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买车要多少大洋?

如题所述



自从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来,一百多年过去了。汽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交通工具。今天,汽车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甚至在农村地区也是如此。然而在民国时期,汽车不仅非常稀少,而且价格也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


汽车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地方是上海,1902年由匈牙利人引进。起初,只有两辆车。到1912年,该市已有1400多辆汽车,随后汽车开始在全国普及。汽车普及后,逐渐取代轿子和马车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交通工具。


但是,毕竟车价太高,普通人买不起。即使是当时的中产阶级,比如大学教授,也只有胡适、顾颉刚等少数人用过汽车。胡适是著名学者,收入主要靠稿费。他每年挣12,000美元,但起初他从一个朋友那里买了一辆二手车。顾颉刚在北大和燕京大学任教,两地相距60多里。为了方便往返两地,他买了一辆车,每月给司机20元,但汽油费100元。


知道那个年代的物价,海洋的购买力不低。北大图书管理员月薪只有8块钱那么高,也只是因为关系。但是你知道那个年代汽车的价格吗?


毫无疑问,那个时代的车都是进口的。上海一辆普通福特品牌汽车的价格是2700元,换算成现价相当于30-50万元。但当时收入并不高。一个年平均收入勉强超过100美元的黄包车夫,想用黄包车换汽车,至少要不吃不喝20年。


当时不仅车价高,而且油费也不低。当时中国被认为是贫油国,石油年产量不到10万吨,大部分依靠进口。30年代在南京加一升汽油要四五毛钱,按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十元。


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接连不断,为了尽可能地把珍贵的汽油投放到战场上,石油成了管制物品,人们就更难买到了。结果有的车干脆烧酒精,公交车就更惨了。公交车上架起一个大烟囱烧炭。有时候路上断了火,乘客要下车捡柴火。


事实上,民国时期交通的变化和发展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虽然这一发展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改变了社会面貌,为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