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射导弹为何在实战中根本看不到

如题所述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炮射导弹,为何在实战中根本看不到!

陆地战争期间被击毁的正规主战坦克已经超过2500辆,而被击毁的其他装甲车辆则超过5000辆。这么多重装甲与轻装甲目标被击毁,95%以上是单兵反坦克导弹与炮群大规模覆盖下的“功绩”;而在平时大多数人幻想中的“坦克大会战”并没有出现。

因此坦克之间最常用的各种动能穿甲弹,也就是俗称的“高速钢针”,几乎完全成了摆设。实际上不但动能穿甲弹近乎无用武之地。就是战前演习中被看好的坦克炮射导弹,也不知道都躲到哪里去了。

在实战中连个影子都没看到。坦克炮射导弹简称“炮射导弹”,是冷战时代的1960年代,东西方的军事大国都热衷于研制的新式弹药。之所以出现这种潮流,主要是反坦克导弹。在中东战场首次大规模运用,战果相当惊人。

比如埃及军方就把大量的反坦克导弹发射小组预先埋伏在沙丘后面,等待对面以色列的一个坦克旅的几十艘坦克发起集团冲锋。仅仅半个小时,数十辆坦克就被密集的反坦克导弹几乎全部击毁击伤。这个完全一边倒的战果,让全球装甲大国。

都第一次感到了坦克的生存危机。因为坦克炮无论发射穿甲弹还是破甲弹,直射距离基本都在1500米到2000米之内;后来第3代主战坦克把这个距离延长到了2200米到3000米之内。但是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最远射程就是3500米。

因此当地面上的坦克与反坦克小组迎面相撞时,所有的反坦克小组都可以进行先发制人式的开火。而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单发命中率就已经到了80%以上。后来的第二代第三代反坦克导弹。

单发命中率更到了90%以上。因此对坦克的攻击,每次都是弹无虚发。而在3000米之外的坦克似乎永远都是被动挨打的苦主。于是武器专家就开动脑筋,认为能不能把反坦克导弹也直接搬运到坦克上面。

这样在3到4公里之外,坦克兵就可以与对手的反坦克小组进行导弹对攻了,这样起码保证可以不严重吃亏。想法是好的,实际操作起来却不现实。毕竟坦克外面有厚重的装甲,导致坦克乘员的视线本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反坦克导弹发射前需要先观察与瞄准。这样就很难把反坦克导弹的瞄准镜与坦克内部的瞄准镜整合成一体。如果仍然保留单独的瞄准系统。就等于在坦克上多出一套累赘。于是在现有主战坦克上强行增加一套导弹系统并不现实。

这个方案很快就被否决,只出现在本身没有高端观瞄体系的,步兵战车上。此后在东西方同时有人提出,可以直接用坦克炮发射炮射导弹。也就是发射的既是炮弹,出膛后又按照导弹的模式制导,最终精确命中。

各国说干就干,很快研发出105毫米口径,120毫米口径与125毫米口径的炮射导弹。炮射导弹的最初射程起码保证4公里,最远的射程有8公里的型号。理论上不但可以先发制人式打击对手暴露在远距离的坦克装甲目标,也可以攻击对面的车辆甚至单兵目标。

必要情况下,甚至可以攻击在低空悬停的直升机一类目标。理论上是很完美的。但是实际使用起来,坦克炮射导弹却普遍成了鸡肋。因为各种成堆:第一就是威力不足。坦克炮射导弹受到坦克炮管最大口径的限制。外径最粗的也不过125毫米。

只相当由于2代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口径。 破甲弹头的破甲深度与锥形装药的喇叭口最大直径成正比。很多第3代反坦克导弹弹体直径已经高达150毫米以上。125毫米及以下的炮射导弹就存在威力不足的嫌疑。这还不是最主要的。炮射导弹一开始采用红外制导模式,精度很低。

后来改为激光束制导。虽然精度够用了,但是却很容易被干扰。大雨大雾大雪天气与夜间使用的效果都很一般。激光束制导一旦有抖动,导弹就会打偏。而苏式坦克一向缺乏高端热成像仪,导致苏式炮射导弹在夜间几乎无战斗力。

炮射导弹的飞行速度慢,飞行全程需要人工制导。这样在长达1分钟的飞行瞄准段内,发射这类导弹的坦克本身都突然变得静止。反倒成为被对方反击的最佳靶子。T90等在演习环境下发射炮射导弹的命中率都不高。实战中干脆彻底扔到一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