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人必读的是那些书

如题所述

1. 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古代读书人的学习内容,从元明清三代的家学教育到清代的书院教育,都有一定的体系。以红楼梦中所反映的清代为例,贾府等权贵家庭培养下一代的流程大致如下:
首先,学龄前由家庭成员(如姑、姨、姐)进行启蒙教育,教授基础的单字(字号)。六岁进入家学,学习《三字经》、《小学集解》、《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八岁开始学习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孔子家语》、《孝经》。十岁开始学习《诗义折中》、《书经图说》,并开始学习对对子和缀句,进而学习诗赋。十二岁开始学习《周易折中》、《礼记》、《春秋》、《尔雅》、《说文》等。十几岁开始学习《古文观止》、《古文释义》、《文章轨范》、《古文笔法百篇》、《古唐诗合解》、《赋学正鹄》、《骈体文钞》、《六朝文絜》、《昭明文选》等。再之后,学习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辑览》、《纲鉴易知录》、《史论》等。
其次,习字方面,六岁开始描红,使用特制的四孔格,共三十二字。八岁开始学习小楷行书,先选《词林二妙》中一家学习,再临摹唐晋小楷。
再次,日常生活方面,先带背书,背通了才能上新书。讲解新书时,普通老师会讲解经书的朱熹注解,文艺老师会讲解经书的汉晋旧注和唐人义疏,二逼老师会夹带私货讲解国朝和前朝大儒的议论。
最后,还有一些特殊小技能,比如记住本朝的讳字,知道某些特定的格式怎么写等。写一手圆筋光黑大的小楷也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是会试和殿试。
2. 清代教育质量较好的省份的童生考上秀才和举人之前的训练流程
一个家长教育观比较有追求(即至少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储备文官,不只是考上就好)的小孩,是这样培养的:四岁发蒙认字,用《千字文》等蒙学书籍。认了字,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建设基础三观。每天先温习旧书,能背诵串讲则过关,旧书温完,上新书。七八岁左右要过学、庸、论、孟四书关。先读孝、学、庸,后论、孟,这个先后顺序一般不能颠倒。接着过五经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建设高阶世界观。这些读完差不多就十五六岁了,可以去试试考秀才。
3. 日常生活和特殊小技能
日常生活方面,先带背书,背通了才能上新书。讲解新书时,普通老师会讲解经书的朱熹注解,文艺老师会讲解经书的汉晋旧注和唐人义疏,二逼老师会夹带私货讲解国朝和前朝大儒的议论。此外,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小技能,例如记住本朝的讳字(皇上的名字和同韵部的字,用了同韵部的字考试时也要被斥退的),知道某些特定的格式怎么写(例如,提到“天神”“上帝”时要抬几格,提到“皇帝”和“朝廷”分别要抬几格)等。
在清代,书法也非常重要,特别是会试和殿试。反面例子:龚自珍因为字写不好没能进翰林,恨得不行。正面例子:乾隆朝某年状元秦大成会试倒数第一,因为房师的嘱咐苦练写字,居然殿试逆袭抡元。
4. 数学和博物学
在清代,数学也是重要选修课(文科生请勿抱侥幸心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平面几何总要的,不然经书中涉及计算的部份怎么办?再高阶一点的,如天文、地理、博物等也需涉猎。基础教育是开蒙到你考上秀才为止,执行者是家庭教师或者私塾(第一阶段)。高等教育是你成为秀才到考上举人为止,执行者是县立书院和私立书院(第二阶段)。考秀才和举人,训练目标是写制艺、试帖诗、策论。在清代的话,一般人参加科举考试,考到举人就妥妥地够用了,个别文风不盛的边塞之地,本县能有考上秀才的考生就算胜利;会试和殿试真的只是少数人的事,不要以为全国生员都铁了心要成进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