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高考答题技巧

我是江苏10届高三学生!想请师哥师姐帮忙弄个有效的文言文答提技巧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
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课外的解题方法如下: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来源:东方网-新民晚报 作者: 郭龙场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02
首先是要通读全文,理解大概的意思,放过不懂的句子。随后着重关注要做题目的句子的前后,仔细读,随后联系作者的背景,得出文中的主旨,这样做题的思路就会比较清晰
望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7-25
文言文大多都是考一个类型的,所以记得在做题时记录高频词字的常见意思,基本的古言句式最好自己总结一下,最后能多练就多练一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3个回答  2017-07-25
一篇文言,在考试的时候,我一般最多用15分钟看完,做完选择题.有的题目你或许会觉得磨棱两可,但是那时候的你可以先不做那道题,先去做别的题目.等做完了你再回头看那道题,那时你的心里估计也会清晰很多。 文言的把握,就是一看完对那篇文章心中的把握.别胡乱去猜,那样会越来越远离主题. 还有要看下文言的标题.别忽视.因为标题也会透露出许多信息的.还有看下最后一个选择题,那个题目是叫你选择出错误的一个,那就有三个是正确的,那对全文的把握有很大的帮助.
第4个回答  2020-06-01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第5个回答  2010-05-18
  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 “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之”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训练习题:
  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2004年北京卷)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 马 无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 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③ 家 富 良 马 其 子 好 骑 堕 而 折 其 髀
  ④ 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 近 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 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化 不 可 极 深 不 可 测 也
  参考答案:
  1、 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008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3
  综观2007年十八份高考试卷,命题者没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四川卷第10题B项(选文出自《元史•贺仁杰传》):
  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原文中写“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这里所谓“辞不许”,意思是贺仁杰推辞而皇帝不答应,最终他收下了银两;如果我们联系后面的“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判断起来就容易了。
  2.福建卷第7题A项【选文为《书博鸡者事》(节选)]:
  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文中说博鸡者“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这个“下”是“服从、退让”的意思。高中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有“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一句,其中的“下”就解释为“谦逊地对待”,可见A项背离了原意。
  3.上海卷第23题A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选项错误理解了文中“文武之道一也”这句话(主要是句中的“道”与“一”),原文意思是“文、武的规律是相通的”,而非“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4.上海卷第23题C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选项错误理解了“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主要是句中的“名”字),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大凡后世所说的文和武,只是个名称罢了”。
  二、夸大其词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1.全国卷Ⅱ第10题B项(选文出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己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这一说法夸大其词,因为依据原文,当安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契丹责问高祖时,高祖曾一度“姑息重荣不能诘”(即“姑息安重荣不加责问”)。
  2.重庆卷第11题C项(选文出自《明史•李东阳传》):
  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原文只说“臣访之道路”(意思是“我在道路上询问”),那么选项中“各种意见”属夸大其词,事实上,李东阳是通过调查(主要是目睹)了解灾异情况的。
  三、张冠李戴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1.全国卷I第10题D项(选文出自《后汉书•宋均传》):
  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原文中写“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意思是说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洁守法,却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命题人有意张冠李戴,设置陷阱。
  2.全国卷新课标卷第6题C项(选文出自《新唐书•韦丹传》):
  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比照原文,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们一月之内如数补还——相关原文为“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
  四、颠倒事实
  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
  1.北京卷第10题D项(选文出自《淮南子•泰族训》):
  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淮南子.泰族训》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于治国之道;节选部分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D项的表述与文章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2.辽宁卷第12题A项(选文为《冉氏烹狗记》):
  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原文中说得很清楚——“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而非“并不赞赏”。
  3.湖南卷第12题B项(选文出自《韩非子新校注》):
  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不是作者所赞成的——文中说“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意思是“君主听取言论时欣赏说话人的口才,君主观察行动时赞赏他们远离实际,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讲话都深远阔大,行为也远离实际”),它不属于治国有“术”的表现。
  4.广东卷第8题C项(选文为《聊斋志异。郭生》):
  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选项中“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与文意相悖,原文为“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孤”。
  5.上海卷第23题D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与原文“吾鄙人也,剑栝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相矛盾,作者明确表示“非其所习”、“又非所长”,即自己不擅文武。
  五、无中生有
  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
  1.安徽卷第10题D项(选文为《古砚说》):
  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实际上,《古砚说》一文并没有谈到“仿古、造假的风气”,只是谈及“真好古”与“假好古”;另外,“体现了作者……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也属无中生有。
  2.江西卷第12题B项(选文为《催科》):
  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原文为“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这个“欲”是“想要”、“打算”的意思,显然“告到了官府”一说在文中是找不到依据的。
  六、偷梁换柱
  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中也是很常见的。
  1. 天津卷第14题D项(选文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错在“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选文中讲得明白——“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D项将“言辞”偷换为“事例”,添加上原文中没有的“类非而是”的“事例”,这样的理解和分析自然不准确。
  2.湖北卷第12题C项(选文为《先祖事略》):
  颍川公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
  “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不合文意,原文的说法是“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颍川王府”。
  3.浙江卷第14题B项(选文为《王定国诗集叙》):
  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本项错在“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表达的是报答“天子之恩”的愿望,本文作者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浅也”,即对自己“期人之浅”的行为感到遗憾。
  4.江苏卷第lO题A项(选文出自《三十国春秋》):
  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高进之十三岁……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说法有误,原文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也就是说,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的具体时间,原文并未涉及。所以正确的表述应是“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他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5.山东卷第12题C项(选文出自《晋书•王戎列传》):
  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选项因果关系不当,“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本身相当牵强,不合常理;其实,王戎容貌憔悴是因“性至孝”——依据原文“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这一点不难判断。
  此外,命题人还可能“综合设误”,即在同一个选项中,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设误法。

  文 言 翻 译
  所谓的翻译,指的是用现代汉语词汇语法来译出所提供的文言语句。高考说明中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
  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翻译的基本标准: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
  达:明白流畅,无语病;
  雅: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文采。
  二、总体要求: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规范,字字落实。
  三、基本方法:
  对、换、留、删、补、调。
  四、注意的地方
  翻译文言句子,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虚词、实词和相
  关的语法知识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保留
  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物名、官职名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不必翻译。
  (二)注意增补
  原文如果是一些省略句,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补充完整。
  例如:
  (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皆为他竭尽哀悼。
  句(1)中“知与不知”的后面省略了“之(代李广)者(的)人”,“为”的后面省略了“之(代李广)”;
  (三)注意删减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删除。
  例如:
  (1)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2)有牵牛而过堂者。
  译文: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
  句(1)中的“也”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句(2)中的“而”表修饰,相当于“地”,不译。
  (四)注意对换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词,翻译时应当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
  例如:“吾、余、予”译为“我”,“尔、汝”译为“你”,
  单音词译为双音节词。
  (1)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石头。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译文:象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句(1)中的“终日”在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整天”;句(2)中“寡人”译为“我”,“民”译为“百姓”。
  (五)注意选择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义词,翻译时应注意从其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例如:(1)范氏富,盍已乎?
  译文: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2)今皇帝久病不已。
  译文:现在皇帝病了很好长时间,不能治愈。
  (3)祸如矢发,不可追已。
  译文:祸患如射出的箭,不可追回。
  句中的“已”有多个义项:a 、取消,停止;b、已经,
  C、治愈,病愈;d、语气词,同“矣”;e、通“以”。
  句(1)选 a项,句(2)选C项,句(3)选d项。
  (六)注意活用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语,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
  例如: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在这个亭子上喝酒并以此为乐。
  句(1)中的“廷”“面”属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当廷”“当面”;句(2)中的“乐”属意动用法,应译为“以……为乐”。
  (七)注意通假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通假字,翻译时应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
  例如:(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给或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饭晚食。
  (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译文:不久他把吴郡百姓阻止官府逮捕周公的事变向朝廷禀报,追查并处死了五人。
  句(1)中的“裁”是通假字,通“才”,应译为“仅仅”;(2)中的“按”是通假字,通“案”,译为“追查、考察”。
  (八)注意固定
  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
  例如: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敬重,但没有得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3)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句(1)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句(2)中的“为……所”是固定格式,表被动;句(3)中的“得无……乎”或“得无……耶”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原文是一些特殊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
  语序。
  例如:
  (1)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想要的东西已经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译文: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能“铿铿”的发出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句(1)中的宾语“何”前置;句(2)中的介宾短语“于其族”“于其友”作状语后置;句(3)中“之……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上述倒装句式应首先调整成正常语序进行翻译。
  (十)注意意译
  原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格,翻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方式。
  例如:
  (1)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译文:官吏的专横,衙役的粗俗太过分了。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文:然后就派大将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镇守边防,把匈奴赶退了七百多里。
  句(1)中的“乌纱”用了借代修辞,其本体是“官吏”。翻译时应意译为“官吏”,而不能直译为“乌纱帽”;皂、隶原指奴隶的等级,这里指衙门里的差役。(2)句中的“藩篱”用了比喻修辞,其本意是“篱笆”,这里比喻“边防”,翻译时应译为“边防”“边疆”。

  翻译步骤
  1、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2、斟酌字义,揣摩语气。
  3、方法通变,合情合理。
  4、如无标点,审慎断句。
  5、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翻译原则
  一
  信: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 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
  雅: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方式方法:
  直译
  意译
  直译:就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和落实 。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07年全国1)
  译文: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从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方法。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 07年全国1)
  译文: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总结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为:
  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 2.以今义当古义
  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 7.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古文翻译,补充技巧:
   ★一定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 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总之,教材是本,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建议同学们把各册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归纳总一、字形推断法
  二、引申推断法
  三、字音推断法
  四、结构推断法
  五、联想推断法
  六、语法推断法
  七、语境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例1:“振长策而驭宇内。”(贾谊《过秦论》)析:“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 ”。 (竹质)马鞭
  例2:“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
  析:“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 治玉。
  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例1:“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析:“带”,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二、引申推断法 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以探知词义。
  1.特殊向一般引申。
  例:“左右欲引相如去。”
  析: “引”是会意字,右边的一竖表示弓弦拉到的程度和位置,“拉开弓”是其本义。去掉“弓”,向一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
  2五、联想推断法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一般词语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