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有怎么样的审美价值

如题所述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亚里斯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
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法国美学家狄德罗、俄罗斯文学家别林斯基和德国剧评家莱辛都把骇人听闻的事件、不幸和苦难归入到悲剧的范畴。这些对悲剧的定义各有千秋,都有其合理性。不管悲剧的定义是怎样,它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具有如此高的评价,关键在于它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下面就初步对悲剧的审美价值作三方面的分析:
就初步对悲剧的审美价值作三方面的分析:
一、 悲剧的崇高品格
在人类生命的审美活动里,可以找到一个精神的载体,那就是“悲剧”,是悲剧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而“人格”的崇高,则是这一极致“美”的内化表现形式。
悲剧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性冲突中,遭受不应有的,但是有是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从前引起人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
悲剧与日常生活中的悲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悲,含义很广泛,一般泛指一切痛苦、悲哀、不幸的事件或人物;而美学范畴的悲剧,一般都包含着严肃、庄重、壮烈的内容,使人在悲痛中能感奋兴起。
美学范畴的悲剧所蕴含的崇高韵味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古希腊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创作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等大量悲剧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描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把光明送给人间,偷取天火,遭受磨难的正义行为。他们是为了更多人的生存而被恶势力所折磨,这不得不称为一种崇高、伟大。
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之一,他对悲剧进行了神人总结和研究。他在《诗
学》中强调悲剧模仿特定下好人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从而引起怜悯,在道德上震撼人心,净化、陶冶人的性情。他认为悲剧不仅给人以美感享受,同时获得一种理性的力量。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理论的基础。恩格斯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这样的冲突便是“悲剧性”的。这一论断把悲剧中包含的冲突的必然性与明确的社会倾向性,同社会的斗争联系起来,使悲剧获得具体历史的社会内容,显现出崇高的品格和韵味。
从悲剧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悲剧本质上与崇高想通,悲剧与崇高,都在尖锐的冲突、斗争中显示出坚定性和刚强性的特征,都在尖锐的冲突、斗争中显示出坚定性和刚强性的特征,都在人生的艰辛中显示出深沉的社会伦理性,引起人们的高山仰止、力求奋发的感受。悲剧与崇高的的不同之点,在于主人公得到的是牺牲的结局。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丧失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因此,悲剧主人公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就做出了一个最终的决定。人格的崇高,必定体现着某种最深,最痛的割舍。
二、悲剧的现代意义
悲剧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悲剧所体现出来的对人类的现代意义,即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净化人们心灵,陶冶性情,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教化作用,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悲剧审美价值的根本所在。
悲剧是“历史道德必然性与这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产生往往伴随着主人公为了达成某种愿望,或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他人的生存而自我牺牲。
希腊时期神话《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提到;天神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还没有光明,没有火源,很难生存。再是,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偷偷地从神界盗来火种给人类。这一举动激怒了众神之主宙斯。宙斯命令威力神和火神将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暴露在雨雪风霜和烈日炙烤之中,并且派秃鹫每日去啄食他的肝,然而他的肝被啄食后每天又会长出来。他每天都遭受着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可是普罗米修斯并没有屈服,绝不后悔,他深知自己的牺牲是值得的,是为了换取更多的人类的生命的延续和进步。普罗米修斯在盗取火种给人类之前,他肯定想过被宙斯惩罚的后果。然而,有些事情即使在困难,不管结果怎样,也是值得去做的,他仍然盗取了火种给人类,致使自己遭到了宙斯最严厉的惩罚。普罗米修斯的遭遇是一个悲剧,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的流传在人间。他的事迹教育后人,生命诚可贵,但是也不是不可以放弃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更多的人,是值得牺牲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事迹能够给更多人以指导作用,陶冶性情,有利于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普罗米修斯的自我牺牲以换取人类的火种是一个悲剧,但是对人类功高至伟,这是有意义的。
三、悲喜剧的关系
悲剧的审美价值是意义非凡的,这体现在悲剧与喜剧对比当中,悲剧的价值远比喜剧高。
悲剧在古希腊时期,只有帝王将相才能成为悲剧作品中的人物;普通人民只能进入喜剧作品。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悲剧喜剧的区分界限,更甚至是说悲剧比喜剧更高一筹,更有地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悲剧的价值意义。
悲剧的核心是好人受难,悲剧的中的主人公并不是因为犯了什么重大错误而遭到不幸,这样观众就会反思,是否这种灾难也可能会落到自己或亲友的身上,因此就产生了对受难者的怜悯,对灾祸的余波的恐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悲剧他不仅仅使人们能够体悟悲剧作品的情节、事件的发展,了解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为重要的是悲剧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是人类能够自我反省,反省自身的过错。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王,他知道了自己的“杀父娶母”预言后,毅然离开了他的养父养母,去别的国家。然而,弄巧成拙,他却错杀了自己的父亲,接着又娶了自己的母亲为妻,最终,事情大白于天下,他自杀了。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因为主人公努力摆脱命运的安排,却终究没能成功。主人公没有犯错,而自杀牺牲,这令观众也自身恐惧和反思,如此悲剧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呢?因此悲剧价值体现在了能使我们静心反思,检查自身的不足与缺陷,这样的悲剧更有价值。喜剧与悲剧相对,喜剧是戏剧的一种重要类型。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起人对丑的、滑稽的嘲笑,对正常人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给予肯定,也泛指任何结局圆满的中世纪叙事作品。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关喜剧的理论。最早把喜剧作为美学范畴加以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指出:“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至于引起同感的丑陋或恶化。喜剧作品,它往往只是给读者、观众带来暂得的心理满足、它的价值远不及悲剧价值的深层教育意义。喜剧电影,
如:香港著名喜剧演员周星驰,他的喜剧电影中令人发笑的是演员的奇装异服和行为的滑稽以及台词的出人意料。周星驰的喜剧电影是受大家赞赏的,但是,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如悲剧那种令人深思的价值,它没有那种延续的长期的自我反省效果,更多的是观众获得的喜悦,和心情的舒畅,这也是喜剧不及悲剧影响的根本原因。
虽然喜剧的价值不及喜剧高,但是仍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仍然能帮助观众驱除痛苦,娱乐心情。因此,通过悲剧与喜剧的比较,可看出悲剧更有价值意义,悲剧的审美价值也得以体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