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古罗马帝国是怎样衰亡的啊

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谈到罗马的衰亡时都提到了这一点。比如,爱德华.吉本在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就认为罗马衰败的原因之一是“蛮族的入侵”[3]。而奥托.基弗更是在他的《古罗马风化史》中明确地提出:“罗马与外国的政治关系是造成罗马帝国灭亡的(一个)原因。”[4]但我觉得他们指出的内容并不能涵盖外部原因的全部,而仅仅只能说是外部原因的一个方面,或者更应该说是外部原因肤浅的一面。它还能延伸、深入,进一步地牵扯,甚至到内因。其中还似乎还有点辩证法的思维。因为我们知道,在罗马逐渐强大的过程中,“永远是处于战争状态,而且这些战争又永远是激烈的战争”[5]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的,正是他的战争征服了大批的比他高级或者低级的民族,占有了大片的土地,同时拥有了其经济的基础构成——奴隶,然后才开始繁荣帝国的农业和商业经济,为日后政治力量的崛起打下根基。但在这个良好作用的反面,奴隶们以及那些或是跟随奴隶或是通过其他渠道——但至少是因为战争——所带进来的另一种思想精神却给帝国的衰亡埋下了导火线和“腐化”剂,它有关暴动,亦有关思想变化,这一点我们接下来还要讲到。

讲完外部原因,与它相对应的,一般看来即是内部原因。但我认为在这两个原因之间应该还夹着另一个关于“疆土”的问题,它引自外因范畴内的对外征战,而直接影响到的却是帝国内部的某些方面。卢梭曾有一段见解很能解释罗马的这种情况,他说:“政治体的范围越大,就会导致行政层次的繁多,人民行政的负担越重;而且繁多的事物使首领不可能亲自视事,便让下属治国。这些官吏为维护公共权威,会耗尽精力,根本没有余力关心人民。……层次的繁多,(还)使人民永远见不到自己的首领,人民缺乏感情。……这样人民彼此不相识,而只靠一个至高无上的行政首脑把他们聚集起来,不仅互相缺乏联系,才智也是会被埋没,罪恶滋生。所以,一个体制过于庞大的共同体,会在自身的重压下而削弱直到破灭。……人们首先要追求一个健全有力的体制,而不是一个辽阔的领土。”[6]现在,再让我们对照罗马帝国晚期的具体症候,的确可以看出在这一方面的不足。而最后,罗马帝国的分裂或许即是他一定意义上在这个问题上的垂死挣扎,至少我们可以这样看。根据卢梭的观点,从疆土问题入口,我们直插入罗马最引以为豪的资本——辽阔国土——的弱处,可见罗马的衰亡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是必然的,因为在其强大过程中,它早已给自己服下了灭亡的慢性毒药。

当然,不管怎么讲,内部原因永远是一个事物变化最重要的。就如阿尔诺得.汤因比所说:“几乎每一个文明都是‘自杀身死’。”[7]外因再怎么作用都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起事物发展的决定作用。那我们就先由帝国的政治方面入手分析其致命的内因。

记得散文大家祝勇先生说过这样一句,历史中的伟大人物是不可以讲聪慧的智者,而只能讲好运的赌徒,因为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左右历史。但我仍觉得罗马的强大是与他历史上众多伟大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们分不开的。但匆匆一览,我们又会痛心大部分伟大都集中在帝国的前期,止于奥古斯都。后期仅仅如昙花一现般出现过几个在安东尼王朝前半部分(而且和前期人物相比他们根本算不上杰出)。之后的统治阶级内部一团糟。特别是康茂德死后,一个堂堂帝国的首脑位置竟然被放到了公开兜售的地步!“从后来的历史看,(它)是招致罗马衰亡的罪魁祸首。……罗马的宫廷政变(从此)一起接着一起。”[8]再加上罗马那时侯的个人专制——它“最显著的不便就是缺乏连续不断的继承性”,“这种缺乏连贯性的后果之一,便是王室政府的变化无常。政府的计划和政策全视君主或其代理人的性格而定,因此不能有一个长期固定的目标和一贯的行动”,[9]两相叠加,国家便不堪重击,深陷入动荡。但帝国最可悲的还是那些“前仆后继”的篡位者们竟都是一些完全沉迷于权力争夺,徒有强力没有智力,荒淫无道的家伙,于是帝国最上层的道德标准“急转而下,最后堕入彻底的毁灭”,[10]宫廷政变和统治阶级思想腐化堕落两者又互为动机,互相挤压推进,终于一步步把罗马帝国推向了政治的悬崖边。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实外部原因和内部的政治原因之间也是存在着一定关系的。余秋雨曾讲过:“一切伟大从外面看是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从里面看则是一种无比智慧的秩序。秩序对于周边的无序有一种强大的吸附能力和整合能力,但是无序对于秩序也有一种不小的消解能力和颠覆能力,谁胜谁负,主要看秩序能包含什么样的智慧浓度。”[11]而这里,罗马政治上的沉沦可以说必然地导致了罗马内部秩序的智慧稀薄和不再强大,而这一事实的直接后果是使得罗马由一个不可一世的征服者向受欺者转化,没落的帝国不得不遭受着蛮族的欺凌,这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都是一种“可怕和可悲”[12]的景象。相对的一面也是负值累积,外部的入侵不但没有激发起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相反却更刺激了内部腐败激素的分泌,政局更加荒废了。

而此时,内部的另一个原因——经济也相伴着政治的下滑而急速地下滑着。很多历史学家都看到了这一点,奥托.基弗就认为“(文明的衰亡)经济因素是很非常重要的,”(因为高级)文明完全建立在奴隶劳动之上,……然而当提比留在莱茵河停止扩张领土的战争时……劳动力十分短缺……(经济就)普遍转变为自然经济了。(而)随着奴隶贸易的消失,那些用大理石建造的光辉的城市也消失了。”[13]菲里普.李.拉尔夫也说“经济上,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的”[14],根据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的说法这无异于是从基础开始毁了罗马帝国。附带说一下,还有学者比较罗马和古代中国也很有新意地得出了经济落败帝国的这一结论。他们指出“王朝已经很少对外征服,……这决不是因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和平主义’,而是源于国家公共财政和经济动员能力的薄弱,不能对外开疆拓土的结果。”[15]就像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对外扩张的终止一样,罗马帝国的生命也在疆土的边缘骤然停止。而在这一关系中,我们看到经济扮演的角色无疑是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6
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10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 变为封建制国家,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上古时期 根据传说,当特罗伊城遭到希腊人进攻的时候,维纳斯女神的儿子亚尼斯及其追随者逃出来,沿北非西行穿过迦太基,来到罗马。 根据现代的研究,意大利半岛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到了新石器时代,利古里亚人从非洲经过西班牙,法国来到意大利。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一些讲印欧语的部落从多瑙河和喀尔巴千山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其中一支拉丁人进入拉提乌姆平原,约于公元前800年移至后来罗马城所在地 ,居于帕拉提乌姆等山丘。与此同时或稍后,萨宾人居于邻近山丘。其后伊特拉斯坎人也来到这里。 前8世纪-前6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移民,并建立城邦。公元前7世纪,以帕拉提乌姆为中心开始部落联合过程,由单一的拉丁人部落联合包括萨宾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个部落组成罗马人公社。公元前7世纪末~前6世纪末,罗马人公社处于伊特拉斯坎人的统治之下。此时,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市国家的过渡。前5世纪末,高卢人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进入波河平原。这些部族经过长期融合同化,形成了意大利人的祖先。 罗马王政时代 公元前8世纪 - 前6世纪史称王政时代。先后有7个王,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库里亚会议(罗马称胞族为库里亚,每10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后为百人队会议取代)。后来又出现了贵族与平民之分。 第一王罗慕洛在前753年建立罗马城。前4王是罗马人公社的军事首领,后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王政时代最后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无道,被愤怒的罗马人赶走,传说于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罗马贵族掌权的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 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 罗马刚建国时,还是一个小国家。自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先后战胜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邻,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土著和希腊人的城邦,成为地中海西部的大国。罗马又发动了3次布匿战争,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 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前82年贵族派支持的苏拉率军占领罗马。次年,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终身独裁官,开创了罗马历史上军事独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苏、凯撒、庞培秘密结盟,共同控制罗马政局,史称前三头政治。前48年, 尤利乌斯·恺撒先后打败另外两人,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贵族派阴谋分子刺杀。 凯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前43年,安东尼、李必达、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 ,史称后三头政治。随后屋大维将另外两人打败,于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国宣告灭亡。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 奥古斯都创建的政治制度,史称元首制,其实就是共和名义的帝制。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对外扩张,使帝国北疆达到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 奥古斯都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开创了皇位继承制。从前27年开始到19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前期帝国时期,包括3个王朝: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安东尼王朝皇帝图拉真(98年-117年)在位时,帝国版图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道幼发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达莱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经济空前繁荣。 192年,安东尼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被杀,罗马出现了近百年的混乱时期。史学家将193年塞维鲁王朝建立,到235年这段时期称为后期帝国时期。始于安东尼王朝后期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危机,在公元3世纪达到空前规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划出一个三世纪危机时期(193年~ 284年)。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皇帝更迭频繁,奴隶和隶农的起义遍及各地,3世纪60年代在高卢开始的巴高达运动,对统治阶层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威胁。 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由军队拥立做皇帝,取得帝国政权,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正式采用东方君主的统治形式和礼仪。并实行了许多改革,史称戴克里先改革。其后继者君士坦丁一世废除四帝共治制,于324年成为唯一君主,皇权得到加强。330年迁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后,战乱又起。狄奥多西一世曾一度实现帝国的统一。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 在西罗马帝国,经济不断出现危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城乡萧条。410年,西哥特人占领罗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进兵意大利。455年汪达尔人再陷罗马城。先后建立起西哥特王国、汪达尔-阿兰王国、勃艮第王国和东哥特王国等蛮族国家。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位君主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至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它历经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以及内部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于7世纪左右进入封建社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6-06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任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Romulus Augustus)被日耳曼族领袖奥多亚克(Odoacer,435~493)罢黜。这一事件为残喘多时的西罗马帝国画下句点,也象征西方古典文明的结束。

今天,任何一个到意大利旅行的游客,从“万神殿”(Pantheon)、“罗马广场”(Roman Forum)与“大竞技场”(Colosseum)等废墟,仍能凭吊和想象罗马帝国昔日的宏伟与荣光。从罗马建城(公元前753年)到君士坦丁堡陷落(公元1453年),罗马帝国绵延于世2200多年,如此悠长的存在容易予人一种永恒感;而即便罗马帝国早已消逝,这些遗迹仍让它的故事继续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罗马帝国在西方的衰亡,诚如1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吉朋(Edward Gibbon)所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惊叹的一幕。这个曾雄霸地中海世界千余年的帝国,何以竟在公元476年以瓦解告终?

自公元1776年吉朋出版《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以来,这个问题曾不断引起人们的兴趣,而历史学家的解释更是聚讼纷纭。

这一篇短文主要是在介绍“西罗马帝国”衰亡的过程,目的是要让人们理解一个庞大的帝国是如何瓦解的,并说明罗马帝国衰亡的文化史意义。

“罗马和平”:帝国的盛世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罗马帝国从兴起到达极盛,历时将近千年。它是由意大利拉丁乌姆平原(Latium)的一个“城邦”(city-state),逐步扩张而成。根据传说,罗马人在公元前754年建城,早年曾受伊特拉斯坎人(Etruscans)的统治,接受君主政治。公元前510年,罗马人起来革命,驱逐伊特拉斯坎人,并废除王政,改行“共和”(Republic)。

公元前4世纪起,罗马人为确保城邦安全不断对外作战。他们征服拉丁乌姆平原,兼并意大利各族,攻下南部希腊殖民地,公元前3世纪中期统一了意大利。罗马人继续往海外扩张,首先击败迦太基(Carthage),取得北非与西班牙;继而进军东方希腊化地区,攻下马其顿王国(Kingdom of Macedon)与塞琉西王国(Seleucid Kingdom),并把埃及托勒密王国(Ptolemaic Kingdom)收为附庸国。

公元前2世纪中期,罗马已是君临地中海地区的大帝国。但此时,罗马却陷入百年的内部纷扰,平民与贵族斗争,元老院与军人对抗,最后演变成野心军人的夺权内战。在这些冲突中,“共和”体制趋于瓦解。公元前31年,屋大维(Octavian, 公元前63~公元14年,在位公元前27~公元14年)在内战中胜出,大权独揽;4年后,元老院尊他为“奥古斯都”(Augustus),罗马政体过渡到“帝制”时代。

不过,内部的纷争并没有削弱罗马扩张的动力。共和后期,对外征服经常是野心政客建立功勋、累积政治资本的工具。直到公元2世纪,帝国继续扩张,疆域西起不列颠,东到叙利亚,北起莱茵河与多瑙河,南达北非。罗马帝国达到鼎盛,吉朋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描述其盛况:

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据有地球上最富饶美好的区域,掌握人类最进步发达的文明。自古以来声名不坠而且纪律严明的勇士,防卫着辽阔的边界。法律和习俗能发挥温和而巨大的影响力,逐渐将各行省融合成一体。其享受太平岁月的居民,尽情挥霍着先人遗留的财富和荣光。

这个时期,史称“罗马和平”(Pax Romana, 公元前27~公元180年)。当时,帝国内部秩序安定,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城市繁荣,一片国泰民安、歌舞升平景象。
罗马帝国却陷入严重危机,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史称“第三世纪危机”(The 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 180~284年),帝国几乎崩解。何以如此?

“第三世纪危机”是由帝位继承的纷争所引发,但这又与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有关。奥古斯都当年取得政权后并未径行称帝,而称“第一公民”(Princeps)。他表面上仍尊重“共和”体制,自不便明定继承人。当然,凭借他的威望与军队的忠诚,他之后的四任皇帝都由其家族成员担任。不过,奥古斯都未确定帝位继承原则,却开启了尔后军队干预之门。

罗马帝国军队包括侍从皇帝的“禁卫军”(Praetorian Guards)与行省驻军,禁卫军因接近权力核心,早先常操控皇帝的废立,后来行省驻军也起而效尤。公元41年,禁卫军拥克劳狄乌斯(Claudius, 在位41~54年)继位,开禁卫军拥立皇帝的先例。公元68年,皇帝尼禄(Nero,在位54~68年)受元老院与禁卫军逼迫自杀,行省驻军纷纷拥立自己的将领争位,则开启行省驻军拥立皇帝的先声。

军队参与帝位争夺,暗杀、内战不已,政局不安,直到涅尔瓦(Nerva, 在位96~98年)登基后情况才改善。涅尔瓦之后几任皇帝都无子嗣,乃从元老中选贤明者认为养子,再传以大位。此一措施确保帝位继承的稳定与皇帝的贤明,图拉真(Trajan, 在位98-117年)等五位皇帝皆以此得位,号称“五贤帝”(Five Good Emperors)。这也是罗马帝国最和平、繁荣的时期。

公元180年,奥里略破坏此一惯例,传位给儿子康茂德(Commodus, 在位180~192年),康茂德暴虐无道,受人憎恨,公元192年在宫廷阴谋中被禁卫军杀。他死后,帝国陷入帝位争夺危机的动荡中,直到公元193年,多瑙河守将塞维鲁(Septimius Severus, 在位193~211年)在内战中胜出得位,危机才解除。

塞维鲁之后,行省军队越发跋扈嚣张,恣意干政,常为金钱与利益更换皇帝。公元235至284年,罗马出现26位“军营皇帝”(Barrack Emperors),帝国几乎沦为军人天下。

3世纪中期是罗马帝国自成立以来情势最险恶的时期。这段期间,罗马宫廷政变频传,军人夺位连连,杀相循。上述26位军营皇帝中,只有一人得以善终,其余大多遭到暗杀。罗马军队长期耽于夺权、内战,自然荒废了战备、边防,遂予虎视眈眈的外族—尤其是日耳曼部族(Germanic tribes)—入侵的机会。
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在日耳曼族的手中。公元2世纪以来,日耳曼部族蠢动渐成为帝国头痛的边防问题。到第3世纪中期,内部危机削弱了帝国的军事防卫力量,更予日耳曼部族入侵的机会。

日耳曼部族—罗马人眼中的“蛮族”(Barbarians)—原居于北欧一带,过游牧生活。由于北地严寒,谋生不易,日耳曼人逐渐南迁,其中一批往西南迁至莱茵河北边,包括法兰克人(Franks)与阿拉曼人(Alemanni),另一支东南迁至乌克兰一带,最著名的一批是日后灭亡西罗马帝国的哥特人(Goths)。

日耳曼人最初与罗马人和平相处,因其质朴、勤奋,常被罗马地主雇佣为家仆,有些还应募进罗马军队服务。日耳曼人憨直,经常受罗马人欺凌,累积诸多怨恨,引发不少冲突。公元166年,一支日耳曼人突破多瑙河防线,侵入意大利北边,皇帝奥里略穷数年之力才将其绥靖。

从3世纪前半期起,由于边衅日亟,帝国边境少有宁日。公元251年,哥特人侵入多瑙河诸省,皇帝迪西乌斯(Decius, 在位249~251年)出兵阻挡,却战败阵亡。260年,皇帝瓦勒良(Valerian, 在位253~259年)东征帕底亚王国(Kingdom of Parthians),战败被俘。消息传来,西境高卢乘机独立,东边帕尔米拉王国(Kingdom of Palmyra)亦夺取亚洲诸省。日耳曼族更乘机南侵,进至意大利北部,帝国边防全面崩溃。幸赖皇帝奥勒良(Aurelian, 在位270~275年)的努力,击退日耳曼人,重建北方疆界,罗马帝国才转危为安。

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频繁进出西罗马帝国,如入无人之境。410年,西哥特人向西罗马政府要求土地不果,在阿拉里克(Alaric, 约370~410年)率领下反叛,洗劫罗马城;452年,匈奴领袖“上帝之鞭”阿提拉(Attila, 约406~443年)入侵意大利,大军所至之处片瓦无存;455年,汪达尔人(Vandals)从北非渡海攻进意大利,大掠罗马城十余日。日耳曼人连年入侵,西罗马政府几乎失去防御意志。
罗马军团是古代世界最强大的劲旅,称雄于地中海地区数百年。但曾几何时,日耳曼部族竟在帝国境内横行,而这支昔日劲旅却束手无策。罗马军团何以沦落至此?

然而,公元3世纪以后,帝国内外形势转变,罗马军队渐无法应付纷至沓来的军事挑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帝国战略由“攻势”转为“守势”,渐失主动性,皇帝哈德良在不列颠北部兴建“哈德良城墙”(Hadrian’s Wall)防范苏格兰蛮族,又整修“日耳曼长城”(Germanic Limes)以连接莱茵河与多瑙河,来防阻日耳曼部,最能显示这一转变。

其次,罗马国境绵长,难以有效防卫。自奥古斯都以来,罗马帝国大致维持30个“军团”(罗马公民组成)和30个“辅助军”(行省人民组成),兵力大约25万~30万人。由于边界长达2万公里,罗马军团以步兵为主,军事上仅能遂行点的防卫,日耳曼人的骑兵很容易找到入侵缺口。

最后,军队素质渐差,战力下降。罗马军团一向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威名远播。但3世纪以来,罗马皇帝不时讨好军队,提高其物质给予,松弛军队纪律,素质渐差。皇帝塞维鲁还准许士兵结婚,并让家眷随住军营附近,影响到军队勤务。帝国末期,罗马士兵逃兵严重,部队长官又吃空缺,军团变得虚有其表,边防已实质上空虚。

外强中干的帝国

日耳曼人的入侵暴露出罗马帝国防卫体系的脆弱,间接显示了罗马帝国内部存在有结构性的弱点。

罗马自击败迦太基以后,很少再逢对手,帝国扩张似乎没有止境。直到公元9年,奥古斯都发兵征讨莱茵河北边日耳曼族的反叛,却在条托堡森林(Teutoburg Forest)战败,3个军团被毁。罗马帝国此后虽续有扩张,如公元43年征服不列颠与2世纪初征服北方的达西亚与近东两河流域区,实际上疆域改变不大。

3世纪时,罗马帝国疆域350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2万公里。帝国地理辽阔,种族庞杂,文化多元,与稍早前灭亡的以华夏族为主体东方汉帝国比,欲有效统治实非易事。

罗马人以少数统治多数,倚靠的是因地制宜的统治策略与罗马驻军的武力威势。在“罗马和平”时期,罗马人固然能够有效维系其帝国,而一旦内部出现危机其统治优势就会受到挑战。

3世纪以后,接踵而来的压力迫使帝国调整策略。284年,戴克里先分帝国为东西两部,设一协同皇帝(Co-Emperor)于米兰,自己则镇守东方,两人共同治理帝国。戴克里先退位后,君士坦丁再度统一东西罗马,但并未解决帝国防卫的难题。

364年,皇帝瓦伦提尼安一世(Valentinian I, 在位364~375)自忖无法独力防卫帝国,再立其弟瓦伦士(Valens, 在位364~378年)为东帝,自己则为西帝,分别防卫多瑙河与莱茵河的边界。此后,罗马帝国逐渐走向东西分立。

罗马帝国走向东西分治似乎是势所必然。而这凸显了帝国结构的脆弱性。延伸到军事领域,是帝国后期政府动员能力下降。罗马帝国人口大约6000万,3世纪之前,皇帝随时都可动员10万兵力作战,但5世纪后,要征集3万人尚有困难。

对罗马人而言,服兵役本是一种特权与荣誉,因只有具公民权者才能当兵。罗马帝国也常予从军者以公民资格,吸引行省人民当兵。罗马的公民权意味着可以拥有财产和共有土地、担任公职等一系列权利。

罗马帝国人口虽然众多,但有免除兵役的特权者也不少。年轻人为逃避兵役,地主为保护劳动力隐匿兵源,政府常无法招足军队。罗马帝国的兵源枯竭,政府为了维持兵力,遂渐招募日耳曼人为兵。许多日耳曼人从行伍晋升为将领,掌握帝国军政权力,有些甚至被拥为皇帝。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Caracalla, 在位211~217年)为增加公民人数以扩大税基,公布《安东尼奥敕令》(Constitutio Antoniniana),宣布帝国境内所有自由人“均为罗马公民”。这在军事上造成反效果,因为公民权一旦普及,就不再具吸引力,人们不愿应征从军,加深政府征兵的困难。

此外,帝国后期政府财经状况恶化,也加速了帝国的崩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军队与官僚规模大增、宫廷花费浩繁、战争费用不断增高,财政压力非常沉重。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经常贬值货币,致使工商业受到伤害;而为保障税源,政府加强管制企业,更扼杀了工商业的活力。种种原因,导致罗马帝国经济的衰退。由于经济的繁荣不再,这一个庞大帝国自然难以再长久维持。
罗马帝国的衰亡,乃是毫无节制的扩张(immoderate greatness)带来的自然而无可避免的后果。繁荣埋下了衰败的伏笔,而随着征服的扩大,其毁灭的因子也倍增;而一旦时间或灾难移走其人为的支柱,其庞大的构造遂被其自身的压力所压垮。

吉朋把罗马帝国的衰亡归因于其“毫无节制的扩张”,是一个具有历史洞见的论断。在吉朋看来,罗马帝国的走向衰亡其实是势所必然,反倒是其“能存在如此长久,才更令人感到惊讶”。

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从政治史看,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的灭亡,代表一统帝国(Universal Empire)在西欧地区的结束。虽然“拜占庭帝国”(Byzantium Empire)仍以“罗马帝国”之名,继续屹立于东方近千年,但西欧自此陷入长期的分裂、混乱局面。

然而,日耳曼族虽然摧毁了罗马帝国,却没有摧毁欧洲。他们的后裔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立国,逐渐发展成为近代国家。经历中古千年的摸索,欧洲逐渐从古典的一统帝国转变为近代的列国局面。换言之,罗马帝国的解体反成为近代欧洲国家兴起的契机,当今欧洲列国其实皆是当年罗马人眼中“蛮族”的后裔。

文化史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象征西方古典文明的结束,西欧自此陷入长期的文化低潮。不过,日耳曼人却在他们的新领地上,糅合古典希罗文明遗产、基督教文化与日耳曼人的传统,创造出一种新而活跃的“欧洲文化”。过去罗马人眼中的“蛮族”,变成今日文质彬彬的欧洲人。

这一批罗马文化的日耳曼继承者,不但从罗马帝国的废墟中成功地重建,并且逐渐壮大。公元1500年以后,他们透过坚船利炮,再度发挥优势,从大西洋出发主导了世界500年。
第3个回答  2010-06-06
古罗马帝国的杀手

古罗马帝国曾式称霸世界的一大强国。然而,自鼎盛时期100多年以后,古罗马帝国却每况愈下,内外征战频繁,人口减少,城市衰退,国民饱受贫困之苦。终于,在外侵内乱的形势下走向灭亡。近年来,对显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迅速衰亡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单纯历史学的范畴。

国外某些化学家认为,古罗马帝国丧身于铅的手中。因为铅在古罗马帝国身价远远高于现代,用它制作的钙即器皿(如瓶、杯、壶)和含铅化妆品,式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享用的。而当时的下层平民也并非于铅完全无缘,当时城市用于输送饮用水的水管就是用铅作成的。据考古学家发现,古罗马人的遗骸中含有大量的Pb2+,这是因为一方面Pb2+直接进入人体,另一方面,古罗马人的饮水中富含CO2,它于铅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酸式碳酸铅,然后进入人体,于骨骼中的钙发生置换反应,并引起种种慢性疾病,如消化功能紊乱、腹肌痉挛、贫血、视力障碍、神经麻痹、精神错乱等。难怪在公元1世纪时统治古罗马的诸君主都患有这样那样的慢性病和精神疾病,古罗马贵族的平均寿命还不到25岁!试想,这样的健康状况,怎能运筹帷幄、驰骋疆场、定国安邦呢?

研究报告2:

基因证据显示疟疾摧毁了古罗马帝国

英美考古学家最近从一处古罗马坟墓中发掘出来的小童骸骨中发现了曾遭疟疾感染的基因证据,他们据此认为,古罗马帝国可能因疟疾猖獗而衰亡。

据法新社报道,这次发掘的古墓是位于意大利罗马以北112公里处的鲁那诺镇附近的一座婴儿坟墓,年代约为公元450年。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利用新科技研究这个古代疟疾个案,他们从这具三岁幼儿骸骨的腿骨中仔细分离出基因样本,发现它和另外一个感染疟原虫的样本有98%相似。研究人员表示,由于两次独立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因此他们认为,该名3岁幼儿是因为感染疟原虫丧命的。

古罗马帝国亡国灭种只因为女性喜爱皮肤美白
由于生物自然属性的进化和文化的宣染与强化,“白色为美”不仅进入人的生物基因,而且成为一些民族的文化基因。于是,人们便用各种手段来使自己的肤色变白,也凸显其美。但是,在历史上和今天,人们为了美而以各种手段使自己的肤色变白却有很多脱离或远离自然,结果不仅不美,而且还远离了健康,并造成悲剧。

在攻占古希腊后,古罗马人发现,涂铅的器皿不再像铜器那样会随时间的推移而生出令人厌恶的绿锈;如果把铅粉加入罗马人爱喝的葡萄酒中,可以除掉酸味并使酒醇香甘美;把蜂蜜加到这类闪光的容器中加热,还可以止泻治病。

更让古罗马女性看重的是,铅粉可以制成化妆品,能使女性的皮肤变得白皙细嫩,更为漂亮。于是,古罗马女性乐此不疲,长期使用铅来美白皮肤,使得铅蓄积在骨骼和软组织中、特别是脑中,导致人体生理功能下降,幼儿智能低下,行动异常。

蓄积在罗马人体内的铅毒在下一代人中充分发挥了杀伤力。古罗马特洛伊贵族35名结婚的王公有半数不育。其余人虽能生育,但所生的孩子几乎个个都是低能儿和痴呆儿。

几代以后,罗马皇室就再也找不到嫡亲的可以传位的子女了。于是罗马统治集团日益衰退,罗马帝国遭遇灭顶之灾
第4个回答  2010-06-06
周围的野蛮人太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