了自己对纪念鲁迅先生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这首诗热情地歌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的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的揭露了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存,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灭亡的道理。作品名称:有的人外文名称:Some people创作年代:1949年11月1日文学体裁:现代诗作 者:臧克家内 容: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全文
4592
热心网友 2017-10-08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这首诗就是之后诗人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臧克家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扩展资料:《有的人》全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对比,对比造成两种生死观的巨大落差,更有助于揭示其美丑、善恶的本质区别;同时,这种对比是贯穿全篇各节的,从全诗而言则是用了铺陈手法,依次展开。文中多处暗引鲁迅的诗文,如“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源于鲁迅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则源于鲁迅《野草·题辞》中“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数句。化用鲁迅诗文以讴歌鲁迅精神,形象而又鲜明,能更透彻更贴切地表达诗作的主题。全篇语言凝练,富于节奏感。情感表达在对比中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过目不忘。相关问题全部全文
3
feiniaoxp LV.22017-10-08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相关链接臧克家 (1905—2004)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了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其中《有的人》《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作品,多次被选入语文课本。《有的人》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2002年10月,他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写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第4个回答  2006-11-15
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它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启示我们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