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笛的名字

如柯亭笛。不要回答什么骨笛之类,也不要回答笛子的种类,就是古代名笛的名字。
拜托

古代名笛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音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扩展资料: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约7000年。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现代中国音调完全一致,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笛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24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笛子是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笛。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在民族乐队中,笛子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被当做民族吹管乐的代表,被称作“民乐之王“。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笛塞 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音孔:(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柯亭笛也是泛指一流笛子的啊,

古代古琴倒是出名的不少十大名琴什么什么的,笛子真没听说。
不过我看过有写的,震龙,箫云,古浪、、、、、、不知道是不是古笛名还是后人杜撰。追问

那有没有什么比较有名的古笛曲?
然后再问一下名箫。

追答

我知道的就《梅花三弄》相传是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具体真假我也不知道。
除这个之外的九大古曲可能也能用笛子演奏,具体是不是改谱我就不知道了。

貌似明清以前笛箫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汉代以前,横吹竖吹的单管乐器统称为笛或篴,所称箫者是排箫,不是现在这个箫的概念。唐宋时期的尺八、箫管和竖篴,明清时期以至现代箫的前身。为区别横吹之笛,明代将竖吹之篴称为箫。

所以你说的名箫确实比较罕见。再就是古代人琴棋书画,搞艺术的玩琴的多,并且以琴为妻的都有。箫可能是制作和工艺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没什么记载。

如果你要名字不知道可否依据箫的特点杜撰几个。。。。。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1-07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箫谓:“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 “猿臂笛”等顾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举。

 贾湖骨笛,距今约8000年,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称为我国笛子的鼻祖。从约九千年前的河南贾湖遗址中出土的一批精致骨笛,最近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分属于贾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经专家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动物骨骼是远古先民制作生活器物的重要材料之一。进入文字记载的历史,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的显著进展,骨制品已大为减少。“笛”字初写作“篴”,但部首均从竹,说明二字产生的年代,笛子早已采用竹类来进行制作了。甚至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制造过骨笛。然而骨笛并没有因此而完全绝迹。
  自周代雅乐中用竹笛配器以来,古人制笛就常用竹,但偶尔也采用其他材料如铜、铁、银、瓷、玉等,骨亦其中之一,只是似更为罕见。笔者稽诸文献,有这样二例。一是晋代的猿骨笛。唐《酉阳杂俎》载:“昔晋时有人以猿骨为笛,吹之,其声清圆,绝胜竹笛。”一是明代的鹤骨笛。明《玉芝堂谈荟》卷八有冯海粟《鹤骨笛》诗一首,诗云:
  胎仙脱骨字飞琼,换羽移宫学凤鸣。
  喷月未醒千载梦,彻云犹带九皋声。
  管含芝露吹香远,调引松风入髓清。
  莫向岭头吹暮雪,笼中媒鸟正关情。
  鹤有胎仙、九皋等异称。起句中的“飞琼”是主人为这支笛子起的雅号(在古代,这类雅号有的是镌刻在乐器上面的)。

  河姆渡骨笛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上长7.1cm 下长5.31cm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约有数十件,这河姆渡骨笛是其中两件。用鸟禽类的肢骨中段制作。管身穿一至三个圆孔,有的内腔另插一根肢骨,近似现代儿童乐器竹哨。部分骨笛尚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它们是后世笛箫类乐器的远祖。
  鹰骨笛
  新疆巴楚县脱库孜萨来遗址曾出土一件北朝时期(公元四至五世纪)的骨笛(残)。塔吉克族称那依,柯尔克孜族称却奥尔。 用大鹰的翅骨制成,长约25、管径1.5厘米。管内中空,两端皆通,管下端开三孔。制作时,先将骨肉剔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去髓。两端管口呈椭圆形,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从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钻一直径0.7厘米(稍呈椭圆形)音孔,共三孔。笛身雕刻图案花纹或题字为饰。 多用于盛大节日和婚礼场合,也为歌舞、叼羊、赛马等伴奏。乐曲有《塔里要吾里》等。
  贾湖骨笛
  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长约20 公分,上有七个同规格音孔,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再有就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骨哨。这批骨哨有一百六十件,距今大约有七千余年的历史。所谓骨哨,就是以大型禽鸟的肢骨,截去两头,在骨管上磨出一、二个或两、三个吹孔,就制成了。这种骨哨可以吹出几个简单的音。骨哨是用来诱捕猎物还是用来吹奏乐曲的。这一直是现代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从原始人的生产发展情况来看,骨哨可能是兼用的。既用来诱捕猎物,也不妨在闲暇时吹来取乐,当然骨哨的作用还是应该以前者为主。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还不是最早产生的乐器。
  红山文化之骨笛
  1994年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乡三座店村农民在植树造林时发现了一支骨笛。骨笛管状深黄色,是用飞禽类的肢骨制成,已经石化。骨笛长约15厘米,外径1.5厘米至0.7厘米,其上有等距离的5个音孔,音孔直径约0.3厘米在底端处还有两个约0.2厘米相对的小孔。骨笛的年代依据考古学资料,材料类比学的方法,经文博部门同志认定和辨认与骨笛同时发现的红山文化彩陶碎片和磨制石器工具,确认骨笛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乐器,距今约5500年。这件红山文化时期乐器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乐器文化特别是红山文化时期“礼乐制度”的乐文化,增加了一件实物资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