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协调的文献综述

我想要的不是整篇论文,而是关于这个题目的文献综述,就是之前关于这个题目已发表的一些文献以及表达的一些观点

[摘要]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其国际协调首发在会计准则的协调。本文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概念、目标及方式入手,讨论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前景,并对我国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出一般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协调 前景 建议

一.关于会计准则协调的界定

从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比较来看,会计准则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与法律对会计准则的制约程度、制定会计准则所依据的会计观念、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及内容详略等都有不同。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因此进行会计准则间的国际协调成为必要。何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呢?说法不一,有会计国际协调,国际会计协调,会计国际化等,但实际上都是指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即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它包括认识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特性,并将他们的目标进行调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减少或消除障碍,增加险乎之间的共同点,使之趋向可接受的程度,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和等同性。从这里大致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即使增强世界各国会计实务信息的可比性,并使之逐渐趋向一致性;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主要问题是消除障碍,借助与一些国际性组织和专门机构的活动进行,划定一定的差异范围,保留某种可选择性和折中性而实现的。

一般来说,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国际规范化或标准化进程的先行阶段。这个阶段是基于目前会计国家化的现实情况,为消除各国会计准则差异,促进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发展而不可逾越的阶段。尽管人们对国际会计协调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各国会计准则的协调。当然,各国的种种会计差异,如会计立法差异、会计惯例差异等,也最终都要反映到会计准则上来。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正是这种“协调”的立足点。

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种有目的的国际性活动,其最终或最高目标是建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目标实际上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统一性;其次才是提高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协调,在各国较好地实现其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使各国会计准则在一定的范围或界限内趋于一致,以建立一个可比较的框架。而这个可比性目标要建立在协调各国会计组织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系,促进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准则制定机构合作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准则机构对各国的会计准则的形成、修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这些组织、机构之间的国际沟通和协调,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上取得共识,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和保障。

三.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方式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作为世界范围的活动,所要解决的不仅是各国会计准则本身的差异,更困难的是还要面对各国会计准则差异背后的会计环境差异。其复杂性给协调工作带来了艰巨。因此在协调过程中要结合本国情况,采用相应的协调方式。其分类有:单边协调和多边协调,主动协调和被动协调。所谓单边协调,是指在协调中一方以另一方的会计准则为标准而采取协调措施,向它看齐靠拢。像我国在50年代全盘照搬或引进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和模式就属此类。而多边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协调方分别采取不同的协调措施,努力向某一既定标准靠拢,以达到各国可接受的程度。像现在的欧盟即属此类。这将消除各国的差异,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提高就业等。所谓主动协调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或影响下,一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而自动采取的协调行动。比如一国吸收IASC的一些准则,针对FASB中相关准则对本国准则进行改革等。而被动协调是迫于外界压力,如不采取协调措施就会失去某种利益而不得不作为的协调行为。例如我国的会计改革迫于加入世贸的压力,在刚起步的时候就是一种被动协调。总之,单边协调通常是协调双方总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经济或政治或军事上依附与对方的一方所采取的协调方式。多边协调是在独立、平等的各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出于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协调行为。主动协调则是某一协调主体为了采取自己的利益或顺应趋势或自觉采取的协调方式,它通常由游离与一个大整体之外的某一协调主体,或者协调中势力相对较弱的一方所采用。而被动协调是一方有求于另一方,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另一方,而协调又作为交换利益的条件时,它不得不作出协调的选择。

当然,对于协调方式的采用还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国际经济发展的环境和趋势,对会计准则国际比较与分析,区分轻重缓急、难易程度等等,都是需要花很大力气的事情。因此会计准则的协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分阶段进行,逐步推进。四。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其前景。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两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是指以国际会计准则(IAS)作为统一标准,衡量并消除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促使它们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过程。而这个协调过程就是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化是各国会计准则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途径之 一 。 而各国会计准则要在各方认可的基点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必然要向国际化靠拢,从而达到一定的标准及规范的程度。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活动越来越普遍,会计市场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也将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打开新的局面。但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变更会导致其国内及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利益重新分配,直接导致改过的经济后果的变化,因而哪个国家也不会对此轻易表态和行事。但态度的慎重不等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更大利益。一旦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必将火热。而实际上,由于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客观要求,以及在有关国际区域性的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还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因此其前景是乐观的,像一些国际性或区域性的职业性组织包括金融、证卷交易、会计、审计等组织,它们为维护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而积极进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推行和实施,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必将对国际准则的推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会计准则国际性协调的功效不仅仅只表现在会计和经济方面。通过这种协调活动,使各国政府与会计准则制订机构产生联合,使它们之间保持经常联系,并使它们相互认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通过这种协调活动,可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增进了解,加强交往,优化国际会计的互动环境,使得政府支持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又促进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

五.我国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建议。

由于我国国情的约束,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仍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些部门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混乱,而现有的会计已远滞后与客观需要,会计制度方法体系的务实性与超前性脱带。再者,缺乏对国外会计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一些会计学者研究西方的会计发展仅限于翻译或介绍,没有消化和推陈出新,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而整个学术界学风不严谨,学术研究缺乏自由气氛,短期功利主义取向严重,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对此建议如下:

1. 结合我国国情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结合我国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寻求最佳切入点,并以此来制定或实施我国的会计准则。

2. 积极参与全球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注重国外会计的新发展和新领域,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方面的做法,注重案例分析等。

3. 设立专门机构,改进和提高会计教育水平。要使会计体系的务实性研究与超前性研究相辅相成,并围绕具有国际化精神的会计准则和体系展开配套的改革

4. 加大我国会计界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经验与理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6
论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

自《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来,“会计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的议论不断出现。会计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的核心是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准确把握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首先必须明确会计准则的基本属性。对于这个问题,应从会计的属性、会计准则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的地位以及确认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方面来研究。

首先,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重属性。会计准则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相结合的产物。会计准则作为会计理论的范畴,一经以规范的形式出现,它又具有一定的实务性。从理论上看,它要受到一定条件下经济管理要求的制约;从实践上讲,它必然要反映会计的技术特征。因此,会计准则既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而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又受特定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

其次,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所确认的会计准则,就其内容而言,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共性是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会计准则都有相通之处,即会计技术方面的准则体现着会计准则的自然属性。特性是指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只适用于特定的社会制度,具有社会属性。

会计准则的基本属性对构建我国会计准则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是具有中国特色,二是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这是由我国会计环境的基本特征,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决定的。

一、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

会计准则的社会属性告诉我们: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必然要求相应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

会计准则是植根于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决定会计准则中国特色的因素,主要是我国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宏观管理方式和传统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特殊性。故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文化环境建立起来的会计准则必然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与地区会计准则的特点。这主要有:①我国会计准则是中国会计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财政部制订并颁发实施,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即会计的基本准则,目前尚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实行过渡性体系“会计法-基本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实行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③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宏观调控而言,实行计划调节的自觉程度和力度,明显优于资本主义经济,因而我国会计准则就不能不考虑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对计划性、统一性的要求。④在会计实践的目的、要求上,我国会计不但要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还要为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服务,而西方会计仅为个别企业追求最大利润、增强竞争实力服务。⑤我国四十多年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并已形成一整套会计人员较为熟悉的会计规范与执行办法,如班组经济核算、群众核算、定额管理以及执行示范会计制度等,这些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有必要进行成文的理论概括,使其不断发展和创新。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就应当体现这些特点。我们应该走自己的路。

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所谓国际化,就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对会计事务的处理尽量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中国经济在迈向世界经济的进程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将显现出特别巨大的能量,并将直接促进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化已成为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新一轮战略目标。《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便是我国会计向国际化所迈出的关键性一步。鉴于我国国情及其对国际经济交往的要求,《企业会计准则》以基本准则统驭不同所有制及各行业的会计制度,使会计工作标准化,并使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并为对外经济交往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信息,进而有利于我国走向国际经济舞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国际化特征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①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平衡公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公式能准确地、直观地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使会计核算的信息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资产构成和偿债能力,有利于维护投资者、债权人的权益,也能体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而且有利于我国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核算相吻合,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②接受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四项基本会计假设和公认的基本会计原则。③吸取了国外经验,提出了会计核算的六要素,并以历史成本为其计量标准。④有选择地采用稳健原则,如允许企业提取坏帐准备金和采用某些加速折旧的方法等。⑤采用了各国通行的制造成本法计算企业产品成本,并将企业期间损益的确定建立在资本保全原则的基础之上。⑥采用了与国际会计相一致的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有关附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这些规定,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比较符合国际会计惯例。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就是要尽可能吸收国外会计准则的长处,为我所用。

三、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和国际化的关系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我国的国际经济交往必然越来越多。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疏通交往的渠道必须先行。会计作为一种国际商用语言,如果语言不通,对外经济交往就会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正确处理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和国际化的关系,使会计信息具有国际可比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

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和国际化,是互相联系、并存和统一的。要制订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准则,其基本点有以下两点:①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充分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对会计的现实需要,促进企业会计向经济效益型和管理型会计转化,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② 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修正我国会计模式中那些与国际会计惯例不相一致而有碍国际经济交往的方面,促进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洞察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在分析和研究中,要分辨哪些内容是已经接上了的,哪些正在接上,哪些需要接而没有接上,哪些根本不能接或不需去接。同时还应注意时机,哪些是可以放一放再接,哪些是刻不容缓,必须尽快接上的。我们应根据新形势,适时修订、补充和完善会计准则。要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建设的目标,还必须立足本国。借鉴国外,坚持继承和发挥相结合的原则。继承表明会计准则具有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和不同社会制度下可以借鉴的技术性。发展则体现会计准则具有同特定生产关系相联系,并随生产关系变革而发展的社会性。只有认真总结会计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把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推向前进,才能不断借鉴和采用国外先进经验并在与他国会计相协调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在西方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相比之下,我国对会计准则的研究起步甚晚,但这不等于我国会计原本就不存在会计准则。回顾四十多年的会计实践,我国过去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会计准则,但在我国的会计条例、制度和有关法规中却已包含了类似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实质上是总结我国自己的会计工作经验和吸收国外会计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和国际化并存在实践上的有力证明和客观反映,需要我们去研究和确认。这就要求:①继承已有的成就,包括建国初期借鉴学习原苏联在会计工作方面的做法、经验和要求,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会计准则中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成果。②从会计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会计管理的现状,不断探索新的会计准则,特别是尽快制订出具有操作性的具体会计准则。③总结我国会计经验并将会计工作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经验进行科学概括,使之上升为会计准则。同时还要借鉴参考国际会计惯例和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这样,才能尽快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最终推动会计改革与发展。
第2个回答  2010-06-12
和楼上的内容基本一样,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其国际协调首发在会计准则的协调。本文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概念、目标及方式入手,讨论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前景,并对我国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出一般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协调 前景 建议

一.关于会计准则协调的界定

从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比较来看,会计准则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与法律对会计准则的制约程度、制定会计准则所依据的会计观念、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及内容详略等都有不同。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因此进行会计准则间的国际协调成为必要。何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呢?说法不一,有会计国际协调,国际会计协调,会计国际化等,但实际上都是指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即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它包括认识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特性,并将他们的目标进行调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减少或消除障碍,增加险乎之间的共同点,使之趋向可接受的程度,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和等同性。从这里大致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即使增强世界各国会计实务信息的可比性,并使之逐渐趋向一致性;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主要问题是消除障碍,借助与一些国际性组织和专门机构的活动进行,划定一定的差异范围,保留某种可选择性和折中性而实现的。

一般来说,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国际规范化或标准化进程的先行阶段。这个阶段是基于目前会计国家化的现实情况,为消除各国会计准则差异,促进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发展而不可逾越的阶段。尽管人们对国际会计协调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各国会计准则的协调。当然,各国的种种会计差异,如会计立法差异、会计惯例差异等,也最终都要反映到会计准则上来。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正是这种“协调”的立足点。

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种有目的的国际性活动,其最终或最高目标是建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目标实际上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统一性;其次才是提高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协调,在各国较好地实现其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使各国会计准则在一定的范围或界限内趋于一致,以建立一个可比较的框架。而这个可比性目标要建立在协调各国会计组织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系,促进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准则制定机构合作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准则机构对各国的会计准则的形成、修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这些组织、机构之间的国际沟通和协调,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上取得共识,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和保障。

三.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方式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作为世界范围的活动,所要解决的不仅是各国会计准则本身的差异,更困难的是还要面对各国会计准则差异背后的会计环境差异。其复杂性给协调工作带来了艰巨。因此在协调过程中要结合本国情况,采用相应的协调方式。其分类有:单边协调和多边协调,主动协调和被动协调。所谓单边协调,是指在协调中一方以另一方的会计准则为标准而采取协调措施,向它看齐靠拢。像我国在50年代全盘照搬或引进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和模式就属此类。而多边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协调方分别采取不同的协调措施,努力向某一既定标准靠拢,以达到各国可接受的程度。像现在的欧盟即属此类。这将消除各国的差异,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提高就业等。所谓主动协调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或影响下,一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而自动采取的协调行动。比如一国吸收IASC的一些准则,针对FASB中相关准则对本国准则进行改革等。而被动协调是迫于外界压力,如不采取协调措施就会失去某种利益而不得不作为的协调行为。例如我国的会计改革迫于加入世贸的压力,在刚起步的时候就是一种被动协调。总之,单边协调通常是协调双方总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经济或政治或军事上依附与对方的一方所采取的协调方式。多边协调是在独立、平等的各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出于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协调行为。主动协调则是某一协调主体为了采取自己的利益或顺应趋势或自觉采取的协调方式,它通常由游离与一个大整体之外的某一协调主体,或者协调中势力相对较弱的一方所采用。而被动协调是一方有求于另一方,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另一方,而协调又作为交换利益的条件时,它不得不作出协调的选择。

当然,对于协调方式的采用还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国际经济发展的环境和趋势,对会计准则国际比较与分析,区分轻重缓急、难易程度等等,都是需要花很大力气的事情。因此会计准则的协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分阶段进行,逐步推进。四。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其前景。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两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是指以国际会计准则(IAS)作为统一标准,衡量并消除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促使它们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过程。而这个协调过程就是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化是各国会计准则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途径之 一 。 而各国会计准则要在各方认可的基点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必然要向国际化靠拢,从而达到一定的标准及规范的程度。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活动越来越普遍,会计市场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也将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打开新的局面。但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变更会导致其国内及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利益重新分配,直接导致改过的经济后果的变化,因而哪个国家也不会对此轻易表态和行事。但态度的慎重不等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更大利益。一旦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必将火热。而实际上,由于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客观要求,以及在有关国际区域性的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还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因此其前景是乐观的,像一些国际性或区域性的职业性组织包括金融、证卷交易、会计、审计等组织,它们为维护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而积极进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推行和实施,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必将对国际准则的推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会计准则国际性协调的功效不仅仅只表现在会计和经济方面。通过这种协调活动,使各国政府与会计准则制订机构产生联合,使它们之间保持经常联系,并使它们相互认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通过这种协调活动,可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增进了解,加强交往,优化国际会计的互动环境,使得政府支持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又促进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

五.我国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建议。

由于我国国情的约束,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仍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些部门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混乱,而现有的会计已远滞后与客观需要,会计制度方法体系的务实性与超前性脱带。再者,缺乏对国外会计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一些会计学者研究西方的会计发展仅限于翻译或介绍,没有消化和推陈出新,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而整个学术界学风不严谨,学术研究缺乏自由气氛,短期功利主义取向严重,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对此建议如下:

1. 结合我国国情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结合我国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寻求最佳切入点,并以此来制定或实施我国的会计准则。

2. 积极参与全球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注重国外会计的新发展和新领域,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方面的做法,注重案例分析等。

3. 设立专门机构,改进和提高会计教育水平。要使会计体系的务实性研究与超前性研究相辅相成,并围绕具有国际化精神的会计准则和体系展开配套的改革

4. 加大我国会计界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经验与理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