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原型与其形象之间的关系

论文式的分析

摘要:塑造人物艺术形象是小说艺术的核心。看一部小说成功与否,首先看其人物写的怎么样。而认为形象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它是否典型。因此,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善于把人物典型化。怎样才能成功地做到把生活原型转化为人物典型呢?以下将介绍人物从原型到典型的几个基本环节。

塑造人物艺术形象是小说的核心。看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首先看其人物写的怎么样。而人物形象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它是否典型。典型就是以个别的人物形象对某一类人作艺术概括,它包括作家的人生理想。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不是作者凭空捏造的,它是有生活中现实的人物作为基础的。成为典型人物的创作原料或基础的,一般叫做人物的原型。以创造典型反映问题往往更深刻,更有力量。阿Q这个典型提出的社会问题多么发人深省,震撼人心!它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在创造人物形象时,要善于把人物典型化。怎样才能成功地把原型转化为典型呢?从原型到典型基本涉及以下几个环节:
一、善于观察,“寻找”人物的个性,理解共性。
(1)、 个性是典型人物的灵魂。艺术典型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原型就写不出典型。而原型又不是典型,不等于典型。典型人物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永远不会和别的人物重复个性。阿Q的相貌、行为、言谈、具体的心理,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的人那里都找不到,也不是甲、乙、丙的性格的和。他是他自己,有自己的灵魂和性格。对于读者他是“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语),对原型,也是又像又不像,所谓“在于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
没有个性化,就没有典型化。首先确定人物的普遍性、概括共性,然后再寻找特殊性、具体性、个性,这是本末倒置的想法。因为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赤裸裸的共性,共性只能寓于生动具体的个性当作。人物个性愈是突出鲜明,他就愈是具有深刻广泛的代表性和可共鸣性。阿Q个性的核心——“精神胜利法”众人皆知,“阿Q”这个名字已由“专有名词”变成“普通名词”。
要创造典型,我们不仅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人物,而且需要超脱现实,在虚幻世界、形象世界里,寻找反映现实生活这样那样的性格,并对它们进行艺术化的主观加工。平时应该有意识的储存多种多样的已有一定艺术成分的性格特征。它们是塑造人物的元素和材料。一旦进入了具体构思,影像便会活跃、丰满起来,生发、综合成完整的个别的艺术形象。因此,应该把感受集中于个性,致力于个性特性的收存。
须指出的是,如果单纯、片面、极端地追求个性,使之绝对化、漫画化、畸形化,也将使人物的典型性失落或削弱。个性化的人物依然带有生活固有的鲜明血肉和足够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即使是阿Q那样明显的个性化的人物,也不仅是“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者。他有自己的生活际遇,思想性情和喜怒哀惧,是个实实在在的活的阿Q。
总之,“寻找”人物的个性,是创造艺术典型的基础功夫。
(2)、不善于捕捉鲜明个性,不可能创造出典型人物,但如果仅停留于个性局部的串联,个性整体的复制,也不可能真正创造出典型人物。典型必须具有普遍性,概括性。
我们在获得众多个性的原始材料后,还得改造它们,在其基础上进行消化、提炼、综合,变随意、散漫、杂乱的自然状态为有规律性与目的性、单纯凝聚又丰富深邃的艺术实体。——这就需要去理解与把握个性中所蕴涵的共性。
现实中的人进入小说成为人物,总是在有限的范畴之内,特定的环境之中生活,总是为揭示富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价值而存在与生活,总是体现其创造者的理想与风格而被创造出来的。这些,都离不开创造者对共性的理解与把握。
(3)、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外在特征及其细节,不能通过自己的慧眼去判断事物的价值,就无法对事物进行真切具体的描写,就无法抓住生活的本质,从而也就无法提炼鲜明的主题。这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而言也是符合的。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目的、有系统、全面感知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它不仅是人们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艺术家在事物面前必须有独特的感觉,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强烈特殊的印象,他靠这个能力深入事物的内心,显得比别人敏锐”。[1]也就是说,写作者应该具有一颗敏感的艺术心灵,他对生活中感性具体的种种场景、情状和细节,有着特殊的精细深刻的观察、发现和捕捉形象的能力,并将看到的、听到的、书本上的他人生活内化为自己的独特体验。
当代作家阿城在《棋王》中精雕细刻主人公王一生的“吃”和“下棋”,描写之精细、神态之丰富堪称典范。作者做过知青,经历过一段艰难的生活。他从日常平凡的人情物貌中,感受到与众不同的特征——知青“王一生”对“吃”的虔诚和对“下棋”的痴,这是别人所不能发掘的;并在这个生活形象上,敏锐地发现并把握最富表现力的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人首先要使自己能够活命,然而追求物质食粮(“吃”)的同时也要追求精神食粮(“下棋”),这种生活的艰辛和人的达观用“吃”相呈现,让人感觉如此的沉重,其观察之深刻几乎无人能及。
综上所述,我们在创造典型人物时,要善于观察,既要“寻找”人物的个性,也要理解人物的共性,抓住本质。
二、通过想像,合成“理想”的人物
(1)人物形象的诞生,常始于某一生活原型。这原型,在人物塑造过程中只起素材信息作用。围绕这信息素材,创造者总是要将许许多多的个别原型材料先进行分解,择出一部分与写作主题有关、审美价值较高的材料,剔除那些与写作主题无关、没有审美价值的材料;然后将分解后留下的有用材料精华组和到一个个别的形象上,使这个个别具有了其他许多个别的特性同时又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生命。
鲁迅多次说过,他笔下的人物是“看的多了,凑合起来的”,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梁信说《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是由“女丫头、女烈士、刘秋菊”三个人物合成的。园艺家经常用嫁接的方法获得各种“理想”的果实,作家也用类似的方法创造各种“理想”人物——艺术典型。
当然,这种“艺术合成”不是随意的无条件的,不是任何几个人的任何方面的性格、事迹都可以合在一起成为典型的。在着重表现人物本质的大前提下,合成还有具体条件,并由此构成不同的方法。最常见的是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性格,事迹结合起来,使人物的某些本质方面沿着同一方向增长、加强,从而得到强烈的艺术表现。这种方法,可称为“同向合成”。[2]它往往造成典型的最大鲜明性。这种鲜明性是它高出生活原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如葛朗台,表现其吝啬的那些“行状”,并非某一真人的实写,也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将作者日积月累的同类事迹加以变化,加在他的身上, 从而造成极度吝啬的葛朗台,致使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葛朗台相形见拙,望尘莫及。与同向合成并行的是另一种方法——异向合成,即将各个原型不同的性格,事迹结合在一起,使人物的本质特性不是在同一方面增长,而是朝不同的方面发展,从而加强形象的多面性。[3]如:有两个将军,一个长于勇而短于智,另一个长于智而短于勇。作者要创造智勇双全的将军的典型,即可取两者之长,加以改造,进行合成。生活中的人往往只在某一两方面比较显眼、可取,加上作者的生活视野所限,难于了解各个原型的一切方面,因而要常从各个原型身上采取不同的突出之点,合成理想的典型形象。[4]
同向合成与异向合成经常并用,使典型人物既鲜明突出,又丰富多面。还应指出,无论同向合成还是异向合成,都不是无限、无止境的。参与合成的性格事迹尽管相似相通,也不是多多益善。不顾生活实际和客观规律,随心所欲的美化或丑化人物,必然使得所塑造的人物显得不真实,不可信。因此,作者必须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2)然而,许许多多的个别的、散乱的原型材料怎么可以合成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呢?想像在其中功不可没。
想像是人的大脑加工、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写作者充满激情的想像可以使头脑中的表象活跃起来,自觉的进入组合程序。现实生活给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表象,但如果没有激情,那么这些表象只会是一些无生命的东西,它毫无意义地停留在作家的头脑中,只会渐渐淡化、消失,而一旦拥有了激情的想像,作家头脑中的表象就会被触动。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安娜这个人物形象时,安娜的原型普希金娜,作者只见过一面,然而作者带着写作的激情凭借丰富的想像能力成功地塑造了安娜这个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人物。
三、感情投入,既注入主观,又尊重客观。
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人际关系,总是随意、杂乱、散漫的,作者对它们必须进行选择、修饰、加工。它们总会有历史、社会、文化与自然等方面的局限,因而总会在思想内涵或外观形态上不能如作者愿意,而具有作品的题材和主旨,又总会对它们的人物形象提出新的特定的要求。为了适应题材和表达主旨,写作者应该“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应该有意识地给人物的性格中的共性涂染上更具有社会色彩的主观见识,使其思想意义更加深广。作家以其自身的理想和独特的风格,改变与强化描写对象客观存在的性格特征,就会使小说人物比现实中人更理想、更有代表性、典型性。
然而,人物一旦被创造出来,并且有了真正的性格,就有了自己的独立性: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他是个活人。他要那样笑,你不让他笑,那就不行了。基于这一点,写作者应该对自己创造的人物给以充分的尊重,决不能把他们当作傀儡,任凭自己的主观意念来支使。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是个很有个性的形象,作者让他进了城,住进了县招待所,一个乡下人来到这样高级的住所,而对这个突然展现在面前的特殊环境,会有什么反应 作者很尊重陈奂生的个性,只好看着他到服务员那里要求只付一半的房钱,理由是他来到招待所已是半夜了。陈奂生按照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行动,陈奂生便有了自己的灵魂,有了生命力。
综上所述,写作者在塑造典型人物时,要感情投入,既要注入主观见识,一旦塑造的人物有了独立性时,又要尊重人物的客观性格。
小说人物从原型到典型这个过程相当复杂和微妙,牵涉到许多环节,以上三个环节是人物典型化的最基本环节,抓住这些环节,按其规律推进,在创作中,可以更后好地实行人物的典型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