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干预中几个屡试不爽的ABA小方法(六) ——“消退”及其运用

如题所述

家庭干预中的ABA小妙招:消退法的实战应用


在行为心理学领域,B.F.斯金纳的“消退”理论如同一把精准的工具,为我们理解和改变孩子行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消退,简单来说,就是对过去强化过的特定行为不再给予强化,从而降低其发生的频率。下面,我们通过三个生动的案例,揭示消退法在家庭干预中的实际运用。


案例一:强化物的撤除


在我们的社区中,曾有一家花店以一只落于雕塑上的瓢虫为独特标志,吸引了小杨二岁的孩子。她被这个强化物吸引,每天固执地选择同一条路去花店。然而,当花店搬走后,强化物消失,孩子的固定路线习惯也随之消退,她开始接受新的出行路径。这正是正强化行为消退的体现:强化物的撤除导致行为的减弱。


案例二:负面体验的引导


面对孩子在课间休息时的IPAD闹剧,小杨采取了负强化消退法。她耐心等待孩子哭闹过后,再以平静的态度强调规则的不可违背。孩子逐渐明白哭闹并不能阻止上课,闹铃响起,她会主动交出IPAD。这是通过让孩子体验到哭闹带来的不愉快,从而减少这种行为。当设置的学习任务与孩子的兴趣相匹配,哭闹行为会自然消退。


案例三:自动强化的逆转


搬家后,老二对水龙头的痴迷让水费飙升。我们通过控制水源,让孩子体验到无水的乐趣丧失,从而消退她玩水的行为。这是一种自动强化消退,当孩子发现打开水龙头不再有期待的刺激,行为自然会减少。然而,家长在此过程中需要坚定且有耐心,面对可能的消退爆发,需要保持冷静和调整策略。


总的来说,消退法在家庭干预中并非易事,它需要家长的智慧和毅力,以及对孩子的深入理解。每个孩子的行为模式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理解和灵活运用消退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升。记住,消退的秘诀在于找到孩子行为的触发点,适时撤除强化,引导他们找到新的行为模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