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哪些地方没被日本侵略过

如题所述

 一、 全省沦陷的省份
  抗战期间,中国全省沦陷的省份总共有九个。分别是:台湾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热河省、察哈尔省、河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
  二、 部分沦陷的省份
  抗战期间,中国部分沦陷的省份有13个。按照 沦陷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分别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绥远省、广东省、湖北省、广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贵州省和云南省。另外,在抗战期间,中国先后共设有6个直辖市,其中有5个先后沦陷。直辖市也划入了部分沦陷的范畴。
  1.河南省(98.5%沦陷)
  抗战期间,有109个县先后沦陷,只有沈丘县和新蔡县两个县幸免于难。
  2.山西省(98.2%沦陷)
  抗战期间,有103个县先后沦陷,只有永和县和平顺县两个县免遭日寇占领。
  3.安徵省(81.9%沦陷)
  抗战期间,有48个县先后沦陷,只有14个县没有沦陷。这14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庐 江县、泾县、石埭县、旌德县、宁国县、祁门县、岳西县、临泉县、颖上县、黟县、霍邱县、休宁县、歙县和绩溪县。
  4.浙江省(78.6%沦陷)
  抗战期间,有64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12个县没有沦陷。这12个没有沦陷的 县城分别是:於潜县、昌化县、仙居县、磐安县、开化县、淳安县、遂安县、泰顺县、龙泉县、庆元县、云和县和景宁县。
  5.绥远省(71%沦陷)
  抗战期间,有14个县市和2个盟旗先后沦陷,只有伊克昭盟旗以及河 套地区的东胜县、凉城县、兴和县3个县没有沦陷。
  6.广东省(70.3%沦陷)
  抗战期间,有70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8个县没有沦陷。这28个没有沦陷的 县城分别是:开建县、恩平县、赤溪县、佛冈县、广宁县、仁化县、连县、阳山县、连山县、紫金县、河源县、和平县、连平县、饶平县、丰顺县、梅县、五华县、 兴宁县、平远县、蕉岭县、茂名县、大埔县、信宜县、化县、吴川县、徐闻县、阳春县和合浦县。
  7.湖北省(69.3%沦陷)
  抗战期间,有53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18个县没有沦陷。这18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均县、郧县、房县、竹溪县、竹山县、保康县、郧西县、谷城县、巴东县、兴山县、秭归县、恩施县、宜恩县、建始县、利川县、来凤县、咸丰县和鹤 峰县。
  8.广西省(68.6%沦陷)
  抗战期间,有67个县先后沦陷,只有32个县没有沦陷。这32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贺 县、博白县、郁林县、兴业县、都安县、隆安县、百色县、田东县、东兰县、凌云县、田阳县、凤山县、平治县、靖西县、镇边县、田西县、乐业县、万冈县、天峨 县、北流县、西林县、西隆县、向都县、镇结县、龙茗县、那马县、隆山县、敬德县、天保县、养利县、万承县和雷平县。
  9.湖南省(68.4%沦陷)
  抗战期间,有50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6个县没有沦陷。这26个没有沦陷的 县城分别是:酃县、临沣县、汝城县、桂东县、芷江县、凤凰县、沅陵县、沪溪县、辰溪县、溆浦县、黔阳县、麻阳县、永顺县、保靖县、龙山县、桑植县、古丈 县、靖县、绥宁县、合同县、通道县、乾城县、永绥县、晃县、大庸县和怀化县。
  10.江西省(63.5%沦陷)
  抗战期间,有56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7个县没有沦陷。这27个没有沦陷的 县城分别是:丰城县、鄱阳县、宁冈县、分宜县、南丰县、铜鼓县、广昌县、黎川县、雩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安远县、寻邬县、乐安县、宜春县、金溪县、安福 县、铅山县、上犹县、崇义县、宁都县、瑞金县、石城县、乐平县、浮梁县、德兴县和万年县。
  11.福建 省(18.5%沦陷)
  抗战期间,有15个县市先后沦陷。这15个县市分别是:金门县、厦门市、诏安 县、东山县、福清县、长乐县、连江县、闽候县、海澄县、永安县、霞浦县、宁德县、福安县、漳浦县和云霄县。
  12.贵州省(4.8%沦陷)
  抗战期间,有4个县先后沦陷。这4个县分别是:三都县、独山县、丹寨县和荔波 县。
  13.云南省(3.3%沦陷)
  抗战期间,有3个县先后沦陷。这3个县分别是:龙陵县、保山县和滕冲县。
  三、直辖市(6个直辖市沦陷5个)
  抗战期间,中国先后共设立了6个直辖市,分别是: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青岛市和重庆市。其中有5个先后沦陷,分别是:
  北平市:1937年7月29日沦陷。
  天津市:1937年7月30日沦陷。
  上海市:1937年11月12日沦陷。
  南京市:1937年12月13日沦陷。
  青岛市:1938年1月10日沦陷。
  四、未沦陷的省份
  在半个世纪的对日战争中,中国只有8个省份1个直辖市(重庆)没有落入日寇之手。这8个省份分别是:西康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西康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是元朝而不是蒙古大军攻打日本。

  相关史料:

  元朝对日本国的战争

  元世祖忽必烈大帝早就有使日本臣服之心。至元三年(1266年)八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里德(一说黑的)、礼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高丽向导将蒙古使臣引至巨济岛便返回,未能到达日本。次年六月,忽必烈再派里德等出使,严令高丽方面务必将使臣护送到日本。高丽国王派其朝臣潘阜等代替蒙古使节传书,日本国执政的镰仓幕府拒不答复元朝国书,潘阜等人不得要领而归。至元五年(1268年),忽必烈第三次派里德等人出使日本。元使到达对马岛,仍被日本国拒之门外。后来在至元八年(1271年)和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又两次派秘书监赵良弼出使,也均被滞留于日本太宰府,未能进入其京都。
  如此多年,5次通使不成,忽必烈决心使用武力。其实早在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就曾下令在高丽屯田,储备攻日粮饷。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战船900艘出征日本。后又设立征东元帅府,以忻都、洪茶丘为都、副元帅,军队增加到25,000人。十月,元军从合浦(今朝鲜马山)出发,直捣日本。日本天皇征集藩属兵10万余人迎战。元军攻占对马、一岐两岛,在肥前松浦郡、筑前博多湾(今福冈附近)登陆。但在日军坚决抵抗下,首战只获小胜,未能深入。不久,因台风将大部分战船毁坏,加上已兵疲箭尽,元军只得仓促撤回。因该年是日本龟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故这场战役在日本史上被称为"文永之役"。
  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镰仓幕府处死。这一消息直到至元十七年(1280年)才传到元朝。于是,忽必烈决心再次征讨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征调军队(包括结集南宋新附军),成立征东行省(亦称日本行省)主持征伐大计。
  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军兵分两路远征日本。五月,征东行省右丞忻都、洪茶丘和都元帅金方庆率蒙、汉、高丽军4万人组成东路军,乘战船900艘,仍从高丽合浦出发,在筑前去驾岛登陆。遭到日军顽强抵抗之后,东路元军退至鹰岛,转攻对马、一岐、长门等地。六月,行省右丞相阿塔海、右丞范文虎、左丞李庭、张禧等率新附军及强行征发来的江南士卒共10万人组成的江南军,乘战船3,500艘,从庆元(今宁波)、定海启航。二路大军约定六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壶岛。七月,两路大军在平壶岛会合后,主力驻屯鹰岛,偏师进屯平壶岛,计划分数路进攻太宰府。但是,元军统帅之间不和,影响了军务,加上日军戒备森严,元军在鹰岛滞留达一个月之久。八月初一夜,元军遭飓风袭击,大部分船只沉没,军士溺死者无数。初五,范文虎(南宋降将)临阵脱逃,"独帆走高丽"(方回《桐江续集》卷32《孔端卿东征集序》),竟把10多万元军将士遗弃在海岛上。日军上岛后,元军大部分将士背水战死;数万士卒被俘。战俘们被日军押往八角岛做奴隶。此次背水大战生还者概不足五分之一。此年为日本俊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日本史志称这一战役为"弘安之役"。
  两次出师失利,并未使忽必烈放弃征服日本的计划。至元二十年(1283年)年初,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军,建造船只,搜集粮草,引起江南民众的强烈反抗,迫使其暂缓造船事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再次下令大造战船。年底,征调江淮等地漕米百万石运往高丽合浦,下令禁军五卫、江南、高丽等处军队于第二年春天出师,秋天集结于合浦。后因部分大臣反对,尤其还要对安南用兵,忽必烈才不得不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下诏罢征日本。此后,元朝虽然还有过征伐日本的议论和准备,但均未能实现。直至大元末,元朝和日本政府之间始终处于僵局。中日交往主要为民间贸易和僧侣间的往来。元朝政府对这种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以上内容基本引自莫久愚、赵英主编《中国通史图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5-21
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四川、西康日军没有染指。台湾、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察哈尔、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海南几乎全部被占领。河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绥远大部被占领。云南、贵州少部分地区被占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