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疃的黄麓师范

如题所述

鸣锣招学生
黄麓师范位于黄麓镇内,从巢城乘车到黄麓师范将近一个小时。今人很难想象,这所驰名于解放前的学校怎么会建在偏僻的乡下。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衰落,农民贫苦,面对现状,贤人志士倡导“教育救国”,从小山村走出的张治中更有切身体会。他曾说过,富国必须重视经济建设,重视经济建设首应重视教育,尤其应重视农村教育。1928年夏秋之交,广州国民政府改组,设立军政部。原任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的张治中,婉言谢绝蒋介石要他到军政部任职的要求,主动申请“如果让我回军校,情愿当一名队长”。蒋介石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他回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服务。
至今,在张治中家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洪疃张本尧,捐资办学校;老人齐欢喜,儿童哈哈笑”。民谣源于1929年张治中回乡办学。1928年冬,张治中返乡扫墓,看到家乡的落后和民众的愚昧,他慷慨解囊,在洪家疃村北创办黄麓学校(一部),在张家洼改建张氏宗祠为黄麓学校二部。1929年春,学校开学,为号召广大村民将子女送到学校上学,已为国民党上将衔的张治中亲自进村鸣锣呼喊“农友们,让你们的孩子上学吧”。由此可见,张治中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在张治中看来,提升农民素养,首在教育,而发展乡村教育迫切需要的是师资队伍,因此,他决定创立一所师范学校,培养师资队伍。1931年底,张治中捐资易地筹建师范,他将这一块“试验田”继续放在了已初具学风的家乡洪家疃,校址在洪家疃清水塘东侧的岗坡上。据黄麓师范校史记载,1933年夏,经省教育厅同意正式命名为“安徽省立黄麓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初创的黄麓乡师学制为四年,主要为农村小学培养中低年级教师,它面向全省招生。第一年乡师就招收高小毕业生约100人,编成简师两个班,学生大部分家境贫寒,一般年龄较大,有些还是塾师。  
劳动是课程
黄麓师范创立时,亲任名誉校长的张治中题写校训“敬勇诚毅”,即“敬以待人,勇以行义,诚以存心,毅以立志”。“这不但包括做学问,并且包括着做人,不但包括了做人,还包括了做事。”张治中在创办黄麓师范时说。这也就意味着学校不仅为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服务于社会。早期黄麓师范的教学活动,深受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影响。这从当时黄麓师范的校歌中就可以看出:
“巢湖宽,黄山高,云绵绵,浪滔滔,自然是吾师,万众皆同胞。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愿与大众向上进步,共学好。敬勇诚毅,人生之宝,从此建设,从此教育;复兴农村,复兴民族,哪怕艰苦和辛劳。衣食住行,与民同乐,礼义廉耻,与国永保,中国少年!黄麓少年!记取记取!人生之乐,和合与创造!”
为了发展黄麓师范,张治中更是博访乡教人才,在梁漱溟的推荐下,聘请了杨效春任校长。杨效春曾在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担任乡村教育指导员,又在梁漱溟创办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任过导师。1935年2月,杨效春赴任黄麓师范时,教育部督学周邦道先生曾赠言鼓励:“昔日晓庄,今后黄麓”。
杨效春莅校后,张治中常与他“商讨黄麓、设计黄麓、发展黄麓”。杨效春从省内外聘请了一批有声望的教师,他们聚集在黄麓洪家疃这个偏远的乡村,黄麓师范成为了当时农村教育的一个著名基地和试验地。
黄麓师范的教育都颇有新意和指引意义。例如,黄麓师范将劳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生入学报考,在笔试之后,还要进行劳作考试,然后再决定是否录取。学校还把劳动排入课表,还有临时性和突击性的劳动,劳动项目包括开荒、种地、植树、挖塘、搬运等。
再譬如,开展社会调查也是当时一种普遍性的活动,学生分散到附近农村,利用节假日,与农民大众接近,进行宣传,开展人口、经济、文化状况等实情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教师更是身体力行,他们饮食穿戴,与乡农一样,与民众打成一片,平常赤脚穿草鞋去筑路、造林、挖塘。也正因此,黄麓师范的教育受到了普遍赞扬。1935年,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的周邦道曾这样写道:“不过三年,历史很短,但它所实施的办法和所作的事业却是异军突起,不易多见。”皖教育厅还将黄麓师范的办法推行到各县,并令全省各师范学校毕业生必须到黄麓师范参观。
将书捐给学校
1949年元旦,黄麓师范迎来了这所乡村师范学校辉煌的春天。1955年,黄麓师范扩大招生,增设轮训班,发展成15个班,学生762人,省教育厅还拨款新建了16个标准教室和科学楼、办公室,改造了附小、附中教室。
解放后,张治中对黄麓师范念念不忘。在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严重困难时期,1962年,张治中再次慷慨解囊,捐资3000元提高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在那时,全民一日三餐都限制伙食时,3000元可不是个小数,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环境。
1963年,黄麓师范成立30周年,张治中在北京题赠“作育光辉”锦旗一面,勉励师生继续努力奋斗。张治中还经常购书给学校,196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他向学校赠书1800多册,在他临终前还把自己的全部藏书送给了学校。
“我过去所以把这个学校一定要办在农村,为的就是促进农村文化。现在这个学校跟以前相比,正如我们的国家一切事情一样,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它有不可估量的前途。我只希望它牢牢地扎根在农村,有助于我们农村的文化革命。”1964年,张治中回乡对黄麓师范师生说,殷殷之情可见一斑。
今天黄麓师范依旧驻扎在农村,张治中将军的农村教育实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们忘不了将军的殷殷期盼。1990年10月,在张治中诞辰100周年之际,故乡人民和来自海内外的各界人士300多人,在张治中亲自创办并为之付出心血的巢湖黄麓师范校园内,举行了张治中塑像揭幕仪式。如今,在阳光的照耀下,张治中的教育实践和它的塑像一样在乡村土地上熠熠生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