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重点有哪些

如题所述

教育学重点整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1)在我国,最早将“教育”一次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2)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相区别):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 亲自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 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他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 者、动物的教育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类的教育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所以,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3)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其他活动相区别):首先,活动对象也是人。 其次,活动目的特殊。第三,活动方式特殊(特殊的规训方式)。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4)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
5)1965 年,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1972 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 会”。
6)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社会, 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2、教育的形态
1)教育形态的划分依据(1)教育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 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2)不同教育形态的特点(1)非形式化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2)形 式化教育:定型的实体化教育(3)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典型表征是学制的建立。(4) 非制度化教育:重要体现是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非制度化教育思想。
3)学校教育特点: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专门性(教师受过专门训练:有主 专门场所和设备;学生以专门学习为己任);相对稳定性(师资、场所、对象、内容、方式 方法等;校园文化)
4)家庭教育特点:启启蒙性;随机性、经验型;个别性。
5)社会教育特点: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适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 开放性。
6)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3、教育的历史形态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融合性(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普及平等;原始性(目的 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同一性(内容同一、对象同一、目的同一)
2)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 备;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文字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为学校产 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8
教育 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新课改的教学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生观: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教育公正:处理好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机会均等,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行为转变教师角色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行为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