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到底是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1)利率决定理论。

①古典学派的实际利率论:认为,利率由实际因素投资和储蓄决定,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下降;储蓄是对资金的供给,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当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相等时决定均衡价格。

②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凯恩斯从货币角度提出的利率决定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包括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货币供给则为外生变量,主要由货币政策决定。当资金需求等于资金供给时的价格。

③可贷资金论:同时考虑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认为借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持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来自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其中货币供给与利率是正相关,货币需求与利率是负相关。总的来说,均衡条件为:I+△Md=S+△Ms。这样,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了均衡利率。

①IS-LM理论:认为,均衡利率由收入与利率同时决定。(见简答题1)

(2)货币增长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①在短期,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使得货币市场上资金供过于求,因此,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必然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

②在长期,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效应,会使经济增长,总需求增加,因而经济社会中对货币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同时物价水平的上升,也会促使名义利率上升。但根据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在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仅仅能改变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仍保持不变。

问得好!看得出是动脑子的。我来说说,总体上,红线部分是对的,黄线部分表述不是特别准确。

央行确实是货币的源头,是货币供给方,通过供给影响市场利率。黄线部分说到央行调整利率,那你知道央行是怎样调整利率的吗?央行调整利率的方法,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实现的,也就是说,还是通过货币的供给来影响利率的。

举例,若央行想降息,就用货币到市场上收购短期国债,国债回笼,央行释放出的是货币,市场上货币供过于求,(需求在短期内是很难瞬间改变的,而货币供给可以瞬间改变)利率就下降了,一直下降到央行希望达到的程度,或区间,央行停止购买国债,如果没达到,就继续购买国债。这就是央行“降息”的过程。加息的过程与之相反,是发行国债回笼货币。

一般人只是说央行降息或加息,其实在背后,央行都是通过调节货币供给的水龙头,达到加息或降息的目的的。所以大体上说,是货币供给影响了利率水平,央行也是通过货币供给来控制利率的。

特殊情况,就是流动性陷阱,当利率已经很低的时候,央行再多释放货币,因为需求已经远远小于供给了,所以利率下降不明显,甚至根本不下降,这个时候,央行的货币政策就近乎实效了。所以当市场利率非常低的时候,想再降息,货币政策就不大好使了。但这种情况,明显不属于题目讨论的范围。

以上供参考。

扩展资料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具有时滞性,不能及时反映经济情况,而且利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反映不是凯恩斯认为的负相关,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增加会使利率下降,但在长期内,随着投资增加、需求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也就增加了,货币利率又会上升。

【货币学派的简介】

货币学派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虽然不是唯一)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正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应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

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稳定的,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资本主义将能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失业水平条件下稳定发展,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减少了经济的不稳定,而是加强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因此,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如每年增加3~5%)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