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山村诗中最有名的诗句是这句诗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如题所述

游山西村中的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蕴含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充满信心,同时,又要有经历波折的心理准备。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人生活中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游山西村》诗中最有名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
这首一首纪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编审邓韶玉对此诗作如下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5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比喻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
第2个回答  2022-06-17



入选小学课本的第一首宋词:古代四大名家瞧不上,如今被捧为经典

一首词名《西江月》,作者词中之龙辛弃疾。

大家知道如今人教版小学课本学的第一首宋词是什么吗?就是这一首诗,可见今人对它的喜爱程度,不过这首词在多年来却不被古代名家待见,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有知名程度不用笔者多说,70,80后应该是在中学学过,现在直接移入了小学,这也是小学生需要全文背诵的第一首宋词。

但这首被今人捧上了天的神作,古代名家们却不太认可。此词写于辛弃疾被罢官后,当时他居于上饶带湖边,虽然心中万千愁苦,但当地纯朴的百姓和秀丽的风光还是让他找到些许安慰。

首句明月升上树梢,仿佛惊醒了枝头的喜鹊,清凉中吹来阵阵蝉叫声,这是夏日里特有的景致。第二句是流传千年的名句,田间乘凉的人们在稻花香中说着丰收之年,就连青蛙也来凑热闹。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首创,令人耳目一新,若不是身临其境是写不出如此诗意之语的。

词的下片是一场夜雨突来,那时候的天上还的星量还时隐时现,山前却已飘落了点点细雨。

在最后一句的时候,词人加快了脚步,他走过小桥,只转了个弯,渐渐地茅店就出现在了眼前。

这首诗与陆游在《游西山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惊喜不同,辛弃疾的喜悦是从一开始就藏于词中的,它来得那么自然而又直接。

对于这首词,大家看一本典籍就会发现,宋、元、明、清4大名家是不屑点评它的,众多诗词典籍也并未收录它,大家只能在《稼轩长短句》中找到它。

清代文人程洪在《词洁》一书中讲明了它不受欢迎的原因,其实就是4个字:稚气未脱,说得难听点就是写得太幼稚了,不成熟。

从整首词的风格来讲,不管是遣词还是意境,都是很接地气、极通俗的,这也是它能入小学课本的原因。

但是通俗就没有意境吗?很明显的不一样!

反观辛弃疾写词一向以豪放著称,这首词看起来很平淡,不过却自有一股豁达之气,让我们见识到他“醉里挑灯看剑”外的另一番情致。

古人不“识货”或许是因为当时辛弃疾居于偏远的山里,这首词传唱度还不够吧。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

当我走近这位“性情中人”,再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诗句,便有了一种“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怀、豁然与洞明。

是不是颠覆了你对辛弃疾的印象?

我读的这本《苏轼词传》中选取了辛弃疾一生中所作的词和诗。

本书是一本关于辛弃疾的词传。本书以艺术评传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辛弃疾为恢复祖国统一大业的奋斗历程,揭示了辛词“屹然别立一宗”的艺术成就。

在讲述诗词的同时讲述了辛弃疾传奇的一生,从现代的人的角度对他进行了解读,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对待他的人生,对于了解和研究辛弃疾其人其词都会有所帮助。

虽然说辛弃疾是乱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但是终成文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被誉为"词中之龙"。正所谓“剑有杀气 词有柔情”。

这一套书中还有一本《苏轼词传》

这本书也以同样的手笔,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重现了苏轼传奇的一生。

除此之外,还有《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

文笔华丽而不浮夸,如此心静方能品人间至味。

书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笔将苏轼的一生娓娓道来,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能从辛弃疾的生平中体会到他作词时的心情,从而更加了解这位诗词大家的超脱心境。

现在六本书活动价仅需45元,也就是一包烟的价钱,就能读懂6位诗人的名作,并能从中感悟到大家风范的人生哲理,实在是个机会呀!

如果你也想品一下点击下方商品卡购买:

第3个回答  2022-06-18
家居物品摆放合理、方便取用
这里主要说跟小孩相关的:玩具、衣物、书的摆放。

我自己不喜欢乱,而且听说分类是个很重要的能力,所以小刘的玩具一直是分类收纳的。经过很多次收纳方式迭代,我从中收获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1、小刘的乐高很多,全部集中放在一个大抽屉里,每次小刘玩乐高,就是胡乱拿几个出来,随便拼一拼,也搭不出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我受不了乱糟糟一堆,在抽屉里放上定制的亚克力隔板,将乐高按照形状进行了分类。分好类的第二天,小刘就用方块砖搭出了一个小飞机。

我猜想:孩子还小时,大脑处理不了那么多信息,所以当一大堆形状各异的乐高放在一起时,他就懵了,无从下手。分好类,一格里只有一种(比如都是方块砖),小脑袋就更好构思了。

再长大一些,分类也是很有好处的。且不谈分类能带来秩序感,也不讲分类本身就是数学启蒙,只说:分好类,小孩自己找东西方便,就不会总是:“妈妈,我的零件找不到了,你来帮我一下。”,就这一点,我认为花在规划收纳上的精力就值了。

2、小孩总是很容易被光电类的玩具吸引,但这类玩具本身没什么营养,我还是希望他能多玩玩积木、拼拼图、读读书。但硬跟孩子犟也不好,这时收纳就能帮忙:把最希望他玩的玩具放在他最容易拿到的地方,不喜欢的玩具放远一点。很多时候,小孩选择玩具是无意识的,看到哪个就是哪个,玩一会又去拖另一个。所以,别放太多玩具在外面,不然:太乱影响注意力;增加收玩具难度,导致收玩具规则执行受阻。一段时间换一拨玩具,保持新鲜感,还能通过更换玩具类型促进不同能力发展。

现在小刘的玩耍区设在书架帮边,书架下两层放着我希望他看的书,当他坐在地毯上没事干时,一转头,刚好就看到书,一伸手,刚好拿到我选的书。

离玩耍区最近的,除了书架,就是乐高收纳盒,其他玩具要特意从地毯上站起来穿上鞋走过去才能拿到。当然,这是因为小刘本来就爱搭乐高,对于孩子很不喜欢的玩具,估计很近也不会拿吧。

3、良好的收纳助力自理能力的发展。说说穿衣服的例子。小刘学会穿衣服后,我就希望他能“起床-选衣服-穿衣服”,一条龙自理,别老喊我。

一开始他的衣服在衣柜里,柜子把手高他够不着,所以我买了抽屉给他用。 一个抽屉放所有的上衣,一个抽屉放所有的裤子。但有时他会搭配出短袖?棉裤的组合,不让他穿还不干。后来就进行了整理:只放当季的衣服;任意上衣和裤子都能基本搭上,以免穿的太难看(偶尔也会出现黄衣配黄裤的组合,随他去。);衣物只放一层,以免拿乱。这之后,所有跟衣服相关的事就交给他自己了,不再为这些劳神。 再到后来,我又简化了他的操作步骤:出门的上衣和裤子放在一个抽屉里,睡衣和内衣放在另一个抽屉。每个抽屉里,前排是上衣,后排是裤子。无论是早上出门,还是晚上洗澡后,都只需打开一次抽屉,前后排各拿一件,就完成了。 尽量不给他生活自理带来麻烦,也不给家长添麻烦。

除了穿衣服,还有很多例子:设置一个矮矮的淋浴头支架,这样调好水温孩子就能自己洗澡;马桶旁边挂上小坐便垫,用马桶脚凳,方便孩子自助大小便,大人也不用另外收拾了;电饭煲放在孩子够的着的地方,方便自己盛饭。等等。
第4个回答  2022-06-17



入选小学课本的第一首宋词:古代四大名家瞧不上,如今被捧为经典

一首词名《西江月》,作者词中之龙辛弃疾。

大家知道如今人教版小学课本学的第一首宋词是什么吗?就是这一首诗,可见今人对它的喜爱程度,不过这首词在多年来却不被古代名家待见,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有知名程度不用笔者多说,70,80后应该是在中学学过,现在直接移入了小学,这也是小学生需要全文背诵的第一首宋词。

但这首被今人捧上了天的神作,古代名家们却不太认可。此词写于辛弃疾被罢官后,当时他居于上饶带湖边,虽然心中万千愁苦,但当地纯朴的百姓和秀丽的风光还是让他找到些许安慰。

首句明月升上树梢,仿佛惊醒了枝头的喜鹊,清凉中吹来阵阵蝉叫声,这是夏日里特有的景致。第二句是流传千年的名句,田间乘凉的人们在稻花香中说着丰收之年,就连青蛙也来凑热闹。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首创,令人耳目一新,若不是身临其境是写不出如此诗意之语的。

词的下片是一场夜雨突来,那时候的天上还的星量还时隐时现,山前却已飘落了点点细雨。

在最后一句的时候,词人加快了脚步,他走过小桥,只转了个弯,渐渐地茅店就出现在了眼前。

这首诗与陆游在《游西山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惊喜不同,辛弃疾的喜悦是从一开始就藏于词中的,它来得那么自然而又直接。

对于这首词,大家看一本典籍就会发现,宋、元、明、清4大名家是不屑点评它的,众多诗词典籍也并未收录它,大家只能在《稼轩长短句》中找到它。

清代文人程洪在《词洁》一书中讲明了它不受欢迎的原因,其实就是4个字:稚气未脱,说得难听点就是写得太幼稚了,不成熟。

从整首词的风格来讲,不管是遣词还是意境,都是很接地气、极通俗的,这也是它能入小学课本的原因。

但是通俗就没有意境吗?很明显的不一样!

反观辛弃疾写词一向以豪放著称,这首词看起来很平淡,不过却自有一股豁达之气,让我们见识到他“醉里挑灯看剑”外的另一番情致。

古人不“识货”或许是因为当时辛弃疾居于偏远的山里,这首词传唱度还不够吧。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

当我走近这位“性情中人”,再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诗句,便有了一种“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怀、豁然与洞明。

是不是颠覆了你对辛弃疾的印象?

我读的这本《苏轼词传》中选取了辛弃疾一生中所作的词和诗。

本书是一本关于辛弃疾的词传。本书以艺术评传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辛弃疾为恢复祖国统一大业的奋斗历程,揭示了辛词“屹然别立一宗”的艺术成就。

在讲述诗词的同时讲述了辛弃疾传奇的一生,从现代的人的角度对他进行了解读,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对待他的人生,对于了解和研究辛弃疾其人其词都会有所帮助。

虽然说辛弃疾是乱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但是终成文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被誉为"词中之龙"。正所谓“剑有杀气 词有柔情”。

这一套书中还有一本《苏轼词传》

这本书也以同样的手笔,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重现了苏轼传奇的一生。

除此之外,还有《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

文笔华丽而不浮夸,如此心静方能品人间至味。

书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笔将苏轼的一生娓娓道来,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能从辛弃疾的生平中体会到他作词时的心情,从而更加了解这位诗词大家的超脱心境。

现在六本书活动价仅需45元,也就是一包烟的价钱,就能读懂6位诗人的名作,并能从中感悟到大家风范的人生哲理,实在是个机会呀!

如果你也想品一下点击下方商品卡购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