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第一高僧,活到120岁,死前留下一字,至今无人参透,写的什么?

如题所述

释虚云: “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纵观历史,佛教并不是中国本土发展的宗教。大约在东汉时期,汉明帝通过大臣的举荐派遣使节到西域各地求取佛教经典以巩固政权。以神权和佛教的博爱来得到民众的信任与爱戴。使节历经千山万水为汉明帝带回了佛法经典,开始向民众大肆宣传佛教,并在洛阳修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而后的几千年里,佛教如同遍地芝麻一样在中国扎根繁衍,一直受到各个朝代统治者的推崇,平民百姓也十分相信佛教能给人带来平安康乐、忘却世间烦恼,寻求内心的安宁。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寺庙佛塔如同现代林立的高楼一样一座一座的修建,为中华文化留下璀璨的瑰宝。

从古至今,就有人为寻求内心的安宁与和平,躲避世间的纷扰,剃度为僧。他们六根清净、无欲无求、慈悲为怀,一心为世人积善积德,普渡众生。僧人们通过参悟佛法,领悟人生真谛。佛教培养出许多得道高僧,也影响了许多普通百姓,是信仰者的一种精神支撑。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发展,为人生哲学、历史文化都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各个朝代的得道高僧都会受到许多人的敬仰,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的发展虽不如以往繁荣。但也出现了众多的得道高僧,虚云法师就是其中之一。抗日战争时期组织僧人救护队的人正是虚云法师,在祖国抗战中,他不仅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还带动僧人一起抗战,这无疑是值得赞颂的事迹。

虚云法师,俗名为萧古岩,据有关资料记载,他出生于1840年(道光20年),他的出生,就是一个传奇的开始,萧云岩是老来子,他的父母很老的时候才有了萧古岩这么一个儿子。自然从小就被当做宝贝,对他寄予厚望,他若入仕为官定然是好的事情,然而他却在17岁时有了出家的念头。

在当时,传宗接代、继承家业、光宗耀祖是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箫古岩是独子,是他们家族的希望,为断了他出家的念头,他的父亲一气之下就给萧古岩娶了两房妻子。但面对美丽的妻子,他并没有丝毫的动心,与她们以礼相待,形同客人一般。

19岁时,离家到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此时的父亲便知道已经阻拦不了萧古岩。萧古岩最开始因怕父亲阻拦,便独自在寺庙后面的大山中修炼三年,而后皈依妙莲师,并成为其亲传弟子修行。在修行期间,萧古岩聪明好学、顿悟能力颇高,师父每次讲佛法时他总是第一个领悟其中的禅意。

为领悟更多的佛法,萧古岩在山中修行数年后,便出发到各地参悟佛法。这一出发就是几十年,多年以来,虚云法师云游四方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一人一碗一杖就这样走过了大江南北。路边的野菜经过简单的处理就能果腹,睡觉也是寻找一个能个避雨的山洞就能住上一宿,常年身穿一件青布衫,到最后四处漏洞也一直穿着没有买新衣服,但他乐在其中。

在他云游四方之际,度化了许许多多的世人,帮助各地僧人修建寺庙、佛塔。在国家处于战乱之际,作为佛门中人,他的理念一直都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然而国家危在旦夕,不杀生,祖国在蒙难中,杀生又难报佛恩。虚云法师心存善念,却也心系祖国,在战争时期,不仅让自己缩衣减食,为抗日前线的士兵送去米粮与钱财,也告诫全寺僧人为抗战出一份力,保卫我们自己的家园。

他一生渡人无数,帮助人们走出困境,也培养了后世许多的得道高僧。1959年,虚云法师深感自己身体快坚持不住了。留下一“戒”字圆寂,戒字包罗万象,至今仍无人真正参透。他的一生正如一个传奇故事,参悟佛法无数,度化众多世人。

“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卧高光大床,八戒非时食。”人生在世,不该只想着贪图享乐,而是应该有所作为,亦或是报效国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虚云法师留下的戒字一直难以被人参悟,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戒”字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8
他写了一个戒字,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参透这个字的真正含义,只能知道这个字的表面意思。
第2个回答  2021-01-08
写的是“戒 ”字,表面看起来是禁止的意思,但没人知道他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第3个回答  2021-01-08
在1959年10月13日,已经120岁的虚云大师在云居山茅棚安然圆寂,临终前他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戒”字,而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至今仍有许多人没能参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