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曼戏剧三角定律

如题所述

卡普曼戏剧三角定律如下: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三角戏剧:受害者-压迫者(加害者)-拯救者。

受害者认为自己较低下、不好。潜意识:我的痛苦是你造成的。有时受害者会寻求迫害者来眨抑自己,或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而肯定自己“我无法靠自己来解决。”迫害者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潜意识:我那么努力,你却在拖后腿。

拯救者也是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潜意识:我很好我没事,我还可以帮助别人。他的方式是从较高的位置提供别人帮助,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

受害者是我们从小最容易采用的一种姿态——小时候,当与父母产生分歧时,小朋友只要一摆出“爸爸妈妈,你们伤害我了”的姿态,爸妈就会软下来,更多顾及到小朋友的感受。

受害者的姿态常常很好用,它能让人产生一种“我很无辜,都是别人的错”的良好道德感。但这个姿态也有不太好的地方,比如,受害者非常被动。伤害者是主动方,受害者是被动方。

自居受害者,其背后的潜台词是:“我现在很痛苦,但错不在我这里,而在你那里,所以,我需要你认识到你自己的错误,来终结我的痛苦。”也就是说,我很痛苦,但原因和解决的方法都不在我这里,而在别人那里。

被害者还有一个痛苦是“被伤害的预期”,因为处于受害者的弱者位置。所以总感觉自己会被挑剔,被伤害,被忽视,被牺牲,不被理解??,因而受害者往往会吸引加害者。因为被伤害的预期,他们较可能采取消极被动的防御姿式,很容易陷入深深的虚弱、无助、恐惧的感觉里。

然而,这是一种被动的主动,是受害者以自己的清白感令加害者陷入愧疚模式,受害者以被动的姿态主动吸引加害者,同时期待拯救者的关注。戏剧三角的始作俑者恰恰是受害者,起着主导的地位。

迫害者加害者以为做被害者太被动太软弱无能了,于是,有人不想做被害者了,他们想完全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但人和人的意见不可能一致,所以,他们倾向于去控制别人,达到自己的想法,这就演变成了迫害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