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唯一的大象产地是

如题所述

云南的大象
云南是全国唯一的象产地,野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迄今不绝。《史记·大宛列传》载:“有乘象国,名曰滇越”。“滇越”即今腾冲、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也就是说,象的有史记载距今已两 千多年 之久了。又据傣文《泐史》载: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叭真统一西双版纳时,“有白象九千条”,可想当时哗哗野象之多。象在云南历史上,其作用有三:一是用来作战。乘象作战,惊心动魂,威慑人心。这种“象战”,史籍中多有记载:如明洪武21年甲辰麓川之战、明万历年间邓子龙平定滇西之战,都曾遇到过象阵,战况惨烈,并曾以击毙之象“烹以享士”,犒劳三军。天启年间,在平定滇东盗匪的一次战斗中有头象“喷鼻中泥水作云雾,直挫贼锋”,“复卷一悍贼掷天坠地,蹴踏如糜”,后此象中毒矢而亡,军民感动其功为它立象冢于马龙山南,并有墓志铭载其功绩,此墓至今仍存。二是驯养它作来犁田、运木料和货物、压地基,以减轻人的劳动强度,这在《云南志》中多有记载。三是作为乘骑,自古以来“以坐象为贵”的习俗盛行,贵州的乘象,装饰华丽气派。贞元10年,南诏异牟寻以隆重仪式欢迎唐王朝使者袁滋,就是“先饰象12头引前”,次才为马队、乐队。1955年西双版纳进行民主改革时,版纳的“召片领”(傣族的最高统治者)就曾把他的一头乘象送给上海西郊的动物园去饲养,这也是贵族最后的一头乘象了。由于云南产象,所以从明代以来,傣族的“召片领”曾先后在思茅、允景洪划地养象,并设有象官、象奴、给养象田。野象经人工驯养后以达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这种驯象技术由于战乱及解放后历久不衰的政治运动而失传了,直到近年才又恢复起来。1996年,国家在西又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一个宁静的山谷――俗称野象谷中,建立了一所全国唯一的大象驯练“学校”,这些“学员”的宿舍是几幢高大的泥建筑,每天清晨,驯象员就把它们唤醒,带到河边喝水吃早餐,然后进行集体训练或个别辅导,中午又带它们到表演场上,训练足球比赛、智力游戏、直立行走等表演节目,下午让它们在附近的山上自由活动,到下午六点左右,所有在山上游玩的大象都会自动地急急忙忙跑回学校来,等着驯象员给它们投以美味佳肴。学校也曾经发生过“学员”丢失的情况:一头叫“足球健将”的大象在训一年多后,就跟着野象群走了,10个月后,它和一群野象出现在学校附近,被驯象员发现后发出口令召唤,其它的野象见了人后都逃走了它却乖乖地驮着驯象员又回来了,而且过去学过的所有动作居然一样也没忘,仍然是“足球健将”。学校也曾发生过学员意外增加的情况。1996年底,一位傣族老人在深山发现了一头刚出生不久且被摔伤了的小象,就把它带到学校来,工作人员忙给小象输氧、打针、喂药,待小象康复后,人们把它又送回原始森林,没想到几天后它又跑回学校来,而且再不愿走了。学校便为它正式注册为学生,取名为“未来”,这头小象非常聪明 ,很快就赶上了其它学员的表演水平。学校设立至今,已培养出10多名“毕业生”,它们都曾先后被带到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去为游人进行表演,博得人们的喜爱。现侍哗在全国各地所有表演中的大象,绝大部分都来自这所学校。学校不仅培养出一批批大象“毕业生”,并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驯象员。捕象捕象,是一项颇为惊险、有趣的活动。在过去,由于科学技术的局限,人们捕捉活象的方法是颇为原始的:一般都是在野象出没的“象路”上,选择一山谷的空地挖一个大深坑,上搭盖木板,板上覆土,种上谷物。待谷物长到鲜嫩欲滴时,野象了现后便会误为美食,待它们踏上这片“土地”后,其庞大、沉重的躯体便会压断木板而跌入深坑之中再难逃出。由于野象都是群体活动,往往10多头甚至几十头在一起活动,跌入深坑的野象便会了出求救的哀鸣,未跌入深坑的象群却无能为力救其伙伴,只能日夜在深坑旁转来转去,发出愤怒的呼吼。野象的报复性是可怕的:过去在西双版纳地区,两只小象到一个山寨边偷吃、践踏了一片苞谷,其中一只被寨中的一个猎人打死,逃走小象随后竟引来了几十头野象,它们不仅把整片的庄稼全部损害,把寨子踏平,而且找到打死小象的猎人,把他用脚踏肉泥,其后又挖了坑,用树叶和泥土把死了的小象掩埋好,还一起守护了三天后才离去。所以,当人们听到象群发出愤怒的呼吼声,知道已有野象落坑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只有等几天,象群看来已无法搭救伙老芦行伴而忍痛离去后,才敢靠近深坑,先是不断给跌入深坑的野象投食,通过一段时间的饲养使野象与人之间消除了敌对情绪,慢慢建立起感情来后(这期间还要随时注意避开有可能会再度出现的野象群),最后才在深坑旁开辟出一条缓坡通向坑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