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法界中的菩萨有几个等阶?十法界中的佛相当于圆教哪个等位的菩萨

如题所述

菩萨修学阶梯,是菩萨的路线图,《华严经》正宗分的各卷都说明此内容,分为七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十信

  信,要凭理智对于佛的境界有所认识。《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是专门说明十种信心: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等。

  第一、信心。是指听到大乘经典,大乘佛菩萨的境界,没有疑惑,坚定信念;

  第二、念心。经常忆念三宝的功德,念持不忘。

  第三、精进心。不要懈怠,要策励自己:身业、口业、意业,不能放松,身拜佛,口念佛,心想佛。

  第四、慧心。慧就是智慧,要善于观察,检查善恶邪正,不起恶心,不起邪心,而要起善心,正心,这要靠智慧的心灵。

  第五、定心。内心要随时保持定力,不要散乱,不要随随便便的,时高时低的。

  第六、不退心。遇到什么困难,不退,困难是各种的,有些朋友、儿女、亲戚,拉你的后腿,有些外人要讽刺你一下,或者有什么阻碍,遇难不退。

  第七、护法心。知道三宝的功德,佛法的伟大,就要护持正法,时时护念正法。

  第八、回向心。就是要随时把你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不是为了人天小果。

  第九、戒心。就是在信仰过程中,要严守三皈,奉行五戒,内心常常要提起警惕,保持三业清净。

  第十、愿心。要发大愿,要发四弘誓愿,学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的大愿,不要失掉愿心。

  以上就是十信。这十种信仰,都属于资粮位,这个资粮位,学佛才走第一步,是最基本的。

  十住

  什么叫住,内心要安住,心猿意马,要开始收拾。安住于菩提境界,就必须要有般若正见,菩提是由般若而生的,般若首先要有正见。有正见就与般若相应,有般若就可发菩提之心,证菩提之果。十种就是: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第一、发心住。发心就是以正见发菩提心,这是很重要的,学大乘经,学菩萨,菩提心不可缺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一初发心即成正觉”,这叫发心住。受菩萨戒,必须发菩提心,菩萨戒又名金刚光明宝戒,价值非常高,与无漏真如相应。

  第二、治地住。治就是治理的治,地就是心地的地,为了度众生,要治理心地,开阔心地。因为地能生万物,心能够治理,就能生出种种功德,种种善法。

  第三、修行住。要安心住于修行,安心行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为了度众生,要修六度万行,一心专注,不要二用。

  第四、生贵住。就是能坚持这种行动,就是出生佛菩萨的,就好象生在佛的种族家,很珍贵;世间上的人生在王宫,就很尊贵,能够学佛法,依法而行,就是生在法王家,法王比帝王更高贵。

  第五、方便具足住。就是世出世间,二谛圆融,弘法度生,既要有原则,又要有善巧,真就是真谛,真如、法界、真心,是真;俗就是世俗谛,一切缘生法,一切世间法,都在其中,真俗并用,方便善巧,接引众生。

  第六、正心住。就是心要正,光明正大,不忘佛法,不忘佛恩,虽然遇到恶境恶缘,其心不动。

  第七、不退住。就是走上正道,对于三宝、因果、三世、佛菩萨境界,坚定信心,修学不管什么恶缘现前,不恐惧,不后退,要有大无畏的精神。

  第八、童真住。童真是形容,象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保持这种童真之心,不被淤泥所染。

  第九、法王子住。能够从真入俗,由俗入真,不失真谛,也能善于用俗谛,真俗圆融,与佛心相合,就可以绍隆佛种,就象法王子一样,成为佛的儿子。

  第十、灌顶住。成就了智慧,住于十地的十智,即将成佛,就象王子登位,首先举行灌顶之礼。

  以上十住说明学佛要把心意收拾起来,安住于十方面,就有正见,具足般若,就在菩萨道上走,故称为十住。

  十行

  上面讲了以智慧心,于佛的菩提道,安心而住,接着在行动上实践万行,做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人: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恚行,四无屈饶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住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第一、欢喜行。就是能够行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解决别人的困苦问题,使别人从忧恼中感到欢喜,予乐拔苦,是最使人欢喜的事情,菩萨就要这样,不要烦恼别人,干扰别人。

  第二、饶益行。要严守菩萨的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指不要损害别人,要严守戒律;摄善法戒就是要广修善法,不管小善大善,世间善出世间善;饶益有情戒是以悲悯心修四摄六度饶益众生。

  第三、无恚行。恚就是嗔恚,人一定要消灭恨心,烦恼火一起来,那罪就大了,“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就要修忍辱。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就是对冤家仇敌要宽容忍耐,以德报怨,冤家宜解不宜结;安受苦忍,生活中有痛苦,遇天灾人祸,能够忍受;谛察法忍,对佛法深刻信仰,坚定不移。这三种又名:生忍、法忍、无生法忍。《金刚经》讲“佛说我得无诤三味,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佛是赞扬无嗔无恚的,修行办道,不修忍辱是办不到的。

  第四、无屈饶行。就是要精进于正道,坚持正法,不屈不饶,有威力加到你身上,不怕,不退,不屈服。

  第五、离痴乱行。心中随时要保持一颗定心慧心,铭念不忘,对一切外境无所惑乱,临境不迷,假如临境迷了,就会迷失正路。

  第六、善现行。就是经常要读经,要有正见,随时要与般若智慧相合,洞察一切,就象日光一样,朗照一切,这叫善现,这就必须要了解二空——人空、法空的道理。

  第七、无住行。一切遭遇,随缘不变,保持真心,真心就是随缘不变,有两句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是在一切缘中保持真心,不变随缘就是在一切缘中发挥真心的妙用,真心不失,心无所住。

  第八、难得行。做到善根智慧都能坚持,达到自他二利,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很难得。

  第九、善法行。以微妙的善法之力,有智慧,有辩才,说法利生,令他生解,这就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到了善慧地就具足这四无碍解。法无碍解,谓能通达一切世出世间的法;义无碍解,对于文字的意义都能了解;辞无碍解,对一切名字辞章都要通达;辩无碍解,就是辩才无碍,能够四通八达,信手拈来,都成妙语。善法行就必须要以一种微妙善法之力,具足四无碍解,使他生解,说法度生。

  第十、真实行。就是根据佛的真实智慧,在心中,语言中、行动中,做到说真实话,但重点是在行上。要言行不二,理论与实践一致,不要诳惑别人。

  以上十信、十住、十行在菩萨的阶梯上都是属于资粮位,即准备成佛的资粮,这叫顺解脱分。什么叫顺解脱分?就是能够如此行持,就顺于涅槃菩提的道路,是在走解脱的道路,而不是世俗的道路。

十回向

  回向最重要的是悲智兼修,心要广大,不能自私,不能处处为我。自己在修行中积累的功德、培养的善根要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真如境界。

  十项回向重点一是回自向他,把自己的功德不占为私有,布施给别人,这叫法布施,以法施人。二是回俗向真,就是修行的目的要达到真如境界,要象佛一样契证真如,达到一真法界,常住不变。三是回因向果,修习善法的因,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有这个远大的、崇高的志向,不是修来世,不是人天果报,而是无上菩提。

  回向共有十项,《华严经》十回向品是正说十相名的,一是救生离相回向,二是不坏回向,三是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坚固回向,七等顺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第一、救生离相回向。救生就是我们的心,处处要想到众生,想到众生的苦难,不离众生,要救度众生,必须要以大悲为根本,广行济度,在广行济度中,有功而不自居为功,有德而不自居为德,心无所住,这是有大智慧,有大智慧必定同时有大悲心。悲智兼运,就包括四无量心,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见善随喜,布施平等,叫慈悲喜舍,这个心很广大,功德也是无量无边,所以叫无量心。我在读《大般若经》时候,经中佛就赞扬四无量心,心无量,行无量,功德无量,能够修四无量心,可以降天魔,伏妖怪,除灾害。所以四无量心,在修学菩萨行中第一第一,大悲广济,大智无住。

  第二、不坏回向。对于三宝功德应该扎根信仰,坚定不移,不要破坏,若失掉对三宝的信仰,断了善根只有下堕,要自己和他人都不断善根。

  第三、等一切佛回向。这就是《普贤行愿品》中的常随佛学,我虽然未成佛,但是我要向佛学习,我的行动,等同佛行,不管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佛是怎样修的,我就怎样修,所以叫等于一切佛回向。

  第四、至一切处回向。就是心胸要广大,我的礼拜供养不是一个佛,而是十方诸佛、法界诸佛。至一切处,就是到一切十方世界三宝之前修供养,饶益众生,为众生谋利益,叫至一切处,这就是悲愿广大。

  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就是境界无量,功德无量,果报无量,不离众生,广修善根。“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要把真心奉于尘尘刹刹的境界,尘尘刹刹的众生。这就有无尽的功德,我的身体存在,是为贡献三宝而存在,为救度众生而存在,不是为我自己,所以《法界观》的中心,要处处想到众生,众生中有我,我与众生打成一片,如此,无尽的地方,无尽的众生,无尽的功德,成了无尽的宝藏,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而不是世间上金银财宝的财富。

  第六、随顺坚固回向。什么要坚固呢,善行要坚固,悲智要坚固,六度要坚固,不能有一点动摇,象金刚一样的不坏。

  第七、等顺众生回向。等顺就是以平等心随顺众生,破除一切执着,铲除一切障碍,消除一切相的分别,平等平等,随顺饶益。

  第八、真如相回向。就是说回向要顺于真如,修慈悲行,在修行中要无住生心,不要有所住相,就达到与真如境界相合。

  第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要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既不住,也没有缠缚,既不住于相,也不住于见。在修行中,不为名利,不为自己,专利他人,这样就住于无缚,有住就有缚,缚就是束缚你,无住就无缚。

  第十、法界无尽回向。定心纯净,远离垢秽,以法施,以清净心施于众生,心胸广大,等同虚空,周遍法界。总之,要心胸广大,修悲,修智,修行,其中真俗并融,悲智兼运,普周法界。

  十回向中,每一个回向分为入心、住心、满心。从你发起心以后,最初叫入心,进入心的境界了,入心以后就是住心,有个过程,就是安住于一段时间,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最后就是满心,就是说这心已经要圆满了,要进入另外一个阶段了。

  就在第十回向中,满心之后接着就是加行位。什么是加行位?即加功用行,勤修止观,要把内心知见纯正起来,由于错误的知见生起的人我执、法我执,要将其扫荡干净,就必须要加功用行,修止观,止观就是禅定,有四个阶段。《华严经》是属于修心的,要通过修心观阶段,其他各个宗派,不通过这个阶段也不行,什么原因?大家要知道,佛法讲修心,内心要净化,净化功夫就是要遣除我执、法执,建立我空、法空,否则,真空见就立不起来,般若慧无从发生,你则无从开悟,开悟就是破我执、法执,才能把生死根本拔掉,就如禅宗说的打破黑漆桶,因为我执、法执在,胸中是黑漆一团,见不到光明。所以这个静的功夫,相当重要。

  四加行

  加行位分四个阶段:暖、顶、忍、世第一。这里解释一下,暖就是暖和的暖,温暖的暖;顶就是山顶的顶,头顶的顶;忍就是忍辱的忍,忍可的忍;世第一就是世间上第一,数第一。小乘、大乘都是同样的称呼,但是境界不同,这叫四加行,由四加行才能入于见道,进入通达位,也就是一般说的开悟。

  有些人动不动就说我悟了,我开悟了,哪有那么简单!?有些居士好象很聪明的样子,说我悟了,悟个什么,悟的什么境界啊?!没有经过前面几个资粮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没有锻炼好,开什么悟?还没有修加行位,悟什么悟?!顿悟的功夫,是从渐修来的,由渐到顿,哪有一步登天梯的道理,所以学佛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这里有几个定,在暖位修明得定,顶位修明增定,忍位修印顺定,世第一位修无间定。

  什么叫暖,就是说你最初有点智慧、智火了,智火显发,很温暖的,叫暖。顶呢?智火显发进一步提高了,增加了,就象爬山,登到山顶了,叫顶;忍就是继续忍可下去,又要加功用行,巩固已有的成绩,转入一个新的境界;世第一呢,到了这个时候,做到能取、所取俱空,达到二空境界,世间是第一的,修道是第一的,叫世第一。这就是暖、顶、忍、世第一。

  明得定,就是最初心里明白了,了解了,也就是智光出现。明增定,就是继续修,继续观,这种智光智火增加。印顺定,能够印证前面境界,又顺于后一步境界,前面证得所取空,后面就要进一步证能取空。所取就是境界,不执着境界叫所取空;能取,也不要执着内心,执着一个心,一个我,那都是错误的。所以印前顺后叫印顺定。无间定,就是很快。进入无间定以后,功夫就差不多圆成了,进一步证入见道位,那就是悟的境界了,证入见道位,就已经踏入第一地,十地中的欢喜地。

  以上道理再重复补充:

  第一位、暖位。由下品寻思观外境不实,不过是名义、自性、差别、假名安立,就印见所取空,一切境界是假的、空的。

  第二位、顶位。又继续深入寻思,细微地寻思,叫上品寻思,进入顶位,加深了对所取空的认识,经过寻思以后,明确了,决定了,没有疑惑了,经过反复拣择、分析、推论,到此时内心得到决定了,这叫做如实智。

  第三位、忍位。由下品如实智就进入忍位,不单是观所取空,进一步观能取空,能取的心、能取的我还是空,不要执著一个我,不要执著一个能取的心,讲唯识,识也是空的,等于般若一样,讲空,空还是空的,讲不可得,不可得还是空的,一切不可得,要把妄情杂念空得一干二净,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以下品如实智进入忍位,得了印顺定,既印证前面所取空,又顺于观察能取空。

  第四位、世第一位。由上品如实智进入第四位,世第一位,双证能取所取,所取的境界既空,能取的心识也空,不要执着心,心也是空的。这样才将妄情执著扫荡得很彻底。

  佛法讲神通,大家注意:真是到了这个境界,才有通,没到这个境界,内心有一点私心杂念,你通什么?!障碍多得很,你还证什么通!所以搞外道的,没有经过这些阶段,一上坐,就想神通,飞这里飞那里,想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结果走火入魔,我相、法相,种种魔相就生起来了,他得什么通?只能说邪通,所以学佛不要首先想得通,首先要想好好修习,象菩萨修行一样,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悲智兼修,积累福德智慧资粮,这样才踏实,再经过加行进入见道位,菩萨的悟道境界,这时就进入十地的第一地,住于欢喜地。

  十地

  何为欢喜?内心得了法喜、轻安,有这个基础,就可悲智兼运,饶益众生,所以叫欢喜。到了这时,断了由后天邪师、邪友、邪见熏习的三界见惑。就进入菩萨的修道位,继续修行,彻底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现行和种子,经过十地。何为地?这是个譬比,到了这个阶段,福慧比较圆满,悲智也上升,就可生一切佛法,一切功德,就象大地能生万物一样,所以叫地。

  十地依次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真正到了初地,开了悟以后,才晓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理。

  何为欢喜地?就是由见道进入初地,此时生起无漏无分别智,契证了真如,悟得了人、法二空,再由无漏的有分别智,断了分别的二障,即烦恼障、所知障,这二障属于邪分别生起来的,能够断掉分别二障,就能够自利利他,生大欢喜,广修布施,圆成布施,施而不执,三轮体空,圆成施度。

  二是离垢地,垢就是污垢,到这第二地,心性清净,具足清净见,在行动中远离烦恼污染,严持戒律,菩萨的三聚净戒,圆成戒度。

  三是发光地,成就胜定即殊胜的禅定,证得微妙的法乐,生起慧光,心胸广大,忍辱柔和。一个心胸广大的人,能忍辱、柔和的人,是能发光的。此地修行圆成忍辱度。

  四是焰慧地,由定光发出智慧的火焰,如火烧薪,慧焰增盛,在修行中精进努力,安住于菩提分法,即是三十七菩提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把身见、边见、一切邪见能够除掉,慧焰增胜,圆成精进度。

  五是难胜地,就是难能可贵,很殊胜的,至此世俗谛与胜义谛,同时俱起,真俗互融,非常殊胜,修行禅定,圆成静虑度。

  六是现前地,般若智现前,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在此时,缘起性空之义了了分明,圆成般若度。

  七是远行地,何为远行?从初地到七地,观一切诸法无相,都是用力观察,加功用行,从时间上讲,即是第二阿僧祇劫,很长的阶段,加功用行,诸法无相的观察,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故叫远行地,这时修习方便般若,圆成方便度。

  八是不动地,观诸法无相,而是任运观察,由勉强到自然的阶段,任运自如,修无相观,观我、法二空,一切内境外境现前,做到如如不动,不为无明烦恼所障,叫不动。读《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实际上是第八不动地的菩萨,这一地的菩萨悲心很深,智慧很高,观察诸法空相到了甚深微妙的境界,任运自如。这种智慧相续不断,一切内境外境都干扰不了,真是到了“八风吹不动”。这时完成愿度,真正才有大愿,普贤菩萨的大愿,文殊菩萨的大愿,观音菩萨的愿,到这时才能真正体现。

  九是善慧地,经过八地以后,就成就了殊胜微妙的智慧,叫善慧,有这个智慧,就具备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乐说无碍解。法无碍解就是通达一切世出世间法,就象现在说的知识广博,这是佛法的知识,不是世间上的知识,是智慧发出来的;辞无碍解就是通达一切名相、言辞,文字般若;义无碍解就是名相中的内容能够了解;乐说无碍解,就是能够善巧地左右逢源,因机说法,又叫辩无碍解。此时就能说法利生,这一度完成力度。何为力?智慧才是力量,所以说大势至菩萨有大智慧,不是说双手能举千钧,而是指大智慧的力量。

  十是法云地,就是十地圆满地,具足众妙功德,断除一切烦恼障碍,已经进入法身圆满的境界,法云是个譬喻:证得法身,智慧就象天空的云一样,满布天空,降大法雨,使众生得到滋润,大地得到清凉,到此时烦恼障所知障的现行和种子,彻底伏除,进入金刚道。

  等觉

  金刚道以后就是第六位叫等觉,此时就是成佛的预备阶段,即是一生补处,弥勒菩萨的地位,也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地位,所谓等觉,就是等同于佛果,但是觉行还未圆。

  妙觉

  等觉以后是第七妙觉,就是佛位,此时圆证菩提,证得无漏的智果和涅槃果。智果就是菩提,涅槃就是真如,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无量功德。

------------摘自惟老<华严要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0
佛 妙觉菩萨位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大涅槃 如: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

大乘等觉菩萨位 尚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如:弥勒菩萨
十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华严经云:菩萨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

九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 王。)
八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华严经云: 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

七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七远行地。菩萨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

六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菩萨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

五极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五难胜地。菩萨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

四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四焰慧地。菩萨住此地。多作须夜摩天王。)

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华严经云:菩萨第三发光地。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

二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

一欢喜地 如:龙树菩萨 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楞伽经》中,佛告大慧: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华严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

大乘十回向菩萨位 十等法界无量回向 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诸法本空,心无缚著,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于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一切世界,过恒河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 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一切处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
二不坏回向 正显中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槃道,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大乘十行菩萨位 十真实行 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九善法行 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
八尊重行 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
七无著行 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六善现行 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
五无痴乱行 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
四无尽行 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
三无嗔恨行 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
二饶益行 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
一欢喜行 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
大乘十住菩萨位 十灌顶住 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九法王子住 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
八童真住 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
七不退住 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
六正心住 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
五方便具足住 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四生贵住 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
三修行住 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
二治地住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
一发心住 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大乘十信菩萨位 以上修习六度万行 十愿心 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愿心。
九戒心 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八回向心 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
七护法心 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
六不退心 定发光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五定心 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
四慧心 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三精进心 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二念心 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定不忘,名曰念心。
一信心 天台智者大师肉身不坏,自称尚且还没有达到此位
第2个回答  2016-12-27
我是月光在世菩萨,月光菩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